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民间禁忌风俗
15370500000023

第23章 非常时间的非常行为——岁时禁忌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南方种水稻,北方种小麦,都是草,人们吃的主食是草,吃的菜也是草。过去平时有鱼有肉舍不得吃,要想方设法留到过年过节。什么叫节,凡是草和植物都有节,节是植物的关键部位,节外才会生枝。时间也有“节”,也是一年四季的关键部分。人们把时间分为两部分,即“平常”时间和“非常”时间。节属于非常时间,是最难度过的时间,也是最容易“出事”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人们需要采取一些防范的措施。如寒食节禁火就是渊源于古代禁火习俗,《周礼·秋官·司寇司烜氏》记载司烜氏“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倘若追溯禁火习俗,与古代原始火崇拜有关。经过一冬的干燥,林木容易引起火灾,加之春季多雷雨,更易引起失火。古人对自然火灾缺乏科学认识,就提倡禁火冷食,后来被统治阶级纳入礼仪中,又形成礼俗固定下来。又如每年春季,正是瘟病与流行感冒易发生的季节,因此古代人要在这个时候祓禊防疫,这就是上巳节(后来固定为三月三日)的来历。所以最早对上巳节的记载均与巫术祓禊相关。如《风俗通祀典》说:“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与浴。禊者洁也,故于水卜盥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尽管在古代对流行病缺乏必要的研究,但是,在发病季节,已认识到应讲究清洁、注意健康卫生还是值得称道的。因此,祓禊讲究盥洁,这同南方傣族泼水节颇有类似之处,只不过加上了巫术迷信色彩而已。同样,九月九日重阳,主要远游登高,以避疫疠,其原因也是如此。总之,古代节日都有所禁忌。当我们对这些现象进行探索时就会发现,古代大部分节日都是单日,尤其是单月单日,如一月一日元旦、三月三日上巳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中国人讲究好事逢(成)双,成双成对为吉利。这些所谓节日并不像后世演化的那么欢天喜地,称“佳节良辰”,而都是些极不吉利的日子,各有所禁忌,非“凶”即“恶”。

1.关于“年”的禁忌

春节是我国最为隆重的节日,其隆重程度远远超过了西方的圣诞节。汉族民间常把春节叫做“年”,什么叫“年”呢?“年”是时间概念,也是计时单位,在远古社会有不同的叫法。

据古书记载:唐虞叫做“载”,是万象更新的意思。夏代叫做“岁”,是表示新年一到,春天就来了。商代叫做“祀”,是表示四时已尽,该编入史册的时候了。直至周代才开始叫做“年”。

“年”字原是“稔(ren忍)字的初文,是谷熟丰稔的意思。《谷梁传·宣公十六年》中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所谓“有年”就是指农业有收成。“大有年”就是农业大丰收。甲骨文中的“年”字是果实丰收的形象。谷禾都是一年一熟,引申一下,就把“年”作为岁名,“稔”的初文,就变成了“年”。可见,“年”原是预祝丰收喜庆的日子。早在西周的时候,就出现了一年一度的欢庆农业丰收的活动。后人承袭周代的习俗,为了庆祝丰收和迎接新的一年的生产,也就在“立春”前后的农历正月初一欢聚在一起“过年”了。

关于过年的来历,还有这样一个生动的传说:古时候大年三十晚上和年初一,有一种叫“年”的怪兽,专门在这两天出来吃人。“年”凶猛异常,任何野兽都敌不过它,连许多神仙也拿它毫无办法,只好让它残害百姓。

人们为了躲避“年”,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正月初一也不上街,躲在家中。为消磨时光,他们就玩牌;为了壮大胆子,他们喝酒。等躲过这两天,“年”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互相见面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有被“年”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放松了警惕。就在这年的三十晚上,“年”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门帘的结婚人家平安无事,还有一家灶堂里正烧火的人家也没伤人,另有一家,几个牧童在比赛甩牛鞭子玩,半空中响起噼噼啪啪声,“年”被吓跑了。

所以人们知道“年”怕红、怕光、怕响声,后来等到年三十、初一时,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衣服、挂红灯、敲锣鼓、放爆竹,这样“年”就不敢再来了。

