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甘肃文史精萃3:掌故卷
15350500000008

第8章 吴云逵及其《武阶备志》刘可通

吴鹏翱(1763—1826),字云逵,号仙陵山人。祖上吴周嗣原籍阶州吴家道(陇南市武都区汉王乡)。清雍正年间,其先祖吴徽因家贫谋生,迁居康县寺台剪子河坝,依山苫一草庵而居,此地因称庵房山。乾隆初年,于其地椒树坡修成新居,因吴氏独居,遂称名吴家斜坡,吴氏一门亦不废耕读家风。

云逵生前,其父吴作哲苦读有成,已取得举人功名,选任狄道(临洮)学正。云逵出生不久,其父出任云南武定州禄劝县知县,旋调任广东镇平县知县。作哲宦游期间,曾携云逵教读。云逵天资明敏,勤奋好学,虽三试于乡不售,却对兴起于乾嘉时之金石考据,舆地之学,兴味颇浓。乾隆乙酉(1789)他乡试中式,仍不去其志。作哲为勉其上进,期成大器,遂鼓励其远走江浙,投奔客居阶州亲谊金石考据、方志学大家邢澍佺山先生府第。邢佺山东南作宰,为宦治学并重。往来唱和,皆儒雅名流。云逵客居长兴,适逢佺山先生与孙星衍合编印行《寰宇访碑录》,及延请钱大昕、钱大昭兄弟发凡起例,重新编纂《长兴县志》。因有缘体验佺山先生与通人名士为“扬前烈,光盛典”,倾心方志编纂,亲闻“志之为书,体类于史,非籍学具三长,惟精惟博,相与上下其议论,将不足以信今而传后”的宏论。目睹佺山先生指陈旧志得失,倡导编新志应贯注“稽旧之失,汰旧之繁,增旧之阙,订旧之讹”的修志主张和实践。期间,受先生启牖鼓励,因萌生报效桑梓,为家乡阶州修志的热念。

佺山先生《武阶备志序》云:“余戚选贡吴君云逵,客浙东西十余年,常与余相依。暇日无事,纵论古今,叹乡州志乘之不足据,发愤草创,就余家藏书三万余卷,朝夕披阅,手抄目营,至夜分不少休,体例门目,则就余商酌之。历三年余,积稿纸若干束”。

云逵固自博雅,然能谨遵佺山先生“舆地之学,非多阅古今书不能也;阅书多矣,非身履其地,参互考验,仍不能也”之一贯思想,而身体力行。云逵虽“愚自少从侍先君子远宦,稍长,复以觅食走四方,滇、黔、闽、广、燕、赵、吴、越间,游历几遍。以故宇内之名山大川略能指数”(《武阶备志》卷二十一《历代疆域图》)。然为编纂《武阶备志》每策蹇跋涉,夙兴夜寐,殚精竭虑,手足胼胝。佺山先生《武阶备志序》称云逵“迨归故里,又登涉山川,博询故老。访钟楼于古寺,拓碑碣于荒祠。取旧所钞集者,芟之、润之、议论之。数年,稿成若干卷,一州二县之掌故,秩然具备,名曰《武阶备志》”。

《武阶备志》凡二十一卷。内分《山水》、《建置》、《郡县治城邑考》、《统属分合表》、《形势》、《厄塞》、《物产》、《户口》、《风俗》、《学校》、《兵防》、《纪事》、《职官表(上、下)》、《封赠表》、《名宦传(上、下)》、《苻秦表》、《人物传(上、下)》、《烈女传》、《杨氏传》、《祠祀》、《寺观》、《古迹》、《碑碣》、《杂识》、《番夷》(仇池国乃氐族杨氏所建地方政权,吴为之立传并作世系图表)、《历代疆域图》等,此书之成,实耗尽吴氏心血。《武阶备志·凡例》第十二条,吴氏自云:“是编昉于嘉庆八年(1803年),成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披阅抄录,出自一手。有阅一书,而得一二条者;有阅数书而一无所得者。兼之目力迟钝,素性健忘,穷终日之精力,不过六七卷,而掩卷则已茫然。偶有遗失,又须重新检查,以故数年之久,仅得若干帙。在翱固已竭蹶从事,身心交疲,而其实于汗牛充栋中,不过得沧海之一粟,何敢妄思表见,贻讥大雅。第念数年辛勤,不忍割弃。脱稿后,质之佺山先生,谬谓不疵。窃不自揣,竟付剞劂,以备异日修志者刍荛之助”。

