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维吾尔人非常热情好客,在瓜果飘香季节,无论到谁家作客,他们都会热情招待。当您刚坐定,主人便会端来一大盘切好的红沙瓤西瓜,或者是一片片红瓤、绿瓤的甜瓜,让您品尝。如果来到伊犁、吐鲁番、喀什、和田、阿克苏等地的农村,那摆在您面前的瓜果就更加丰富了,除了西瓜、甜瓜,还有葡萄、苹果、桃子等各色水果。如果到了瓜地、果园,那更是先尝后买,有的只要交几角钱,你就可以随意地吃。有的果农出售水果,根本不用秤,只是论堆或数核出售。
新疆人称街道或集市为“巴扎”,这原是波斯语。明代陈诚、李暹合著的《西域番国志》中就记述:哈烈(今阿富汗赫拉特)“乡村多立圩市,凡交易处名‘把咱儿’(即“巴扎”)。每七日一集,以易有无,至暮俱散”。巴扎的另一含意是指设在人口聚居的城镇中进行商业交易的街市。这在新疆的绿洲、草原上星罗棋布,它的规模大小,各不相同,像乌鲁木齐高楼大厦林立的大十字街头可称巴扎,有的仅有几家店铺的村镇也可称巴扎。有的巴扎是综合性的,什么东西都有得卖,有专业化的,如:瓜果巴扎、牛羊肉巴扎、布匹服装巴扎、帽子巴扎……当地的土特产、手工业品应有尽有,甚至连中亚、西亚等地运来的货物也随处可见。特别是在瓜果巴扎上,各种水果都有,西瓜、甜瓜堆得像小山,葡萄、苹果、杏子、桃子等成筐成袋地排列满街。卖的老乡常会请你蹲在他筐边任你挑着吃,等你吃够了,他只是按你吃下的杏核、桃核数量,随便收点钱。有的小伙子淘气,边吃边将一些核藏起来,憨厚、朴实的老乡总是睁个眼、闭个眼,从不计较。充分反映新疆人的纯朴、热情。
在新疆草原上旅行,当你走进哈萨克牧民毡房里,主人都会非常热情接待,总要拿出美味可口的食品来招待客人。当主人用醇香的马奶招待你时,他们会把马奶盛在很精致的木器里,或是木碗、或是木杯,都是用桦木制作,有的漆有彩色图案,有的雕有精巧花纹。据说用桦木制作的木器盛马奶,可使马奶不变味,保持醇香味道。
新疆人在热情好客之余,还性格开朗、诙谐幽默。表现在他们平时生活中爱开玩笑和打浑起外号。新疆人非常喜欢讲笑话逗乐,以解除人们的疲劳,增添生活的情趣。他们除了能歌善舞外,还有类似汉族人的相声节目,由二人或三人用诙谐的语言和表演滑稽的动作来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在二人歌舞中,也有以对唱形式表演滑稽动作和幽默的唱词,令人发笑不止。在民间的麦西热甫中,讲讲笑话、出出洋相也是逗乐的方式。总之和维吾尔族人在一起,随时随地都可以听到爽朗的笑声,生活十分愉快。
至于在南疆维吾尔族人聚居的地区,差不多所有的男子都有外号。他们起外号并非空穴来风,凭空而起,而是根据各人的外貌、性格、特长、职业、道德作风、喜好等等特点来起的。如有人说话罗唆,一说起来没完,于是人们叫他“波玉孜”(火车);有人爱占便宜,喜欢白吃,人们就叫他“哈勒达”(口袋)或“波劳”(抓饭);有的人酒量很大,别人就叫他“肖旁”(酿酒房)。还有的借用动物、植物或日常生活用品来形象地起个外号。他们相互呼叫外号,一般是在一定的场合和范围,多数是彼此关系比较密切,同辈之间带有善意开玩笑性质才呼叫。主要是为了逗乐,决无任何恶意,偶有含讽刺意思,也是取笑而已。所以新疆人的生活十分乐观、风趣,非常容易亲近。
第二十六章 中西融合的港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