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领导干部不可不知的国学常识
15334800000008

第8章 《大学》:修身立德

多识前言往行,以自蓄其德。阅读国学经典不仅可以帮助领导干部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更能从中学会为人处世,懂得社会伦理道德,学会尊重他人,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优良品质。

《大学》是著名的儒家经典,原为《礼记》中的第42篇。相传为孔子再传弟子曾子所作,不过当代学者研究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篇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流传到宋朝的时候,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成为单独的著作。程氏兄弟认为《大学》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又把《大学》重新进行编排,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朱熹认为,“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了;“传”是曾子解“经”的话,是曾子的学生所记录的。朱熹将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其中以朱熹《大学章句》编排整理的版本影响最大,流传最为广泛。

《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提出了宋儒称作“三纲领”和“八条目”的理论思想。三纲领和八条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内圣”意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准确表达了“内圣外王”的精义所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即三纲领,其意义简释如下:

明德:彰显善良,行善避恶。任何人都禀受于天,都有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明明德”是肯定人类具有灵明的德性,每个人都有责任自觉彰明。人之行善避恶,是内在向善本性的需求,应该自觉地予以肯定和发扬。

亲民:助己助人,日新又新。在自己向善的同时,还要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界。“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都行进在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只有不断向善、日新其德,才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至善:身心和谐,物我统一。至善即合理。是指人的心灵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随心所欲而不逾矩”,达到与自然、与事物、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的最终方向是“止于至善”,这也是每一个心态修炼的人所追求的最终期许。

八条目是《大学》所说的修养方法,它是有顺序的、相互为条件的序列。每一个条目,都以前一个条目为条件,而它们本身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前四条是修身的方法,后四条是修身的必然社会结果。

《大学》是如此论述八条目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其意义如下:

格物:调查研究。格,就是确实研究清楚。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实事求是,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发现规律,明辨道理。

致知:认清本质。就是探究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和规律性。透过表面现象分清事物本来的是非、美丑、善恶,而不是人云亦云,浅尝辄止。

诚意:意念诚实。发自于内心,不矫饰,不做作,不欺人,不自欺,在“慎独”上下工夫,严格要求自己,修养德性。

正心:动机纯正。就是要除去各种不良的情绪和邪念,不为诱惑所动,保持心灵的安详。心得其正,则公正诚明,心正自然不怕影子歪。

修身:提高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陋习,才能为别人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齐家:经营家庭。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他人。一个家庭后院经常起火的人,哪有能力、精力去治理企业和国家呢?

治国:以德治国。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领导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天下太平。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领导者只有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才能达到天下太平的境界。

《大学》的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者是“修身”的基础和方法,后三者是“修身”的目的。《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总纲领,造就了后代儒家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以及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即“内圣”与“外王”之道。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意义简释如下:

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止”指“归宿”、“立场”。“知止”即对价值观、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

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定”是定向。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定”字应指坚定不移。“知止而后有定”意思是说,能对目标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静”是静心。朱熹在《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论语》也说:仁者静。道教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安”是随处而安稳。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意思是安心自然。

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虑”是思考精审。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思考深刻周密。

能得:合理选择,心安理得。“得”有完成、达成的意思,指最后得到科学合理的答案。朱子《大学章句》释“得”字为:得,谓得其所止。

《大学》强调“慎独”,其曰: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慎独所要表明的是在闲居独处,没有别人监督的情况下更要谨慎地反省自我,进行实践性道德修为。因为诚与不诚、欺与不欺,虽发于内心,但必然会表现出来。

《大学》其思想精粹如下:

大学最根本的,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行,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够使自己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

综观《大学》一书,寥寥数百字,却以简练而内涵丰富的语言涵盖了早期儒家人学思想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儒家理想人格修炼的一般过程。“三大纲领”引导人们注重修炼目标,指出了人类向善的方向;“八大条目”给出了人们日常修炼自身的方法和途径。而且“八大条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它以“格物”作为起点,以“平天下”作为归宿,这对于倡导人们重视自身的修为,在自省、自警、自律、自强的修炼中重塑道德人格,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