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历来有“重于隐遁”之风,在众多的隐士家族中,最早的要算东汉徐孺子,名徐稚,是东汉有名高士。他是豫章南昌人,家境贫苦,躬耕自食,才不可斗量,汉桓帝时,因不满宦官专政,多次被征聘,终不为官,时称“南州高士”。并有“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著之塌”的华章传诵千古。江西人好隐,隐得浪漫,也隐出了品位,他们的隐不像诸葛亮的隆中隐,诸葛亮的隐是相时而动,因机而行;江西人的隐是不带什么功利主义的,是一种自我人格的升华,他们崇尚一种自我人格。
陶渊明是东晋江州寻阳郡柴桑县人(故址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约50里之荆林街)。当时的寻阳是江州的州治,是长江中下游一大中心,也是东晋时期江西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重镇。
在陶渊明之前,西晋末年,就有最有名的隐士“翟家四世”隐在庐山,柴桑人翟氏不受征辟,隐居庐山,其子庄、孙矫、曾孙法,皆效法其祖,遁迹庐山,隐德卓著,号为“翟家四世”。继之,于东晋末年又出现“寻阳三隐”,即陶渊明、周继之、刘遗民,他们的名声更大。其中以陶渊明最为出众,独树一帜,成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死后自谥“靖节”,故又称陶靖节。生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卒于宋文帝永嘉四年(公元427年)。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从小受他曾祖父陶侃和外祖父孟嘉的影响最深。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一生功勋卓著,威名显赫,而且为人正直,精勤吏职,堪称东晋诸臣中品格最高、气魄最大的名臣;而孟嘉是名冠一时的名士,为人光明磊落,不苟合取容。显赫的家世,使陶渊明从小就培养起远大理想和抱负,这可以其诗文中看出: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翻思远翥。
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东晋时,因战乱不息,加上自然灾害,使寻阳不得安宁,当地的士大夫对当时的官场深感厌恶,逃世归隐成为一时风气,名隐叠出,陶渊明深受影响,成为著名隐士。为了家境生活所需,他也曾踌躇满志地做过几次小官:“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后复为参军,都不得志,归返田园。最后到彭泽做县令,为了不愿束带见督邮,“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解印去县”。从此解甲归田,过上隐居生活。
“不为五斗米折腰!”充分体现他不与黑暗政治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从,是他高风亮节和独立人格的真实写照。这句名言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文化生活中激起了巨大的震荡和反响,成为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瑰宝,为历代志士仁人们所继承和发扬光大。
江西人自嘲:“轻轻松松过一生,开开心心活到老”。这是赣人崇尚一种自我人格的表现。江西曾经以盛产隐士、盛行隐逸之风而著称,今天不应该再满足于安逸的隐居生活,而应该积极进取,实现由隐而显,由退而进的历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