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智慧决定成败
15340600000020

第20章 草丛中长出参天笋

英雄莫问出处。这一点没错。

看现在大名鼎鼎的企业家,想当年有几个不是出身低微、仅有一身胆量的创业者?正是因为他们敢想、敢冲、敢闯,才有了以后的发展。

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在2003年7月17日开幕的浙江省个体私营经济大会上,该省非公有制企业100强的创富英雄中,90%以上都是出身于“草根”阶层的致富案例。

出身低微的大英雄

专家在解读这些创富英雄的成长历程时指出,他们大多数出身寒微,补皮鞋、弹棉花、挑货郎担就是他们的创业起点。除此以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没有靠山、没有资金支持,全靠自己白手起家。例如:

万向集团的鲁冠球(现年58岁),最早是打铁匠出身;

横店集团的徐文荣(现年68岁)、雅戈尔集团的李如成(现年52岁)、星星集团的叶仙玉,最早都是农民出身;

正泰集团的南存辉(现年40岁),修鞋匠出身;

德力西集团的胡成中(现年42岁),裁缝出身;

浙江广厦的楼忠福,建筑工人出身;

奥克斯的郑坚江(现年42岁),汽车修理工出身;

华立集团的汪力成(现年43岁),丝厂临时工出身;

001电子集团有限公司的项青松,农机工出身;

奥康集团的王振滔、荣盛化纤的李水容,最早都是木匠出身。

从时代背景来分析,这些创富英雄大多发迹于20世纪90年代,正处于我国国有企业逐渐转制、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由于转轨期隐含着巨大机遇,所以一旦抓住机遇,就很容易取得成功。

从他们身上不难看出,他们都有一种勇敢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胆量”。

卖绣花样的周晓光

1978年,17岁的周晓光刚刚高中毕业。她牢记母亲“会做不如会算”的教导,告别了家中5个妹妹和1个弟弟,用稚嫩的肩膀挑着货郎担走了6个小时山路,赶到了义乌火车站。

平生第一次坐火车出去闯世界,让她兴奋不已。就这样,她到东北去卖绣花样了。

凭着自己的胆量和自信,以母亲给她借来的几十元钱为本钱,怀揣一本《中国地图》,周晓光全然没有女孩子应有的娇气。白天摆地摊做生意,晚上坐车赶夜路,6年间硬是按图索骥跑遍了大半个中国。

这期间周晓光赚了2万元。这就是她掘得的第一桶金。

1985年,23岁的周晓光与同样卖绣花样的浙江东阳人虞云新结为夫妻。因为他们在东北卖绣花样时发现,东北女子特别喜欢戴花花绿绿的头饰,于是两人就拿出家中所有的积蓄,在刚刚开业的义乌小商品市场买了一个摊位,专门经营头饰品。丈夫去广东进货,她则负责销售。

就这样,一不小心他们就发了财。几年后,他们就在当地一个最好的住宅小区购置了新房,在市中心购置了店面。

1995年7月,他们干脆投资700万元自己办了一家饰品厂。到现在为止,该厂已经在全国建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络,资产规模上亿元,成为中国饰品行业名副其实的“大姐大。”

在周晓光的带领下,现在义乌市这样的饰品厂多达1800家,从业人员10万人,年产值高达60亿元。

感觉不错的宗庆后

1978年,辍学后靠走街串巷为人补鞋的温州少年南存辉,为了多挣几个钱,拼命练就了一副快速度。再加上他为客人用心服务,从而很快就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每天比同行赚更多的钱。

接下来,他于1984年与同样20多岁的小裁缝胡成中两人合伙,在一间破房子里办了一家“求精”开关厂。这就是当今南存辉的正泰集团、胡成中的德力西集团的前身。

另一位与南存辉致富之路相似的“大哥大”,就是娃哈哈集团的宗庆后,成长道路也很简单。

1987年,宗庆后还拉着黄鱼车在杭州的街头推销冰棍呢。当时的他怎么也不可能想到,自己会在10多年后拥有中国最大的饮料企业。

可是,就是由于当初他借了14万元,创办了一家小食品厂,在卖冰棍的同时,靠一种名叫娃哈哈的儿童营养液一步走红,才有了娃哈哈集团2002年销售收入88亿元、净利润12亿元的骄人业绩。

回想起自己的创业过程,宗庆后轻描淡写地说:“创业靠的是感觉,我的感觉可能比较准确吧?”

节俭精明的鲁冠球

鲁冠球最早是农民,后来做了打铁匠。

1969年,受当时的乡干部邀请,他担任公社农机修配厂负责人。在这以后,节俭、精明的鲁冠球拾遗补缺,指定企业专门生产犁刀、铁耙、万向节等同行企业不怎么生产的产品,结果掘得了第一桶金。

1979年,鲁冠球开始专门生产汽车万向节,并于1983年承包了万向节厂。

1988年,他以1500万元的代价买断了万向节厂股权,在一片争议声中成立了私营企业。

1990年,鲁冠球成立了万向集团公司,并于1993年11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了“万向钱潮”的股票。

8年后,他又一口气吃下了3家上市企业,从而在证券市场上组成了一个“万向系”,向国际市场发起冲击,并于2001年8月收购了一家美国上市企业。

在短短的20年内,鲁冠球的身份有了一个这样巨大的变化,毫无疑问,他是非常精明的,也是非常胆大的。

他的精明之处就在于,不管自己的身份怎样变化,手中始终都掌握着当时的稀缺资源,尽管这种稀缺资源的身份也在不断变化。

胆大包天的王均瑶

1991年春节前夕,16岁就辍学在家、开始外出闯荡的温州小商人王均瑶,和其他温州民工一样,包了一辆大客车从长沙开往温州回家过年。

在这长达1200公里的翻山越岭中,王均瑶无意中抱怨汽车速度太慢了。这时候一位老乡开玩笑挖苦说:“你嫌汽车慢,最快的是飞机,你坐飞机回去就快了。”

王均瑶想:是呵,坐飞机最快,我为什么不能包飞机呢!

就这样,春节过后回到长沙时,王均瑶叩开了湖南省民航局的大门,经过种种艰难曲折,最后签下了包机协议。

1991年7月28日,25岁的王均瑶破天荒地承包了长沙至温州的航线。敏感的美国《纽约时报》记者马上预言:王均瑶的胆识和魄力,必将引发中国民营经济的腾飞。

王均瑶把从“包飞机”中掘得的第一桶金,全部投在奶业上。他的依据是,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惟一一个白酒的年消费量超过牛奶的国家,每年人均喝牛奶不到7公斤。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个比例必将颠倒过来。

于是,1994年王均瑶成立了均瑶乳品公司,并很快打出了品牌,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1998年,王均瑶以每辆汽车70万元的代价,竞拍到了家乡温州的上百辆出租车的经营权。

这是一笔别人算来算去怎么也不划算的赔本买卖,可是王均瑶却认为很划算。

王均瑶说:这样一来,每个到温州的人首先见到的就是满地奔跑的“均瑶”汽车,通过“均瑶”汽车来了解“均瑶”品牌,这是多么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呢?!

2001年,由于要集中精力发展航空业和乳品业,王均瑶以平均每辆汽车80万元的代价,拍卖掉了这100多辆出租车的经营权,除了无形资产以外,这一进一出净赚了1000多万元!

当别人都在四处打听王均瑶到哪里去了的时候,35岁的王均瑶已经把公司总部迁到了上海。

在新成立的中国东方航空武汉有限公司,王均瑶有18%的股份,成了名副其实的“民营资本进入航空业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