嘉庆十三年(1808年),邢佺山省墓归籍阶州,云逵持《武阶备志》稿,就质先生,“兼求弁首之文”。佺山先生称“取而阅之,州别部居,探源溯委,诸门皆不苟,而考据地理尤有功。盖因《旧志》者十之二三,增《旧志》者十之七八。蔚乎茂哉!可以成一家之著作,备四库之采择矣”。又云:“学问之道,博与通相资,而固与陋相踵……吴君之创此书也,多从余言,而余言又闻诸四方耆宿者也。惟其不固,所以不陋,不然博学寡识,犹未免于谬误,况乎枵腹无根之徒,又乌足与言舆地之学哉”,热情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武阶备志》书成后,在吴鹏翱有生之年,惜未付梓。迟至六十余年后,阶州分刺罗映霄搜罗到《武阶备志》遗卷,极力举荐于州守洪惟善,洪公指令云逵侄吴日章,在监修贡院之便,督同剞劂,精心校勘付梓。罗映霄、洪惟善、吴日章并分别为《武阶备志》作序如次;

星五氏罗映霄《武阶备志序》:“余分守武阶,访采全志,毫无遗卷。搜罗几遍,乃于吴云逵之孙有为家,得一武阶备志,约二十二卷。自山水以至引用书目,罔不周密。展而读之,真足以移风易俗。凡为政者之所必需,亦凡为士者之所必览也。岂仅曰考事实,稽胜景已哉!惜乎是书也,创于嘉庆八年(1803年),成于十三年(1808年)。殚六年之采辑,而卷帙始定,其心力亦良苦矣。而至今未付剞劂,其何以永播留传乎?旋承观察洪公访,论及此,余陈其卷,即召工镌布。以为武都人士之铭守,观察之至意也,亦正如余有志付梓也夫!”

同治癸酉(1873年)仲夏署州事楚南洪惟善《武阶备志序》:“州县之有志,犹国之有史,家之有乘,关系非浅鲜也。盖地方牧令自有明南北以来,往往下车之始,于风土民情,山川道里,一切茫然。必披览图籍,然后可以得其大凡,而措施亦于是乎准。余于同治庚午(1870年)奉檄权守阶郡,取道白马关,日行山阪中,几于东西不辨。既视事,急索州志,则刻板已毁于兵。旋得印存旧本,亦復略于事实,访之土著,舛漏尤多。维时军事方殷,余又学荒识浅,弗克以采辑自任,良用歉然。越明年,分刺罗君星五至郡云:有嘉庆间,吴云逵孝廉所纂《武阶备志》若干卷,比属物色到州。读悉原原本本,考究详明。视印本,殆有天壤之别。惜是书得自钞存,若即一览置之,终不免于凐没。爰捐资募匠,付廪生吴日章于监修贡院之便,督同剞劂。数阅月,工始告竣。第原本非孝廉手录,亥豕鲁鱼,比比皆是。虽经校正,仍恐检未周,而凡例起自秦汉,迄于有明,本朝事迹尚属缺如。余不文,曷敢蹈续貂之诮。惟望后之博雅君子,来守是邦,依次补正而续纂之,俾竟前功,而成完璧。庶不负吴君苦心,而亦余所深幸也!”

吴鹏翱之侄廪生吴日章《武阶备志序》:“章先伯云逵公之纂辑斯志也……考古证今,去伪存真,凡附会传讹者汰之,的确切当者采之。若阶、文、成、西等处,亦几经身历,了然心目,然后笔之于书,未尝敢以疑似误人也。噫!斯其心力,亦甚苦矣。自司凉铎后著志二十余卷,诚美绩也。奈淹留周甲,未及付梓,仅存稿幅几于淹没。幸逢观察洪公祖心切义举,力培文教,命章督修贡院时,并取武阶志稿,慨然捐资付梓。仍命章督刊校字,而其盛于是乎传。爰缀数语,用志颠末,亦藉以表章先伯之美创,赞洪公之盛成焉耳!”

同治十三年(1874年),刊印《武阶备志》时,或未能在遗稿中找到邢佺山《武阶备志序》,而成遗珠之憾。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天水冯国瑞先生甄录、编辑邢佺山诗文遗稿《守雅堂稿辑存》时,始得载入。

云逵文笔简洁,清新高古,写景状物,往往能引人入胜,颇承郦道元清丽自然之风。嘉庆十九年(1814年),其身履白水故城并做考证,文字立论有据,清拔有古气,描绘秦家河至包峪寺六十里山光水色,生动逼真。读之,令人如置身奇山异水之间,文曰:“愚于甲戌(嘉庆十九年)冬仲赴州(阶州),自府城(成县属地)登山,下老鸦岩,孔道也,车可方轨。沿六汉行,渡江入峡,过秦家河至包峪寺,转而南上牛蹄关,下山出谷,则安化矣。峡凡六十许里,飞栈连云,峭壁插天,两山石岩,嵌空玲珑,人马至行石窦中,瀑布洒空而下,动十丈或百丈者,比相望也。猿鸟争啼,竹木交荫,居人无多,皆结茅半山岩石上,自下望之,如在云雾中。若值风雨晦暝,则闻声而不见影,至于激湍怒奔,则雷轰虎啸;清泉徐引,则筑响凤鸣,真有千态万状,应接不暇之妙。流览终日,乐而忘倦,窃谓武陵仙境,或古人之寓言其真境”。

吴君云逵草创《武阶备志》为搜求文献,手抄目营,已殚精竭虑。其不囿于傅会旧说,为踏勘考证,每裹粮策蹇,身履其地,历尽艰辛。建言立说,亦不乏卓见。武都之白龙江“诸家或曰‘羌水’或曰‘白水’其源流究未明晰”。其询究有年,指出:“白龙江有二大源,其北源出岷州界,经宕昌南流至河口,与羌水合;南渊出蕃界,过西固城南,东流至河口与北源合,以下始名白龙江,即《禹贡》之桓水”。此与阶州邢澍《桓水考》“求之目验而信,证之经文而合,则谈桓水者,舍白龙江奚属哉?”均千古不刊之至论矣!