2.春节禁忌

春节禁忌,是源于这种对年的特殊认识,是由于人们对“开始”的重视。他们认为春节这一天预兆着全年的吉凶祸福,因而禁忌极多,集中体现了人们趋吉避凶、祈求丰收的心理要求。说:“元旦,俗忌扫地、乞火、汲水并针剪,又禁倾秽粪。”忌扫地、倒拉圾,是防止走了财气;忌动刀剪针线,是怕遭凶祸。民间风俗,这一天妇女不能出门拜年和回娘家,小孩不准哭,所有的人都不许说不吉利的话,据《帝京景物略》载,初一五更时不能躺在床上打喷嚏,如实在憋不住,必须赶快爬起来穿上衣服,倘若来不及就已经在床上打了喷嚏,将会一年多病;不能躺在床上聊天;门外有人叫唤不可答应,因为此日清晨在门外《清嘉录》呼喊俗谓“呼鬼”;起床后要向长辈、亲友、邻居恭贺新年,说话要讨吉利,忌讳说“丧”、“终”、“病”、“穷”、“触霉头”等字眼。

隋唐以后,春节娱乐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过春节的时间也延长了。同时,还产生了许多有趣的过新年的禁忌习俗。《燕京岁时记》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而已,貂裘蟒服,道路分驰,真有如车水,马如游龙之盛!”但出门时忌讳碰到和尚、尼姑、寡妇等人,因为“初一遇和尚,穷的精当光”,“碰到尼姑,逢赌必输”(阿Q见到尼姑时的忸怩作态可为一证),“新年遇寡妇,必定做鳏夫”。拜年时也切忌在别人床头贺拜,因为只有病人才卧床不起,受拜于床前,大不吉利。《怀宁县志》说:“小孩如到人家,必须要赠给小孩饴糖果品类食物,不能让空返,此谓之‘赐福’”。元旦日不能以生米蒸饭为炊,所用食品皆须除夕前做好的熟食品。并且不倒水于地,不洒扫庭除。《武进县志》也记载元旦不扫地。如一定要扫,也不能向外扫,必须向内扫,恐怕把如愿(吉鬼)扫出去。而《永平府志》又记载当地元旦风俗,户前要置水,认为水能消灾,并插芝麻秆以祈门户清洁,诸福并臻。此外各地为了求福祈祥,这天不能吃开水淘饭,也不能用汤淘饭,否则不但出门必雨,而且注定一年里只有吃稀饭的“穷命”;还不准用锋利的器物,含则会断绝财路仕途,甚至断子绝孙,所以人们往往大年三十就把刀剪等利器藏了起来,以免初一一时疏忽,触犯了禁忌。

在南方一些地区,民间流传着“井妈照镜”的说法。相传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井妈梳妆打扮的日子。人们以一天为一日,而井妈却是以一年为一日,初一这天就是她的清晨了。所以每逢初一,井水是禁止汲用的。因为井里的水面,就是井妈的镜子,如果搅动了水面,井妈当然无镜可照,必然生气,在这一年里就不会施恩赐福给这家人。

大年初一忌见血迹。见到血迹,主人必定会遭到不祥的。古籍中记载了不少对血的禁忌的事情。《汉书·云敞传》:“宇与吴章谋,夜以血涂莽门,若鬼神之戒,冀以惧莽,章欲因对其咎。事发觉,莽杀宇,诛灭卫氏。谋所联及,死者百余人,章坐腰斩。”干宝《搜神记》也说:有一个名叫刘宠的人,经常在夜里发现自己的门前有血。时隔不久,果然真的被人杀害了。《史记·夏本纪》说:夏朝的皇帝武乙暴戾无道。用皮革口袋盛满血液,挂起来用箭射它。后来武乙出去打猎,被雷电劈死。这样看来,典籍所见,武乙为第一个触犯血的禁忌而遭惩罚的人。《中华全国风俗志》更直接地记载了这一几乎是流行全国各地的习俗:“除夕,院内竖桅杆,上悬灯笼,谓之天灯。相传昔有九头恶鸟,为二郎神杨戬斩去一头,常年滴血。每至除夕,即山而飞鸣,其血滴墒于谁家院内,其家必遭祸事。”杀生必见血,这一禁忌仍是警诫人们,在春节期间应禁止杀生。

在除夕,各地可以杀羊,悬羊头于门,还要“磔鸡”(磔,即肢解而杀),禳除恶气。但一到新年元旦,就决不能再杀鸡了。《荆楚岁时记》记载:每逢元旦,在纸帖上画一只鸡,贴于门上,把索苇悬于画鸡之上,桃符树立于纸帖两旁,各种鬼会害怕。鸡变得同门神——样重要。因为当时的人们认为,正月一日鸡日、二日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日为人日。这些家畜、家禽和人们一同步入新年。正月一日既是鸡日,怎能杀鸡呢?

