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决定成败
15340600000017

第17章 胆识与年龄有关

年轻的百万富翁毫无疑问都有这样一个特质,那就是年轻。而年轻总是与胆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年轻没有失败”就是如此。因为他们的未来还长,输得起,因而有理由胆大。

在今天的写字楼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青春的保质期至29岁为止”!如果你已经到了30岁,在他们的眼里就会被打上“过期(Time out)”的印记。

不相信你可以到那里去转一圈,冷不丁就会发现,坐在总经理位置上的就是一些穿着袋袋裤的半大小子,双脚搁在老板台上,吊儿郎当地在玩电脑游戏。

创业的最佳年龄是25~30岁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眼光,这些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但是看了他们一个个雄姿英发地出现在高档场所和报刊媒体,你就不得不佩服他们创业取得了成功。

有些除了年纪什么都不具备的人对此很不服气,认为他们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然而,现在的新行业尤其是网络软件、广告、策划、咨询、证券、投资等知识密集型行业,“经验”远远抵不上“创新精神”来得有用。

翻开报刊上的招聘广告会发现,大凡“有经验者优先”的主要是一些司机、厨师、超市收银员、电脑录入员、会计之类的熟练工。

上海有关部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8成以上已经创业或正在创业的企业老板,都是在29岁前就掘到了“第一桶金。”而且,这个年龄还越来越呈年轻化趋势。

调查报告同时显示,一个人创业的最佳年龄在25~30岁之间。因为这个年龄是一个人一生中创新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最好动脑筋、创造欲最旺盛的高峰期。

新经济的本质就是创新

创新与速度是新经济的真正内涵,是市场竞争的不败法则。因此,如果有人迷信仅凭经验就可以从事自己的工作,那么这种人对于创业来说就已经落伍了。

1999年5月的一天,在芯片王国——英特尔公司的一间会议室里,德高望重的英特尔创始人摩尔和格罗夫请来了一位满脸孩子气的年轻人,为他们讲授“如何在互联网上做生意。”这个年轻人就是拥有财富3.21亿美元的WEBMD公司执行总裁阿诺德。

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人才济济的微软公司2002年也聘请了17岁的迈克尔和19岁的珍妮弗担任顾问,参加“下一代知识工人”项目的研究。

微软公司解释说:聘请他们的目的是让他们告诉中年管理人员,这一切今后将会怎样发展。

美国卡尔米克计算机公司经理卡尔米克,早在12岁时就发现了自己的创业机会:“我提供的服务和那些岁数比我大的家伙提供的一样,可是他们每小时要收150美元服务费。”于是,他注册成立了卡尔米克计算机公司为客户提供网页设计服务,每小时只收费20美元。现在,卡尔米克虽然还只有16岁,可是却已经拥有10个国家的客户,一边当学生一边当老板,自得其乐。

对于这些“背着书包的老板”,《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评论说:“由于电脑和互联网的缘故,通晓技术的青少年现在正逐步发现开办公司如同学骑自行车一样易如反掌。”

论资排辈一去不复返了

“29岁现象”表明,在创业界论资排辈的规则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在以前,刚刚毕业分配的大学生到了单位,一般都要有一两年时间的基层锻炼,先学“做人”再学“做事。”如果稍露锋芒,领导就会说你“不成熟。”

现在不同了。大学毕业生一上班,领导就会要求你迅速到位、独当一面,希望年轻人早点“做事。”应该说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为什么“29岁现象”首先出现在IT、金融、传媒这些高利润的新兴行业?因为高科技、新经济、全球化改写了游戏规则。在这些领域里,新知识不断出现,经验降低了它的分值,前辈的话语权多少因此丧失。再加上这些年轻人的高学历甚至留学背景,得以高端进入、后来居上。

不过话说回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30岁以前的中国人还是缺乏能力和胆量去布置开创自己的事业。

他们需要结婚生子,首先解决这个人生大事。如果放弃好好的饭碗不要,成为一个“个体户”,在许多地方恐怕连老婆、老公都找不到。这也是现实。

孔子预言“三十而立”

国家教育部主办的《中国大学就业》杂志发布的《首届大学生就业首选企业调查报告》表明,79%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在35岁之前打拼一番事业。

数据显示,59%的人希望能在28~35岁间有所成就,20%的人希望成功时间是25~28岁。希望在35~45岁之间磨练有成的占9%,希望25岁以下就能年少得志的占2%,而希望自己在45岁以上才成功的仅占1%。

从总体上看,这和流传千年不衰的孔子名言“三十而立”简直不谋而合。看一看现代职场上与三十创业相关的名人故事吧:

李嘉诚,30岁那年建起了第一座工业大厦;

杨元庆,30岁出任联想微机事业部总经理;

王志东,30岁创建四通利方网站……

为什么30岁会是一个人事业和人生的转折点?因为大多数人会因为婚姻等一些人生大事的刺激,在30岁时开始审视走过的人生路、思考未来,并且自觉不自觉地把它当作人生的重要门槛;许多人还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调整规划:或者自主创业、或者跨行业跳槽。

这种思考和调整都是相对成熟而理性的,因而,出现所谓的“29岁现象”并不奇怪。

过了“青春保质期”怎么办

然而事实上,由于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在30岁前创业,更不可能都会在30岁前成为百万富翁。

对于有志于创业的人来说,有这样三点值得注意:

首先是成功不分早晚。

如果到了一定年龄仍然找不到职业方向,也完全没有必要感到惊慌,更不能认为自己一辈子就只能这样碌碌无为了。只要时刻保持创新的思维和心态,努力去追求你的目标,终究会有事业成功的一天。

其次,成功是无法复制的。

你不可能把他人的成功经验完全嫁接到自己身上,凭空造出一个百万富翁。在进行人生创业规划生涯的时候,切忌随波逐流、漫无方向。

最后,在每一次创业起跑之前最重要的都是首先认清自己。

看清楚自己的创业方向,找到自己最容易进入的领域,加上适当的机会,这样才会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