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不可不知的历史常识全集(1)
15349000000070

第70章 南方苗疆边墙的历史成因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全国各地的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不断发生。尤其是明朝的中后期,政治腐败,宦官擅权,土地集中,各族人民所受压迫加重。明统治者还不断派兵对西南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征讨清剿,至使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苗民的反抗斗争更加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据记载,自宣德五年(1430 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 年)间的 200 余年间,仅大规模的苗民起义竟达三百余起,覆盖湖南西南地区各县和相邻的贵州省大部分地区。

苗族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使明朝统治者大为震惊。明统治者除调集官兵剿杀外,还积极构建军事防御体系。宣德年间,都督肖授筑湾溪等二十四堡,“留官兵七千八百有奇”“环其地守之”,对处在湖贵川三省交界地区中心而屡屡发生苗民起义的腊尔山“生苗”区开始形成圈围之势。至嘉靖年间,总督张岳在镇压腊尔山苗民起义后,又“疏罢湾溪等堡,更设哨所凡十三”,围绕腊尔山苗区边沿,由西而东而北筑建,构成了对腊尔山地区的一个弧形防线。万历四十三年(1615 年),湖广参政蔡复一“亲历边疆,度其险阻,力陈营哨罗布,苗路崎岖,难以遏其窥觑,请金四万有奇,筑沿边土墙。上自铜仁,下至保靖,迤山亘水,凡三百里”,蔡复一筑的“沿边土墙”是在肖授的“二十四堡”和张岳的“凡十有三”哨所的基础上筑建的,这就是史称的苗疆边墙,以边墙为界,划分“生苗”和“熟苗”,“边墙”之外的苗民称为“生苗”,之内的苗民称为“熟苗”。

崇祯十七年,满族贵族夺取农民起义果实,建立清王朝时,“边墙”大部分已被苗民摧毁。清康熙中叶以后,随着封建地主统治的发展和大批汉人官兵的涌入,苗族地区的土地兼并和阶级分化加剧,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改土归流后的一百多年间,小规模的苗民起义不断发生,还连续发生了雍乾、乾嘉、咸同三次苗民大起义。连续不断的苗民起义,给清统治势力以重创。乾嘉起义后,清朝统治者在湘西苗族地区实行了一套“防苗”“安边”政策,建立较完备的所谓“苗防屯政”体制,凤凰厅同知傅鼐具体提出“修边”措施。嘉庆二年(1797 年),傅鼐与镇竿镇总兵富志那在凤凰境内沿明边墙陈迹修筑石质“边墙”、碉堡、哨卡并延至乾州、永绥、保靖、古文坪诸厅县,完成了“苗疆边墙”以石质为主的修复工程,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南方长城”。

苗疆边墙西南起自凤凰县亭子关,东北向贯穿凤凰,过乾州延至保靖县喜鹊营(现属吉首市),逶迤三百八十余里。这一神秘的建筑遗存群,是明清封建统治者对以腊尔山苗区为中心的大片“生苗”区实施军事封锁的隔离政策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