前面说过,大年初一不仅不能杀鸡,也禁忌宰杀一切生灵。中国人是崇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为人准则的。要想自己财源茂盛、寿比南山,那么在新年初一就绝对不能干伤天害理的事,不能杀生。不但不能杀生,还须放生,以积阴德。初一须放生的习俗,其来源有两种依据:抓《孔丛子》记载:邯郸人在元旦正朝曾献一雀给赵王,并给雀身上缀以五彩。赵王大喜。但是有的大臣劝告赵王放掉以示不伤生灵。赵王依言放了雀。人们把他后来的成功,与此附会起来,认为惟有行善方能有为。于是衍为一俗。另一说法是据《三齐略记》记载的一个传说:在荥阳有一眢井,项羽追刘邦时,刘邦避于井中,两只斑鸠落在井口上,项羽追来时,有人告诉项羽井中有人,项羽却说:“井中有人,鸠不集”。刘邦幸免于难。所以在汉代正旦日,要为斑鸠等鸟雀放生。到汉武帝时,还专门下了一道诏令:“除正旦杀鸡与雀。”这个民间风俗被皇帝钦定后流行更广。我们自然难以究明哪一说更有道理,但其中隐寓着的和气招福、好心有好报的民众心态,却是依稀可以体悟到的。

3.端午节禁忌

旧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是我国夏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五月正是炎热酷暑将临之时,也是流行病、瘟瘴疫疠将发之际,用现代医学观念来看,乙型脑炎与脑脊髓炎此时发病率也最高,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恶月。《礼记·月令》云:“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薄滋味,毋致和,节耆(嗜)欲,定心气。百官静事毋刑,以定晏阴之所成。”五月是阴气与阳气、死气与生气激烈争斗的时节,人们在这一时段,要保持身心的安定,要禁绝各种情欲,尤其是色欲;行政事务亦应采取“无为”的治理方式。

既是恶月,自然会有诸多禁忌,不宜盖屋,“五月盖屋,令人头秃”。(《风俗通》佚文)不宜赴官,“五月到官,至免不迁”。(同前)不宜套被子,俗信“五月套被无人睡”,“添个里儿,死个女儿;添个面儿,死个汉儿;添一床,必死娘”。忌给小儿剃头,否则,主小儿生癞、多病。忌多雨,否则,主歉收。俗语云:“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五月连阴下大雨,玉皇大帝卖儿女。”

五月禁忌的盛行始于汉代,表达了汉代人对五月人生的关注。我们在注意到五月自然气候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影响时,更应该看到汉代人对五月的认识是基于一种文化观念。在《夏小正》时代,五月并没有被视作恶月,那时只有蓄蔺、蓄药保健身体的习俗。汉代是神秘思想流行的时代,人们以阴阳五行的观念看待自然时空的变化。就阴阳五行的观念看,五月是阳气最盛的时刻,也是阳气开始衰微的时刻,在这样的时间关节点上,人们自然心存恐惧,五月也就被赋予恶的伦理意义。

古代有关五月死人的故事流传颇多,甚至连五月尤其是这月五日生下的孩子都是不吉利的。民间认为五月生子,各种毒气、疫疾、鬼怪都会侵袭到婴儿体内,对父母不利。《风俗通义》云:“俗说五月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论衡·四讳》也说:“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已举之,父母祸死。”《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婴(田义的父亲)告其母曰:‘勿举也(不要养活他)!’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通过)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你)去其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长得同门一般高),将不利其父母。’”田文是五月初五生的,他父亲竟然要把他弄死,其忌讳之深可以想见。刘歆《西京杂记》还记载:“王凤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举,曰:‘俗谚举五日子,长及户则自害,不则害其父母。’其叔父曰:‘昔田文以此日生,为薛公。以古事推之,非不祥也。遂举之。”东汉有个以处世圆滑而永远也不倒的大官僚胡广,历事六帝,三登太傅。据《世说新语》记载,他也是生于五月五日的。其父母拘于禁忌的约束,将他放进葫芦里扔进河中,幸而未被淹死。后被人收养,终成大器。因托葫芦而生,故取名胡广。《癸辛杂识》记载,宋徽宗赵佶也是这一天生的,但为避俗忌把天宁节(皇帝的生日)改为十月十日。东晋名将王镇恶也生自此日,家人为避俗忌,想把他过继给远房本家,但他祖父王猛很有见地,说:“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于是为孙儿取名“镇恶”,借以避邪。

