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少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分数,而忽略创造力的培养。未来社会最需要的不是分数,而是能力;最值钱的不是学历,而是创造力。
right——麦英芳
达琳·叶格是美国辛辛那提市郊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也是迈阿密大学的在职学生。达琳曾作为访问交换教师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学术交流。
达琳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时,因为看到中国的孩子们画技非常高,有一次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一个同样的事物——圣诞树!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孩子们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的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西方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于是,她释然了。
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孩子们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再仔细观察,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向一个方向,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原来当时已近圣诞节,那是学校为了给达琳营造一个友好和谐的气氛而画的。
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令她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把那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冥思苦想,就是无从下笔。
这个例子深深地震动了人们!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哪里去了?这些画技非常好的孩子为什么离开了范本就只有咬笔头?
创造力是指人们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
女孩儿同样也拥有这种能力。我国创造教育的先驱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凡是孩子原先不会的,而现在会了,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别人没有想到而孩子想到的,就是一种创造;凡是在孩子原先和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
创造力通过教育与训练可以得到提高,它会在特定活动中充分表现出来;创造力是技能等智力因素与动机、意志、感情等非智力因素的总和。创造力是一个优秀孩子具备的重要因素之一。
孩童时期的孩子好奇心强,没有过多的思想束缚,敢想敢做,对周围新鲜的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爱提问喜追究,喜欢评论事物,喜欢尝试,思考多变化,反应迅速。“打破沙锅问到底”、“探究性地拆东西”、“自言自语做游戏”,这些听似“好笑”、看似“顽皮”的言行举止,恰恰就是孩子创造火花的闪现。
环境和教育对孩子创造力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家庭实施创造力培养教育,实质上就是要我们不失时机地为孩子提供充分发挥其创造力的机会,为其一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否则,这种可贵的创新精神萌芽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孩子只能在模仿顺从中长大,失去创造的机会、条件和信心,而最终很可能成为平庸的、缺乏独立见解的人,被时代所抛弃。
为了培养女儿的创新能力,父母不但要小心呵护她的好奇心,还应主动鼓励她大胆地想象。
有一天,王女士的女儿在地板上,用彩笔画了一个类似电视机的图形,高兴跑来拉王女士去看,并大声说:“妈妈这是外星人的家,这里是外星人的床、沙发、电视柜”,在王女士看来实在不像,找不出一点感觉,怎么看还是一个类似“电视机”的图形,但王女士还是高兴地表扬女儿说:“你画得真棒,外星人肯定喜欢你为他造的房子,我们接着画,再给外星人添置点其他东西吧!”在王女士的赞叹声中,女儿始终保持旺盛的“创造欲望”,又画了车房、游泳池(里面还有几条小鱼畅游)等,还真像那么回事。
我们要把对女儿“有所创造的期望”渗透到教育过程中,而且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她的创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女儿的创造欲望就会越来越浓。
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想象是利用以往的感知材料,经过改造和组合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它对孩子一生创造力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我们对于女儿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等,都应该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她的创作。想象可以使她冲破狭小的生活领域飞向广阔的认知世界,使她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游戏中去模拟成人的行为,体验成功的快乐。
当然,创造一个新事物需要凭借想象,但人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一定要有丰富的生活实践。看得多、听得多、接触的事物多,脑子才能积累丰富的表象,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历历在目。大脑里积累的表象多了,经过改造、调整,就能产生新的表象,这个形象思维的过程就是创造。
所以,父母要引导女儿热爱生活,接触面必须广阔,让她经历丰富,见多识广,脑内储存起千千万万个事物形象来(包括音乐形象、美术形象),才能为发展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培养女儿的质疑和探索精神,是培养创造力的核心。
据媒体报道,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姑娘用实验证明了:蜜蜂有自己的发声器官,不是生物学界以往一直认为的靠翅膀振动发声。她撰写的科学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科技项目银奖和高士其科普专项奖。这一事例使我们深感呵护和培养孩子质疑和探索精神的重要性。
一个12岁的小姑娘之所以会有这么重大的科学发现,并不在于她有多么的聪明和与众不同,而在于她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敢于向早已成为“定论”的学说提出质疑,敢于把自己的探索进行到底。其实人类正是在不断地对已成“定论”的学说的质疑中迎来科学的重大突破和进步的。不论是哥白尼、伽俐略、牛顿、爱因斯坦,还是史蒂芬·霍金,他们都是在不断向前人甚至自己的已成“定论”的学说提出质疑中,取得科学的重大突破和进步的。可以这么说,没有质疑和探索精神,就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
中国的传统教育培养和褒奖的往往是“听话”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儿。在家听父母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考试取得高分,就是好孩子。至于长辈说得对不对、课本上说得对不对、老师说得对不对,则往往不是成人在教育孩子时所考虑的问题。而一些敢于对师长或课本所说的内容“质疑”的孩子往往被人们视为“异类”,使这些孩子的质疑和探索精神受到压制,以致消磨殆尽。
最后,培养您女儿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也不应忽视。
凡是称得上创造的事,都是别人没有做过的,或是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它的发展是艰难的,需要长期、反复地探索和研究,甚至还要与世俗偏见作斗争。另外,由于当代科技高度发达,要使今日的研究有所突破,并走上发明创造之路,那就更难了。为此,往往需要群体协作,相互帮助;一个人关在实验室里创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因此,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务必从小培养他们优良的非智力心理品质,使他们养成勇敢、坚忍、独立、专注、乐观、开朗、敢于冒尖、珍惜时日和群体协作、不怕困难等性格品质。而这些性格品质只有从小培养才有效果,才可能变为人格的一部分。
当然,尽管所有的女孩儿都具有创造力的潜能,但并不是所有的女孩儿都具有像居里夫人和她的女儿那样的创造发明才能。所以,对待女孩儿的创造发明萌芽,不能要求太高,只要有一点儿迹象,就应该努力去发掘、培养,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强训练。保护并且发展女孩儿的创造力,是培养造就创造型人才的第一步。在普通的生活中,只要父母做有心人,创造力一定能让孩子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三 如何进行优秀女孩儿的品德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