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坍塌的日子里,交警用爱铺路
15347200000008

第8章 有一种习惯很崇高

(这篇小散文《习惯》是某报社约稿时我仓促写的,现全文抄录如下,做为本章的篇首)

2008年7月7日,我在甘南舟曲交警大队的危楼上,对“5.12”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到舟曲江盘乡抢救了8名群众的英雄们进行了集体采访。

窗外的高山是站着的,虽然没有什么像样的穿着打扮,可是她很骄傲,对脚下的江水不理不睬。而东去的黑乎乎的江水似乎不在乎高山的无理和不可一世,她仍然激情的翻滚着波浪。这时候,又一次余震来临了,舟曲交警大队的危楼摇晃起来了。不知怎么的,我竟然有些紧张。我经历过青川6.4级的强烈余震,当时我第一次到陇南地震灾区;我感受过宁强县6.1级的余震,当时我在陇南文县的碧口镇,正好在地震的中心。在四川青川县采访时,也遇到过无数次余震,青川的余震跟文县的不同。文县的余震是左右摇摆的,而青川县的余震则是上下跳动的。到我们第三次踏上陇南的土地时,我几乎对地震的挑衅已经麻木了。然而,甘南舟曲的余震,则让人有点不安甚至有些恐惧。因为舟曲交警大队的楼房正好夹在两座山的中间,而这里的山又是站着的。它们俩要是垮塌下来,可不得了,这江水、这交警大队的楼房就会一时三刻在地球上消失。这样的事例,绝对是存在的,青川县的一个村子就在这次地震中,被垮塌下来的两座山掩埋了……

事故中队的陈小平中队长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说:“陈教授,别担心,这样的余震充其量也就是5级,不会有问题的!”

看着他们的沉静,我的心情也安定了许多。接下来的余震,我也就不在乎了。我这时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山其实没有骄傲的意思,他就长了这么个样子,而这江水就是为这高山而存在的。如果没有了这山,这水肯定是不复存在的。就像这地震灾区的交警一样,如果没有了余震,他们或许会不习惯的。

其实,这就是一种习惯。这高山的骄傲对江水来说,是一种习惯;这江水对高山来说,仍然是一种习惯,而地震灾区的交警对于余震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习惯呢?

有时候,习惯也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精神。在接下来的发现中,我对习惯又有了新的认识。

晚上8时许,甘南藏族自治州公安局交警支队舟曲大队的教导员杨改朝,忙完了一天的工作,要回家看生病的80多岁的老父亲。他看看表后自言自语说:“药店又关门了,这……”大队长王勇军笑笑说:“知道你一忙工作就把老父亲的药给忘了,我的车里有,去拿吧。”杨教导员疑惑的说:“上次全让我拿走了,哪里还有啊?”“我又给你买了。”“你又买了?”杨教导员大步走到车前,打开了后备箱,里面果然有4盒流脑路通,高兴的对大队长连声说:“谢谢!谢谢!”王勇军笑着说:“先别急着谢,还有更好的呢!”杨改朝惊喜的:“你不会把胰腺唑咹片也给我弄来了吧?那东西咱这里可买不到。”王勇军继续笑着说:“要有,你得请我们吃大餐!”他说着又一次打开了后备箱。

看着这一对亲密无间的搭档,一股暖流涌上了我的心头。

大队长王勇军告诉我,杨教导员是他的老领导,今年52岁了,是他过去的大队长。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他就像老大哥一样关心他,支持他,爱护他。他当上大队长后,杨教导员就成了他的最佳搭档了。他主外,杨教导员主内;他在外面拼拼杀杀,杨教导员在队上值班坐镇。杨教导员是个孝子,家里80多岁的老父亲是个药罐子,一天离了别的可以,这离了药可不行。在抗震救灾中,杨教导员一忙上工作,常常忘了给老父亲买药。杨教导员忘了不要紧,这不,王大队长给他记着呢!

王勇军大队长对教导员给老父亲买药的习惯也有点习惯了,这叫流脑路通的药,舟曲有,随时都可以买,可这叫胰腺唑咹片的药舟曲没有,只能到武都或是别的大一点的城市里去买。大队长出差、开会的机会多,就成了教导员的义务通讯员,不管教导员说了还是没有说,他总是自然而然的把老人需要的药买来了。这样久而久之,教导员到大队长车里拿药也就习以为常了。可是,今天这事儿就有点蹊跷了,因为,教导员知道,这几天大队长忙维稳工作忙的不可开交,他根本就没有出过们。那么,大队长后备箱里的药是哪里来的呢?杨教导员问王大队长时,他笑了笑没有肯声。后来我才知道,王大队长见老大哥似的教导员忙队上的工作,别说给父亲买药了,有时常常忙的忘了吃饭。王勇军知道,老人吃的胰腺唑咹片快没有了,就托县局到武都出差的朋友把药给买回来了。

大队长主外,教导员主内,在舟曲交警大队成了一种习惯;教导员孝敬老父亲成了一种习惯;大队长给教导员买药也成了一种习惯。我曾采访过不少单位的领导,大领导小领导,这领导能领导,可是,大多的领导都和助手搞不到一块。让外面来的人难受不说,还让宣传部门的朋友也无所适从。这样即影响了工作,还耽误了党的事业。从王勇军和杨改朝身上,我学到了不是东西。看来,一切事情,尤其是工作,一定要有个好习惯。习惯不得了啊,习惯不但能促进单位的安定团结,而且,还能推动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我崇尚这种习惯,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