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有小女
15359700000029

第29章 不要向女儿灌输仇恨

仇恨,蚕食着心灵;热爱,舒展了人生。

right——佚名

有一则新闻报道引起了众多父母的共鸣:不要向女儿灌输仇恨。这则报道的大致内容是:

26岁的薇薇(化名)在别人眼中是“外星人”,因为她拒绝和男人同桌、说话、交往。

这都缘于薇薇的母亲20年来不停地用自己不成功的婚姻教育女儿。

“你那个死爹不是个东西,嫌你是个女孩儿从来没管过你……”薇薇家住沈阳市苏家屯,她6岁时父亲经常喝酒、打麻将,引起母亲刘女士不满,于是双方离了婚。

刘女士在独自艰难地带大女儿的同时,也将自己对前夫的仇恨灌输给了女儿。

随着女儿长得越发好看,刘女士又担心起来,怕上学的女儿受男生“欺负”,便不断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女儿:“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一定要离他们远点儿……”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她经常在报纸、杂志和电视中搜集男人拐骗、杀害、虐待女孩儿的资料,这些在薇薇心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从初中开始,薇薇不和男生同桌、说话、交往,直到大学毕业,更没交过男性朋友。

由于母亲20年来的“教诲”,薇薇参加工作时根本无法适应周围的环境。从事金融工作的她,在男性同事居多,而且经常要一起合作的情况下,仍“谨记母训”不和男人说话,使同事都对她“另眼相看”,工作也亮起了红灯。

刘女士意识到女儿的社交出现了危机,为了让女儿能“合群”,便开始给她介绍男朋友。可每次见面薇薇都不看对方一眼,冷漠的态度不得不让对方打起“退堂鼓”。

“男人有啥好,见到他们我就烦……”薇薇怪异的行为,经常受到同事的白眼,让薇薇想离职。压抑中的她把书中有“男”、“性”的字都抠下来,书上的一个个小窟窿成为母亲心中的痛,“辛辛苦苦教育了20年啊……怎么搞成这样?”无奈,刘女士带女儿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这个事例虽然有些极端,但是它却给人们深刻的启示:假如说心灵也会有营养和毒素,那心灵之毒,就是仇恨和敌意了。敌意之毒,仇恨之火,会首先伤害到自己,对自己百害无一利。因为,这种仇恨首先会污染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变得焦虑、敏感、暴躁,失去人生中太多的乐趣。如果这种仇恨是针对自己的亲人,那危害就会更大。女孩儿如果把这种仇恨针对所有的男人,无异于让自己陷入举步维艰的愚蠢和困难的泥潭,自己的一生也将毫无趣味。

父母在教育女儿时,要切记不能向她灌输仇恨。父母双方,不管离异还是由于种种原因有摩擦和敌意,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必须步调一致,不能把对对方的不满灌输给孩子。当孩子面临不可避免的仇恨时,父母要善于引导,让孩子有正确的认识。

人并非生活在一个完美的社会中,恰恰相反,现实生活的社会存在不少问题。社会的不公、家庭的不幸、个人境遇变化都会反射到孩子那里。不是每个家庭都那么幸福,不是每个家庭都那么富足、无忧无虑,相反,更多的时候要面对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当女儿太幼小时,让她远离问题是明智的。可当女儿已经开始有意识、有判断、会观察时,父母就要对她耐心加以引导。

有时候父母不得不告诉女儿——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罪恶的现实。同时,还要教她不要用仇恨而应该用理智来看待这些事。一切罪恶,都源于无知愚昧,要改变这种现状只能通过知识和爱,没有其他途径。

仇恨会吞噬一个孩子的心灵、蒙蔽他的心智,仇恨会使他永远失去安宁。父母必须指给孩子一条漫长的但有成效的路,那就是:人类是存在各种罪恶的,当这种罪恶发生在自己或亲人、朋友身上时,就是不幸,而且解救之道就是不断传播爱与知识,消除贫困和愚昧,而不是仇恨。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并记住:仇恨,蚕食着心灵;热爱,舒展了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