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用爱铺路
15347200000075

第75章 七

王笃忠是陇南交警支队宣传科科长,他曾从事过炊事员、伙食管理员、会计、人秘科副科长等工作。1976年12月,年仅16岁的王笃忠高中毕业后,便到武都地区行政公署当了一名炊事员。当时,上大灶的人很多,有二三百人。大灶的伙食管理员叫牛炳成,天水人,人很老实,干活很勤快,人们都叫他“老牛”,每天早上,老牛常常是是第一个起床,然后到大灶仔细查看面袋子、菜篮子,看蔬菜的品种齐全不齐全,面粉还剩多少,蔬菜还剩多少。为了减少开支,老牛每天亲自拉着架子车送水送面送菜。这种默默无闻、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了王笃忠,他决心要把老牛的先进事迹用自己的笔写出来,他通过反复构思酝酿,写了一篇人物通讯《伙管员老牛》。写好后,他又反复修改了几遍,便用粉笔抄写在黑板报上。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这篇小东西竟然在行政公署产生了很大的反响。许多职工说:“一个大师傅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比那些成天坐办公室的人还强!”一件小事有时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件小事使他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从此,便对新闻宣传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业务工作之余,他常常采写新闻报道,经常在报刊投稿。由于他在新闻宣传工作中成绩突出,1999年6月,组织上任命他为陇南交警支队宣传科副科长,2003年5月组织上又提升为宣传科科长。

人生价值的实现在于真正找到自己的坐标。王笃忠在新闻岗位终于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他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笔墨了。他深有感触地说:“宣传工作是一项软投资,看似不直接产生效益,但是经过长期不懈地努力,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和中国大多数灾民一样,王科长对这次大地震也是心有余悸。5月12日中午,他和朋友们到外面饭店一起会餐,席间,他喝了许多酒。2点16分,他吃饱喝足后回到家里,正启动电脑,突然感觉有一些轻微的震动,他没有在意,根据以往经验他认为没有事的,于是,继续启动电脑。屏幕刚打开,又看到电脑在摇晃,他仍然稳坐钓鱼台。正当打开网页时,第三次地震发生了,这次与上面两次大不相同。地面发生剧烈震动,电脑显示屏冲向他的胸前,他抱住电脑,重新扶正。这时,他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准备向外逃生。他扶着墙壁向门外走去,客厅的古董、花瓶摔在地板上,发出巨大的响声。此时他想,一切都完了,他死定了。他知道往楼下跑已经来不及了,还不如索性钻在桌子下面。正当他要钻桌子时,地震停了。他便站在阳台上放眼望南山,整个南山乌烟瘴气,烟尘滚滚,好象发生火灾一样。家里电视机移动了有一米,差点摔在地上,电冰箱摇着转了向。他立即给妻子打电话,由于通讯中断,怎么也联系不上。

家里狼藉满地,他心情很郁闷,便没有收拾,径直去了单位。办公楼过道脱落的墙壁到处都是,房子出现了细小的裂缝。3点种,省交警总队宣教处罗建宏打来电话,询问地震损失情况,他详细做了汇报。刚汇报完毕,人秘科通知他参加抗震救灾紧急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成立了抗震救灾临时指挥部,同时,组建了四个组,王科长具体负责宣传报道工作。下午他蹲守在帐篷里,给总队和下面基层大队上传信息。

转眼间到了晚上,他和妻子草草吃了晚饭,便到武都城区来回转悠,转到12点钟,他们觉得又累又饿,就到一家烧鸡店买了几个鸡腿和鸡抓,她和妻子边吃边走,转累了,就坐在地上休息一阵,转到凌晨2点,他对妻子说:“还不如回家睡一阵!”于是,他们回到家里,刚躺在床上,强烈的余震发生了,大约持续了50多秒。妻子把他从睡梦中摇醒,说:“赶紧跑,家里住不成人!”他便又从床上起来,与妻子走出家门,一直转到天亮。

从5月13日开始,全市城乡公路沿线和街道两旁群众纷纷搭建帐篷,城区内车辆乱停乱放,超速行驶,机动车高声鸣号,驾驶摩托车不戴安全帽,孩子们嬉戏打闹现象十分突出。针对这种情况,王科长起草了《抗震救灾,莫忘交通安全》的宣传单,呼吁广大市民凡在城区内搭建了避震帐篷的群众,出行注意交通安全,注意避让车辆,管好自己的孩子,夜间按时休息;机动车驾驶员朋友,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注意避让来往的车辆,不准酒后驾车,严禁在城区乱鸣喇叭,非紧急任务的专用车辆严禁乱鸣警笛警报,不准占用机动车道停放车辆、干扰过境物资运送车辆通行;摩托车驾驶人员请自觉佩带安全头盔,不准超速行驶,不得搭载不满12岁的孩子,城区行驶须减速慢行,注意交通安全。王科长带领宣传科的同事们,挨家挨户,将1万多份宣传单送进帐篷,他们还出动20名交警,在车站、广场、长江大道上散发、张贴宣传单数百份,这一活动有效地维护了交通秩序,防止了意外事故发生,得到市上领导的表扬。

