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全集(1)
15349000000030

第30章 曹操的七十二座陵寝之谜

中国历代帝王都把陵寝作为社稷江山的象征。他们大多从登基之日起,就下建自己的陵墓。这些陵墓工程浩大,费时多年,动用上万甚至几十万民夫,耗费了金银,陪葬了数不尽的财宝。

而曹操对自己的身后事,却提出“薄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 218 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明确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土地上,依照地面耗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一年后,他为自己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身体力行呢?推想原因有二:其一,他一生主张节俭。

据说,家人妻子因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帷帐屏风,破后缝补一下再用,不可换新的。有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资财匮乏,曹操带头不穿制的衣服。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其二,为了防止盗墓。

据说,曹操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物狼藉的场面,他不愿重蹈覆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

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一方面防止盗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生前,他因多疑,错杀了许多人,死后的多疑也不例外。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木从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

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漳河累累漳水头,如山七十二高丘。

正平只有坟三尺,千古安眠鹦鹉洲。

据此,曹操的墓应在古邺城西门豹祠以西的漳河沿岸。南宋诗人范成大11曾在此下马、拜谒曹操陵。但并不知拜的是否是真陵。

传说,军阀混战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雇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除了、瓦罐一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说,“闻名中外的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至此,疑冢之说似乎不攻自破了。但是,关于曹操尸骨到底埋于何处,仍然是个谜。铜雀宫现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由此推断,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并有两个传说为佐证。一个清人沈松的《金健笔中说,有一捕鱼之人在干旱的漳河床内捕鱼。发现地下的石门,进入石屋见到了曹体及陪葬女。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但经不起推敲。另一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说,城外一山洞,内藏曹操棺椁。这也属虚构,难以令人相信。况且,地点也不符。《彰德府志》载,魏武帝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据考查,这也属假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理由有三:其一,《魏书·文帝纪》载:“甲(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毫州志》载:“父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曹操于该年二日入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魏文帝曹丕为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说明他目的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其二,《魏书》还说:“丙申,亲祠谯陵。”谯陵谅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 20 公里处。曾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曹丕祠谯陵,一是不忘出生地,二是祭先操之陵。其三,毫州有庞大的曹操亲族墓群,其中有曹操的祖父、父亲、长女等人之墓。推曹操之墓也当在此。这种说法也遭到了质疑,认为曹丕祠谯陵可能是祭祖。不一定是祭曹操。祖先坟,不一定曹操墓也在此。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那战乱频社会动荡的时代,身居高位的他,用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也是迫不得已。这样做,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举吧。1000多年了,曹操的真正陵寝还无踪迹,也许永远是个谜中之谜。

§§第三章 隋唐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