书城文化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国学常识
15334800000050

第50章 《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简称《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作者不详,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之一,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基本理论。

《黄帝内经》的问世,开创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标志着我国医学由单纯积累经验的阶段发展到了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是一部综合论述中医理论的经典著作。它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因此,这一理论体系在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思想的指导下,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原则和学术观点,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了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帝内经》是中国第一部养生宝典,其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是讲了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健康、长寿。《黄帝内经》有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盲目地去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则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盲目地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地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它以生命为中心,讲述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学科,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3部奇书不仅引起了中华儿女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发凸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