玉垒坪村位于文县玉垒乡境内,这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艰苦,受灾情况严重,市政府确定陇南交警支队为对口帮扶点,支队先后派出10名警官到该村帮扶点驻村。6月11日,支队派王科长和人秘科赵科长到玉垒坪村开展帮扶工作。他们帮助灾民修建房屋,拓宽公路,清理垃圾,搭建帐篷,运送救灾物资,免费送方便面和矿泉水。最让他难忘的是帮助一位白发苍苍老奶奶的故事,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这位老奶奶姓袁,他的儿子是文县范坝乡的乡长。他家的房子在这次地震中严重受损,成为危房,面临即将倒塌的危险,面粉、大米等食品和生活用具全压在废墟里,老人生活无着落。为了活下去,老人坚持生产自救,把一些零星的食品找出来充饥,又从废墟里艰难地掏出了碗筷等生活用具。一天,天下大雨,老人患了重感冒,卧床不起,王科长走进老人的帐篷,仔细询问了病情,便冒着大雨,踩着泥泞为老人取药。走进一家药铺,王科长问有没有藿香正气水。药铺老板说:“没有。”他便又问有没有螺旋霉素,老板说:“有!”于是他取了两板螺旋霉素,又冒雨返回帐篷里。他给老人倒了开水,把药分好,等水凉了,帮助老人服药。老人很是感激,说:“不是地震,你们不会这儿来的。看到你们住在潮湿的帐篷,我这个老奶奶也过意不去!”王科长说:“为村民做点事是应该的,农民本来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你的儿子为了大多数人的幸福,不能回家照顾您,您就把我当成你的儿子吧!”老人听到这么的话,眼眶湿润了。

老人卧在床上,思前想后,觉得交警同志太好了。人要知恩图报,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人决计要报答王科长的大恩大德。这不,家里还有几瓶酒吗?到了晚上,老人提着四瓶酒、一吊子腊肉、几包腌菜,硬让王科长收下,说:“这是我老人的一点心意,你不要客气!”王科长执意不要,推来搡去半天,老人有些不高兴了,说:“你是看不起我这个老奶奶吗?”王科长怕老人失望,只得收了2瓶酒和腊肉。

后来王科长得知,老奶奶是深明大义之人。地震后第五天,儿子来看她,老奶奶大怒,呵斥儿子说:“你管着一个乡的人,那么多人需要你管,你却来管我这个老太婆。我已是快进土的人了,管我有什么用!”老奶奶一顿训斥,儿子只好原回到乡上,积极组织受灾群众生产自救和重建家园。

这件事迅速在玉垒坪村传开了,省电视台的记者闻讯而来,要对老奶奶进行采访,没想到老奶奶说:“你们采访我什么,我又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你们要想采访就到偏远山区去,那里有许多先进人物,不能为大家所知道。再说了,儿子作为领导,就要为大家服务,就要比别人付出的多!”老人的一席话,使记者们大为感动,都唏嘘感叹,这山沟里竟然还有这样讲义气的人。

王科长和赵科长在玉垒坪村蹲点10天,这里的村民对他们很热情。他们每走进一顶帐篷,村民为他们让座、泡茶、喝包谷酒。有一次,姓陈的一老汉提着包谷酒来请他们参加儿子去世三周年的丧礼,他和赵科长各搭了100元的礼,可这家一分钱竟然不要,还生气地说:“你们要是搭礼,就不要来了。我们把你们看做村里人,你们却见外了!”话说到这份上,王科长和赵科长只得将礼钱收了回来。

那几天由于经常下雨,帐篷里显得很潮湿,一天,村主任他爸背着一捆柴给王科长和赵科长,老人早已步入古稀之年,佝偻着背,吃了地背着柴来,他们很是感动。老人说:“帐篷里很潮,你们生上火,把帐篷暖一下,这样睡觉就舒服了!”王科长说:“你们现在也缺少柴火,你把柴背来,你们用什么呢?”老人说:“我们有用的,你们放心。”

对王科长的采访快结束的时候,7月15日17时53分,突然发生余震,桌子和电脑在摇晃,我们静坐了一阵,地震停了。王科长说:“自从汶川发生大地震以来,武都地区余震不断,大家都习以为常了,所以不感到害怕了!”

(本章内容有鲁速、沈文辉、何宁、司绪撰写)

青川的灾情,不亚于汶川、北川。其损失程度甚至比汶川、北川更严重——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视察青川县灾情时如是说。

青川,广元市西北山区一个美丽的边陲小县,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山清水秀,民风淳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这是个让全国人民永远铭记的黑色时刻,汶川特大地震袭来,瞬息之间,天摇地动、山崩地裂……一声巨响,青川最繁华的山珍市场内,一幢四层楼房轰然倒塌,哭喊声、呼救声、地震的轰鸣声不绝于耳,整个县城立刻陷入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和谐宁静的小县城由此失去了往日的原色。

7月25日下午,我们《1号交警》编辑部一行4人,走进了四川,走进了青川,对青川交警进行了为期5天的采访。在青川的所见所闻,我们的感觉和刘奇葆书记的感觉是一样的。在甘肃陇南采访期间,青川在我的想象中除了伤亡的人多外,应该和陇南文县是差不多的。因为,文县和青川是近邻,文县碧口镇距青川县境只有18.8公里。可是,真正走进青川,才知道感觉与现实是有差距的。除人员伤亡外,文县和青川的房屋损毁程度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文县的楼房震裂的不少,被有关部门贴上“危房,禁用”标签的很多;青川的楼房一半坍塌了,一半裂开了,几乎全被有关部门写上了“拆除”的字样。

在这里,我不想就这个话题再浪费笔墨了。我只想写写我们青川的交警,四川的交警。在短短的5天时间里,他们在大难来临后表现出来的大公无私的非凡行为,一次次感动的我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