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让孩子充满创造力
15335100000056

第56章 多问孩子“奇怪”的问题

在很多世界顶级学府中,老师都给学生出过很多奇怪的问题:

“为什么人有脑袋而植物没有?”(剑桥大学兽医系)

“如果有人撞上灯柱,那么他会对这个社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牛津大学法津系)

“奶酪是做月亮的原料吗?”(牛津大学兽医系)

“流浪歌手那么能唱,为什么还只能一边流浪一边唱歌?他们疯了?”(剑桥大学政治学经济学系)

“远古时期的人怎么明白2 2=4的?”(牛津大学哲学系)

“在人类消失后,还会再次出现人类吗?”(剑桥大学神学院经济学院)

有时候创新能力就源于发现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因为善于发现新奇的问题,并且可以用独到的方法进行解决,所以才能创新和创造出新东西。

“案例一”

明明的爸爸很爱自己的宝贝儿子。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孩子提出的要求他都会尽量满足。如果明明要去游乐园,就算外面天寒地冻,他也会把儿子裹得暖暖的,然后带着他去游乐园。而每当孩子遇到了问题,他都会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孩子化解。

有一次,幼儿园的老师给小朋友了留了一个动手动脑作业。让小朋友们看一个漫画故事,然后再画一幅图将这个故事继续下去。

这幅画是这样的,一只大灰狼觊觎几只小猪很久了,它看到他们用草做了一个房子,于是下定决心要在此埋伏等待几只小猪不备的时候破门而入将它们都吃到肚子里。但是因为上一次大灰狼被三只小猪整得很惨,于是这一次大灰狼十分小心的勘探地形。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老师们向让孩子们不一个自己想出来的结尾。回到家,明明和爸爸说了这件事,爸爸很爽快地说:“编结尾?我来帮你。”于是爸爸给明明画了好几个故事结尾,却独独没有问道明明的想法。

故事中,明明的爸爸一直按照自己的思维逻辑帮助明明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并没有问到明明的想法,这样做对于明明创造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大的缺失。

“案例二”

李卫革毕业于牛津大学,荣获文学博士的李卫革在小时候学习成绩就非常优秀,而他的父亲从小便注重培养他的还思维方式,同时也引导他去解决各种问题。

有一次,卫革和他的爸爸在火车上的时候,爸爸就问卫革:“你看,为什么车窗外面的树总是往后跑呢?”

“因为火车在向前。”孩子如实地答道。

“可是你看远处,远处的树木是往前跑还是往后跑的呢?”爸爸继续问道。可是这不看则已,一看就糊涂了,为什么远处的树是往前跑的呢?就好像整个大地都在围绕一个透明的轴在运动一样。于是卫革非常疑惑,问爸爸这是怎么一回事情。

爸爸却只是说:“回去自己找答案吧!”

有一次,爸爸教卫革骑自行车,爸爸问他:“如果想把一个大箱子从外面推倒屋子里,这个摩擦力是好的还是坏的?”

卫革回答说:“当然是不好的。”

爸爸又问:“那自行车轮子跟地面的摩擦力是好是坏?”

卫革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后来他回去查了资料,有仔细观察其他人骑自行车时候的样子,找到了答案。原来自行车的后轮与地面摩擦时,摩擦力是向后的,所以它的作用力则向前。这样一来,人们踩上脚蹬,自形成就向前行驶了。

不得不说,李卫革的爸爸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通过对孩子提问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让孩子的创造力在思考的问题中过程中得到提升,这真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一般来说,每一个孩子的思维发展都是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的。

科学论证显示在孩子三岁以前,他们的思维主要以动作思维为主。依靠感知将动作完成。在他们的思维活动展现在听、看、玩的时候。比如小孩子会一边玩一边思考,当他动作停止的时候说明他们的思维活动也停止了。

3岁后的孩子就会逐步的从运动思维向具体形象的过度思维转变。他们可以利用头脑中的表象和具体事物进行联想的方法进行思考,在摆脱具体行动的时候依旧可以利用曾经的所见所闻来思考问题。不过这个时候的孩子还一定要依托具体的形象来进行思维活动。

孩子到了五岁,他们的形象思维就开始占据了思考的主导地位,逻辑思维也初步出现和萌芽。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可以理解具体事物渐渐去理解事物间的关系。并且他们开始由主要靠具体形象理解过渡到靠语言理解来讲一些事情进行复杂深刻的评价。比如,有一些五六岁的孩子一边看电视一边对电视节目评论一番。

从上面这个论证我们可以看到,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可以有意无意的在孩子思考问题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启发,让其寻找新的问题,并且适当的引导帮助孩子寻找到问题的答案。拓宽他们思考的思路,也可以利用这个时候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孩子经常会在不经意中有一些发现,但如果不加以提醒,就会很快抛到脑后,所以,父母应经常提醒孩子和询问孩子,让孩子留心自己的发现,从而培养孩子观察和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