杨家崖即家计寨。《方舆胜览》载:“家计寨最阨险阻,又素有积粟,丰于水泉,寇至常不能破”。《名胜志》载:“在州(阶州)北百里,乃杨氏苗裔保聚为寨”。吴云逵按:“诸书皆言‘在州北百里’而不能确指其处,甚至有谓在凤州者,去之益远,故不繁引。愚初不得其说,窃疑佛堂山旧寨为近似。既思其山为北魏用兵之冲,杨氏何以保家?数年以来,遍历山谷,访诸土人,始知在今透防峪北十余里。形势颇类仇池,惟局度差小耳!高不数武,广百余亩,丰樵薪水泉,三面陡绝,不可上。前通一径,仅堪容骑,亦复险峻可怖,艰于上下。居人数十家,足以自食,皆尹姓,而地犹名杨家崖。查杨氏自失仇池,文德窃据白崖以后,百余年宋、魏互封武都王,葭芦城主,虽受两朝爵称,而南北交争,彼往此来,真有危若累卵之势,不得不幸生鱼之釜,以营狡兔之窟。其据白崖也,犹前世之据仇池也。异世而后,遂名之为家计寨,杨家崖至今不改。云在今州东北百里,南之白江十许里,东南至葭芦二十许里。各书皆云州北者,或当时开册落一‘东’字,遂致递相传抄,不复考证也”。读此杨家崖之辨,一言中的,如闻惊雷。

余曾满怀兴致,涉险历危,性命相殉,亲履其地。目睹板屋参差,古槐苍郁,翠柏合围。九眼泉清澈,十数家聂姓人居(李祖桓沿旧说误为尹姓人居),守兹土耕食其有。步村头见擂石累累,古垒断垣犹存。远眺白龙江碧波涌流,月照山路尽在杖底,杨家崖艰于上下,易守难攻,诚非虚妄。

吴鹏翱云逵做学问,从不臆断附会。其论嘉鱼出“丙穴”之说:“愚祖居今州(阶州)东二十五里干间坝,南临白江,渡江而南,半山为万象洞,其山麓即乳水入江之处,水口有穴。每岁清明前数日,有鱼自穴中涌出。百十为群,蝉联不断,拨跃争先,若恐不及者,出尽乃止。少顷又来,亦如之。居人携筐承筥以取之,炷香为候,出多者顷刻皆满,亦有香尽无获者。其鱼长或两尺,小或七八寸,身瘦而修鳞,极细,莹白如玉,味亦甘美。乡人不知烹饪,稍有泥气,不似夔州之味咸也。成县金谷水,春分时有鱼涌出,亦即此类。而诸家言地理者,绝未道及,故详识之。其秋社后归,及八、九月,十月入穴之说,目所未见,不敢傅会”。又论及万象洞“相传行数百里不能穷,至文县境隔壁,闻鸡犬声,过枯木桥,则达仙境。似近荒诞,无探其底里者”。此“不敢傅会”,“似近荒诞”,虽所涉细小,尤见方志家持论谨严。

黄俊武主编《康县志》载:“吴鹏翱继承父德,刚直不阿。晚年,在友人极力劝导下,出任陕西旬阳县教谕。在任教谕期间,他精心选拔人才,谆谆教导生员,得到旬阳县父老生员的钦佩和敬重。吴鹏翱死后,得到了他生前任上的陕西旬阳县知事王壬垣、兴安府知府龚定国等人赠送的《生前德序》,对他的功绩品行给予高度赞扬。《德序》云:“先生视功名为鸿毛,重子职若泰山……吾旬谆谆然,惟以振兴文教,作养人才为首务。常闻其训饬诸生曰:‘先品行而后文艺’,吴鹏翱由于积劳成疾,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冬月二十七日谢世于陕西旬阳县任上,时年七十一(实为六十四岁)岁”。

吴君云逵幼承家门风雅,早年随父宦游苦读,及长,游学江浙,蒙方志学家邢澍倾力教诲,旨趣尽在舆地之学,发愤草创《武阶备志》,为闾里增光,成一家之著作,体例之善,考证之博,非学具三长,胸罗万卷者不能为。吴君云逵并其宏著《武阶备志》宜垂永远矣。

(《甘肃文史》200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