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有小女
15359700000006

第6章 女孩儿心智成长的规律之一

对儿童的教育应当遵循心理规律,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

right——斯宾塞

从教育心理学研究统计的结果来看,一般情况,女孩儿在小时候智力发展比较快,智力水平也比男孩儿高。到了初中二年级以后,男孩儿的智力发展逐渐加速,很快赶上甚至超过女孩儿,但他们智力上的差异主要是智力类型不同。

心理学家认为,女孩儿智力发展早,是因为幼年时的感觉、知觉、机械记忆、形象思维等在智力中地位较高,而恰恰女孩儿在这些方面都比男孩儿强势,直到长大后女孩儿的机械记忆、形象思维以及直觉性还是会占优势。男孩儿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可以发展到很高的水平,而人的这方面思维能力的发展一般都要在十二三岁以后才能逐渐占主要地位。

心理学家还认为:女孩儿通常感情浓厚,加上形象思维好,直接印象具有鲜明性、生动性,所以,女孩儿口头语言流畅,爱使用有浓厚的感情色彩的词句,喜欢探索人生,因而女孩儿比较容易学好社会科学知识,而男孩儿的空间视觉能力好,理解记忆和抽象记忆也较强。进入青春期的男孩儿对事物的比较力、分析力、概括力、逻辑判断能力、空间推理力、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力等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速度将逐渐达到顶峰。所以到了高中,班上冒尖的还是男孩儿多。这就是智力的性别差异。

只要了解了孩子成长过程的差异性,父母就可以采取积极措施,有的放矢地帮助女儿克服智力上的劣势,发挥智力上的优势。

除了以上智力上的性别差异需要注意外,孩子的心智演化也有一个自然的过程,有它自身的规律,这一点也要格外注意。因为不合理地去干扰它就会损害它的正常进行。而这个过程和规律看起来是那样平常,以至于被很多父母忽视了。

女孩儿一般比较听话,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灌输给她的东西,但是,孩子掌握运用自我发现的知识比被动地灌输的知识更有效。

在记忆力方面,从前流行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已经过时,相反,注重原理和运用被证明是有益的。

在法则和原理方面,以前是先讲法则,然后才让孩子明白原理,也就是从一般到特殊。现在注重从特殊再到一般,比如:讲解“任何生命离开了水都无法生存”这个法则时,应该先让孩子说出他们所知道的生命在离开水后都会死去的实例,最后才让孩子明白这一法则。孤立地记忆尽管是件容易的事,但很快就会忘记,而那些知识如果被孩子所理解,就会永远归他所有。一个只能记忆规则的孩子一旦离开规则就无所适从,而一个发现过知识的孩子就会养成用有效手段去研究的习惯。智力培养成功与否绝不是看孩子能记忆多少条规则,而是看他运用规则和组织有效方法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可是,近年来却流行一种被认为是开发孩子智力的儿童读经运动。在儿童教育过程中,“你教他什么,都会放在肚子里,懂不懂?不懂。现在所学的,不是现在要他懂,他有几十年的时间慢慢地懂,然后一辈子有用……”“大量的朗读与背诵是开发右脑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即使背的东西以后忘记了,但是在背诵的过程中对大脑产生的影响却不会消退。”这就是所谓的儿童读经理论,它真的对孩子有用吗?

有一位知名的大学女教授讲述了她对女儿读经的困惑,她女儿两岁半,已会背《三字经》,正准备读《论语》,但在教女儿背诵学习的过程中,她心中一直有些困惑,那就是读经真的像宣传的那么有效吗?

她说道,读经对记忆力的培养也许是有好处的,但女儿那么小,无论如何是谈不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的,即使现在勉强背下来,长大后未必不会忘得精光。而女儿从一岁半到两岁之间,会背七八十首儿歌、三十多首古诗,但两岁后突然对古诗失去兴趣,一给她播放古诗的磁带,她就要求:“关上它,我不听这个。”现在,三十多首古诗她会背的已所剩无几,而她会背的儿歌却都还记得,包括她一岁多时学的第一首儿歌“小白兔,白又白”,而且她时常在生活中见景生情地背诵几首。

这位女教授的疑惑在于,是不是那些儿歌都是女儿能理解的,而古诗虽然优美,却是孩子理解力所不及的,她只是机械记忆,根本不知所云,所以会背之后很快失去兴趣,随后就忘光了,儿童对经典的背诵也应该属于这种情况。

这位女教授对于儿童读经的困惑还仅停留在记忆和兴趣上,其实,儿童机械地读经诵经的危害远远超过记忆和兴趣的层面。

儿童的心智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儿童读经诵经无疑连斯宾塞说的那种灌输知识的层面都不是,更别说发现知识了。因为灌输的还有可能是孩子可以理解的东西,而读经让孩子记忆的是自己完全陌生的东西。

皮亚杰对西方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有相当广泛地影响,他认为,儿童心智的发展是通过其自身的构建而实现的。这种构建需要以先天图式或现行的动态心智结构为基础,儿童在与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动态的平衡。而死记硬背既不能产生同化,也不能产生顺应,它是儿童生命生活中异质的东西。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明确反对死记硬背。他说:“应当设法使儿童在直接观察的过程中就能掌握关于周围世界的现象和规律的重要原理,而不是专门去熟记。”“死记硬背的产物和不良后果之一就是书呆子气。”所以,儿童读经不但不能开发潜能,而且还阻碍心智的成熟发展。既是违背成长规律的东西,也就谈不上什么乐趣。

更为有害的是,先用完全无用又完全不懂的四书五经来灌输给孩子,使他们既不能提炼和发展自己的话语,又不能用它来与父母、老师和社会交流,以此学得普通社会的话语,这样就堵塞了他们语言生长和发展的通道。对记忆的过度崇拜,实际上是对孩子童年天性的扼杀,是对儿童生活的扼杀,是对儿童生命的禁锢。

儿童的生活应该是好奇的、探索的、艺术的、梦想的、游戏的,它应当与大自然、大社会相接触,而不是被湮没在记忆的海洋里。尤其是女孩儿,她们更是灵性的天使。她们应该长成茂密的大树,而不是在记忆的压迫下蜷缩在一本本经书的缝隙中,变成了可怜的豆芽菜。经典有经典的妙处,能够让孩子在可以接受的时候自己去发现它的奥妙对孩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如果父母真心地爱女儿,就不要把女儿快乐的时间浪费在机械记忆上,小心地呵护她的好奇心和自由之天性,多多引导她发现知识的乐趣和生活的奥妙吧。

当然,孩子长大后,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能力是很重要的一种学习能力,那又与灌输知识不能相提并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