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标课外快乐阅读丛书——快乐心灵的名著故事
15337200000017

第17章 孔子著书立说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出生时家境已经败落,不太富裕的家庭境况反而使他更加勤奋地读书。

长大后的孔子,满腹经纶、理想远大。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给鲁国国君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显著效果。然而他的才华引来了一些权贵的嫉妒、排挤,他被迫辞官出走。

政治上的失利,并没有使孔子灰心丧气,他决定从道德思想教育入手,让人们从最基本的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孔子首先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所讲的“仁”,又是和“礼”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只要用周礼规范行为,“仁德”才能体现。这一卓越的见地,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治世良方。

孔子不仅著书立说,还到各国讲学,因此他的学生遍天下。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的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取得最佳效果。他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个性,然后再针对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教育和指导。

孔子有个学生叫冉求,他生性胆小,遇事好退缩。孔子就针对他的这一弱点,有意识地教育他:平时遇事要抓紧,有了事情就立刻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则敢作敢为,但又缺乏稳重。孔子就经常叮嘱他:凡事要多加考虑,最好是请教父兄之后再去做。

孔子还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要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次,孔子带学生去讲学,途中遇见两个孩童在争论一个问题,他们要孔子评判对错,孔子因为当时不便做结论,只有说:“不知道,等我请教书本后,再给你们下结论。”学生们见此情形就劝老师,对小孩子的问题何必那么认真,而孔子却说:“干每一件事情都应抱着认真的态度,这样才能学到你不懂的东西。”

晚年的孔子,专门在鲁国从事教育工作,他还编写了《春秋》和《诗经》两部经典著作。他创立的儒家思想独树一帜,他的教育理念和观点,至今都具有借鉴价值。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育的先师,被后人尊称为“圣人”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