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公主选驸马的故事。所谓“驸马”,也就是公主的丈夫,皇帝的女婿。曾经有一出非常有名的黄梅戏,叫做《女驸马》,讲的是一代奇女子冯素贞为父报仇,女扮男装化名马绍民参加科考,却偶中状元,阴差阳错成了皇帝最宠爱的公主的驸马。由于冯素贞为女儿身,所以后世称其为“女驸马”。那么为何要将公主的丈夫、皇帝的女婿叫做“驸马”呢?
关于“驸马”这一名称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相传,楚汉相争时期,汉高祖刘邦在与楚霸王项羽转战疆场的岁月里,专门坐在一辆由两人驾驶的马车里,冲锋陷阵,指挥战斗。马车上共有三个座位,前面设两个座位,为车夫所坐,后面为刘邦所坐,驾驶马车的车夫分为“正马”与“副马”,一正一副,轮流驾驶马车。
有一天,刘邦与项羽在徐州丰县与沛县搭界处鏖战,激战三天三夜,最后,刘邦大败,落荒而逃。项羽乘胜追击,穷追不放。此时,刘邦左右只剩下了一个车夫和十几名将士,眼看项羽的兵马就要追赶上,这时,正马不幸被乱箭射中,当场阵亡,副马随即顶替了正马的位子,驾驶马车继续向前奔跑。在这危急关头,副马顿生一计,他把自己的红袍脱下,与刘邦的黄袍对换了一下,马车行至一个拐弯处时,刘邦从马车上跳了下来,副马继续挥舞马鞭,向前方奔去。而项羽的将士,则一直将穿黄袍的人当作刘邦,拼命追赶。当赶上马车时,车上已经空无一人,只留下了一件黄袍。副马在另一处拐弯的地方也跳车逃跑了。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为了报答副马的救命之恩,到处张贴皇榜寻找副马。副马找到后,官封都尉,刘邦将小女许配给他,人称“副马都尉”。因“副马”名称不雅,人们便唤成“驸马都尉”。后来,人们把“都尉”二字也去掉了,简称“驸马”。自此,驸马便成了历代皇帝女婿的代称了。
还有一说认为此名称始于秦始皇时期。当年秦始皇为了巡游的安全考虑,他乘坐的车辆常有变换,同时安排了许多副车。他还特地设了一个替身来掩人耳目,借以表明皇帝在“副车”上。从此以后,历代皇帝出巡时,都仿效秦始皇的做法,亲自选定一个替身乘坐“副车”,而这个替身又大都是自己的女婿。后来,人们就将皇帝的女婿称为“副嘛”,再后来就演化成了“驸马”。
而实际上,“驸马”这一称呼是因为驸马都尉而得名。汉武帝时始置驸(副)马都尉,驸,即副。驸马都尉,掌副车之马。到三国时期,魏国的何晏,以帝婿的身份授官驸马都尉,以后又有晋代杜预娶晋宣帝之女安陆公主,王济娶司马昭(文帝)之女常山公主,都授驸马都尉。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以后驸马即用以称帝婿,到了清代则加以变通,改称额驸。
“乘龙快婿”是怎么回事,女婿为何又叫做“东床”
乘龙快婿的故事出自于《东周列国志》。相传秦穆公有个女儿,起名弄玉,自幼聪慧过人,长大有着绝世的容颜,尤善吹笙,其声如凤鸣。到了弄玉15岁的时候,秦穆公开始考虑为她找个佳婿。弄玉只提了一个条件,她说:必得是善吹笙的人,能与我唱和,否则,一概不嫁。
有一天晚上,弄玉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有个仙人与她笙萧唱和,那仙人自称是华山之主。弄玉梦醒后当即告诉了秦穆公,秦穆公便派人到华山去寻找。果然找到了一个异人,名叫萧史,羽冠鹤衣,玉貌丹唇,飘飘然有超尘脱俗之姿。使者将萧史接回来以后,穆公命其吹萧,一时间百鸟合鸣,穆公大喜,遂将弄玉许配给了萧史。后一日,夫妇二人在月下吹萧,天空中飞来一龙一凤,于是,萧史跨龙,弄玉乘凤,翔云而去。留下乘龙快婿的一段佳话。
后来晋朝人张方在《楚国先贤传》中说:“时人谓桓叔元两女俱乘龙,言得婿如龙也。”此后,人们便用乘龙快婿比喻称意的才貌双全的女婿。
相传,东晋的时候有个大官叫郗鉴,他想给自己的女儿选个好女婿。有一天,他打听到王家的子弟个个都相貌堂堂,才华出众。于是就派了一个人去王家考察。王家子弟们听说了后都很兴奋,一个个都衣冠楚楚,正襟危坐。惟独有一个人斜靠在东边的竹床上,袒胸露腹,手里还拿着块馒头大吃大嚼,显得非常与众不同。听使者回去后这么一说,郗鉴居然偏偏就选中了那个旁若无人的小子。而这个小子不是旁人,正是后来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这个故事在《世语新说·雅量》和《晋书·王羲之传》中均有记载。以后,人们就称女婿为“东床”,对满意的女婿,称为“东床快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