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随便问吧——关于中国文化的108个趣味问题
15364500000074

第74章 第73问:兔子和狐狸本来没有任何关系

但为什么又有“兔死狐悲”一说呢我们常常将那些对同类的不幸而感到悲伤的行为称为“兔死狐悲”,可是兔子和狐狸本来就没有任何关系,并非同类,可兔子死了,狐狸为什么要伤心呢?

其实,“兔死狐悲”原为“狐死兔泣”,这个成语,出自《宋史·李全传》。在南宋时期,处在金朝统治下的山东农民,纷纷掀起抗金斗争的浪潮。其中最著名的有杨安儿、李全等领导的起义军。起义军遭到金军的镇压,杨安儿牺牲。后来杨安儿的妹妹杨妙真和李全结为夫妻,两支部队汇合。公元1218年,他们投附宋朝,驻扎在楚州(现在江苏省淮安县),但李全一直有割据一方的野心。公元1227年2月,宋朝派太尉夏全领兵进攻楚州,杨妙真派人去争取夏全,对夏全说:“你不也是从山东率众归附宋朝的吗?如今你却带兵来攻打我们。打个比方说,狐狸死了,兔子感到悲伤哭泣;如果李全灭亡了,难道独有你夏全能生存吗(原文是‘狐死兔泣,李氏灭,夏氏宁独存’)?希望将军和我们团结起来。”夏全同意了。

在后世的《元曲选·无名氏〈赚蒯通〉四》里也使用了此意,原文说:“今日油烹蒯彻,正所谓兔死狐悲。”后来,人们便引用“兔死狐悲”这个成语,来比喻因同类的死亡或失败而感到悲伤。现在则多用于贬义。

除了正史记录的“兔死狐悲”的来源之外,民间还流传着一则关于狐狸和兔子的寓言故事。

从前,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猎人,一只狐狸和兔子联盟发誓,要同生死,共患难。有一天,正当它们在田野中时,一群猎人突然前来,一箭就射死了兔子,狐狸也险遭不测。猎人走后,狐狸就跑到兔子身旁,哀泣悲悼。有个长者正好路过,看到狐狸在兔子的尸体旁痛苦,便觉得奇怪。狐狸悲哀地说:“我和兔子同样是微小的动物,是猎人捕猎的对象。我们相约共同对敌,共生死,同患难。现在我的同盟被猎人射死,它今日的死亡,意味着我明天也活不了,我哪能不伤心哭泣呢!”长者听了,叹着气说:“你为这样的同伴哀悼哭得有理啊!”后世便用“兔死狐悲”来表示对同类的死亡或不幸而感到伤心的意思。

“兔死狗烹”难道是说兔子死后,狗来烹煮它吗

“兔死狗烹”并不是字面意义上“兔子死后,狗来烹煮它”的意思。这个成语是说,兔子死后,猎狗就被人用来烹食,人们以此来比喻统治者在取得胜利后杀害功臣。成语出自司马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范蠡的一段话。

春秋时期,吴越之间经常起争端。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曲求全向吴国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在大夫范蠡的帮助下,越王勾践终于取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为了不忘国耻,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卧的地方也悬着苦胆,每天吃饭之前都要先尝一口苦胆。经过十年的奋斗,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在这其中,范蠡和文种是辅助勾践报仇雪恨的最大的功臣。因范、文二人功劳卓著,勾践便要拜范蠡为上将军,文种为丞相。但是范蠡不仅不接受封赏,还执意要离国远去。范蠡离开后,仍然惦记着好友文种,于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给文种,在信上对文种说:“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意思是说,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但是勾践心胸狭窄,只可与他共患难,不能同他共富贵,成功之后必然要加害帮过他的人,你怎么还不远去呢?但是文种不信勾践会加害自己,坚持不肯走。没多久,勾践果然让他自杀。

此后,后世便用“兔死狗烹”来形容统治者在取得胜利后杀害功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