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借梯登天
15364000000015

第15章 巧借永远割不断的乡情

老乡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所需的信息,在关键时刻助我们一臂之力。

出门在外,老乡这种特定的关系决定了我们彼此之间联系的亲密性,它是人脉资源中重要的一脉。由于相同的人文地理背景,大家都会对老乡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俗话说得好,老乡虽不是一家人,却胜于一家人。通常当我们遇到困难时,除了想到亲戚之外,首先想到的就是找老乡帮助,这种老乡之情几乎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

在大学里,有老乡会性质的联谊会组织,有人觉得建立这样的组织未免思想太落后、狭隘了,但事实证明,他们抱成团的宗旨确实给大多数老乡带来了实惠,解决了不少困难。

这种老乡会性质的团体几乎到处可见,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几乎都有老乡会。老乡会的形式虽松散,但“亲不亲,故乡人”的老乡观念,有一定的凝聚力,对外,保持团结及一致性,抵御困难和外来的威胁;对内,互相提携,互相帮助。

由于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制约着用人制度,影响着用人之风。既然“人治”的痕迹还很深,任用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还保留着靠少数人举荐的形式,那么,为了保证行政效率,保证高层不出现反对声音,保证权力不被其他的势力所威胁,任用老乡就成为非常现实的事情了。

在北洋政府期间,7个做过行政首脑的“总统”,有6个都是行政出身,只有徐世昌是个手无一兵的文人。

河南开封,是徐世昌出生和度过少年生活的地方。根据徐氏族谱记录,徐世昌的远祖,在元朝末年居住在浙江郸县,开封是他的第二个籍贯;乾隆年间,徐家又从北京大兴移居到天津,徐世昌逢人就说,大兴是他的第三个故乡;天津是他的第四个籍贯。也许你觉得这么多籍贯是很麻烦的事,而徐世昌却利用多处的籍贯大做文章:跟袁世凯,他搭上河南老乡;与冯国璋论直隶老乡;与钱能训认浙江老乡。于是,徐世昌借足了老乡的光,为自己挣得了面子,终于做上了北洋政府的行政首脑。我们不得不说,徐世昌在活用以籍贯借老乡的社会关系资本方面,是个真正的高手!

老乡总是有情感的认同,是靠山的先天条件,更有一种信任的支持。

乡情最突出的体现便是在乡音上。在私下的场合见老乡时,操着一口乡音,会勾起老乡对家乡的回忆,这样,对方极易答应你托办的事。用家乡话作为见面礼,可以说是独树一帜的,它不需要物质上的东西。运用乡音求老乡的场合只能在异乡,离乡愈久,离乡愈远,心中的那份乡音就愈深愈浓。

如今,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以及交通的便利,人们越来越不安分于传统的封建大家庭中,其实,就连儒家的传统也提倡读书人多出外走走,“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们需要与不同姓或不同乡的人进行交流,人们都想到外面去走一走、看一看,就这样,人不断地出去,就在异乡停留下来,定居繁衍,时间久了,同在异乡的人便根据地域自然形成一种关系,那就是老乡关系。

这种关系,如果深挖起来,其中还有一层也许近、也许远的血缘关系。我们在处理老乡关系时,不要只限于地域上的相同或相近,更要懂得在这一层基础上深挖一层,说不定找到了彼此之间的血缘关系,这不就更有利于搞好关系吗?

宋某是清朝末期安徽省金寨人,参加科举屡试未中,最后总算得了一个秀才头衔,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沟里当个私塾先生,教教村里的几个小孩读书习字,以此换取日常的粮食与衣物。

虽然宋某没能够金榜题名,但也十分博学,对自己学生的教育很重视,总是千方百计地教学生些“格物致知”之学,虽说山村偏僻,可在那时,西方的知识也有所传来,宋某极为欣赏,也经常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

有一次,为了给学生建一间动植物标本保存室,他想方设法地去筹钱,村里借了去邻村,邻村借了就到乡里……最后,在实无出路的情况下,他到了城里,希望找几个老乡想想办法。

当他听说有一个老乡现已有万贯家财时,欣喜若狂,满怀希望地前去借钱,不料这位老乡异常吝啬,就连一个子儿也不愿意借给宋某还把他赶了出来。

宋某是个清高之人,如今竟遇到这种屈辱,真是恨不得立马找个地洞钻进去,但在冷静之后,他想到这个老乡对村里特别是小孩的教育还是非常有用的,如跟他关系处好了,以后的教育经费就好办了。于是,他想出了一计去见这位老乡。他找来族谱,经过认真查找,发现自己比这位老乡高了一辈,这位老乡应叫他为“叔”,尽管宋某只有31岁,而那位老乡的年龄却有58岁了。

最后,在族谱的面前,这位老乡再也不敢如此嚣张了,在自己的长辈面前,他只有遵循几千年来的礼节,而宋某这时说什么话都响多了,最后轻松地借到了所需的经费。

宋某在这里可以说是出奇制胜,钻了一空子,从根本来说,就是他与这位老乡续上了血缘关系,在此压迫下,那位老乡的吝啬之心也不得不低头了,或许,渐入老态的他也想以后叶落归根吧!

所以,在与老乡相处时,并不是所有的老乡都那么好说话,总有一些是非常难相处的,这跟人的性格有一定关系。也许在地域的观念上,他并不看重,或者是因为个人的人生价值观不同,只懂索取,而不知付出,这样的老乡就很难相处了。此时不妨来点“旁门左道”,但不要钻牛角尖,要想方设法找出与他在血缘上相连的地方,当然,这里的想方设法不是要你去骗,而是要你去找,努力地去找。七大姑、八大姨,或者他的爷爷的堂弟的妻子是你外公的妹妹,要不然有可能你的姑妈的表哥的侄子的女儿是他的妻子……这样一找起来,就有可能找出一点端倪。毕竟,既为老乡,同住一个范围之内,彼此血缘相近的可能性还是非常之大的。

既然是有血缘关系的老乡,那就更是一家人了,不但亲上加亲,而且都认同一个祖宗,有事求你帮忙自然是分内事儿。这样看来,无论近亲、远亲,只要是“亲”,就可在老乡关系上再加一层基础,底子再牢靠些,以后的关系就有可能发展得更快、更好些。任何人面对“亲”人,无论是近、是远,在接待的态度上,总会与别人有些不同。

在这里要说明的就是,去找与老乡之血缘关系,是希望彼此在关系上有一层另外的保护膜,但这层保护膜千万不能是自己做了一层贴上去的,那样的关系是持续不了多久的,一旦膜破了、裂了,于己于他人都不是一件好事。

综上所述,运用这种方法与技巧要有一个前提:老乡之间需有真正的血缘关系。当然,运用在于自己,如果真的没有血缘关系,也毋须强求,否则,结果可能更糟。

但是,对于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说法:“三个公章不如一个老乡”;“公章碗口大,不抵熟人一句话”,一些人以此为信条,成天热衷于拉老乡,找熟人,信奉庸俗关系学,不以为耻,反而标榜“有能耐”。对此,则需要做一番反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