类似的例子,中国古代典籍里甚多,足可见出忌讳五月特别是五月五日生子的民俗心理。所以须得想方设法使孩子早些天或晚些天出生。万一生下来了,即使不杀死,也得送到外婆家或河边池畔去,以免冲撞家人。这种禁忌大概受感应巫术的影响,五月份是五毒并出的毒月,此月婚娶、交接、生子等必受感应,尽管这——月这一天出生的人里出了许多大官,甚至皇帝,人们还不肯抛弃这种禁忌,总是心有余悸。

4.除夕禁忌

除夕是一年最后的一天,为“月穷岁尽之日”,所以又叫除岁。在年节中,除夕是去旧迎新的时候。古代人很迷信,尤其惧怕疫疠与恶鬼,在年终到来时,——面欢度佳节,喜庆丰收,一面驱疫疠、除恶鬼。故而把这一夜称为除夕。

古人认为物老则成精,王充《论衡·订鬼》篇就说:“鬼者,老物精也。”而时间到了一个单位的终极,也会同样有祸祟的,所以禁忌繁多。“夏历十二月三十日为除夕,乡民以为是日上界诸神下降,故隆重祭祀,敬鬼神,且禁忌繁多,如忌言鬼、死、杀等不吉字眼,忌打碎碗碟,忌恶声谩语,忌随地便溺及泼污水、灯油于地等”。(郑传寅、张健主编:《中国民俗辞典》)“除夕打破碗盏,次年必遭凶事”。“除夕将灯油泼地,家中必多疾病,或有不利之事”。“是夜忌犬吠,谚云:年夜狗弗叫,来年疾病少”。“人牛喑聋者,是腊月暮之子。腊暮,百鬼聚会,终夜不息,君子斋戒,小人私合阴阳,其子必喑聋”。

当然,对于除日群出活动的百鬼也并非只有消极的防卫,尚有主动出击的巫术作为后续手段,这便是以驱疫逐鬼为目的的拔除活动和大傩。譬如东晋时期,京城建康每年腊月三十举行傩礼,驱疫者“结党连群,通夜达晓,家至门到,责其送迎”。为人放荡的名士孙绰为了取乐,戴上面具,混在大队驱疫者中间,到大司马桓温家逐除恶鬼。(《荆楚岁时记》杜公瞻注引《殷芸小说》)此外,尚有一些其他的禳解手段。这天晚上,人们习惯地在门口放一根棍,放这根棍据说有两种意义:一是堵元宝,不让财神、福神往外跑;一是防“野鬼魔怪”,不让它们这乌七八糟的东西进入家门。这根棍要在门口一直放到正月十五;否则,便会“野鬼进门财神出,不卖人口卖房屋”。“冲喜”和“讨口彩”也颇常见。《元氏县志》说:“除日前数日,男女嫁娶,不拘禁忌,谓之‘乱岁日’。”我们怀疑其中即包含着“冲喜”的意思。《红楼梦》九十六回就有宝玉因患了疯癫病,以成婚来冲喜的事。所谓“彩话”就是用以禳解不祥的吉利话。如果小孩说出忌言,人人则马上以“童言无忌”来祓除。为防儿童不懂忌,要备草纸于小孩初醒时抹擦其口,称为“揩屁股”,意为其言不可信。

除夕宴是一年中最为丰盛的餐饮。俗谓“年夜饭”。瓜果毕至,鱼肉咸集,举家团坐,饮酒辞岁。此时,人们即使没有食欲,但是非吃不可,一般都吃一块“鱼头”或“鱼尾”,寓意是“头尾都有余”。大多数地区吃鱼不能翻过身来,不然新年出门会遭翻车、翻船之灾。吃饭时不能用汤淘饭,否则年内出门必逢风雨。——般都有讨口彩的规矩,除了说——些祝福的话外,吃枣要叫“春来早”,柿饼要叫“事事顺”,杏仁叫做“幸福来”,豆腐叫做“全家福”,三鲜菜叫做“三阳开泰”,花生果叫“长生果”,年糕叫“年年高”,甘蔗叫“节节高”。这些吉利话是人们的“除夕功课”,不能不说的,否则新年不顺。就餐前须要先祭祖先,请祖灵之前,家庭成员和物品必须齐全,否则就是人不团圆、财不完整。祖灵请来了以后,供桌两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否则就是与祖先争座位;不得吵闹,更不准骂人,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敬;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泼在地上,否则就是混淆了浇奠与泼水;大祭祖灵时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门外无主鬼魂听到后,造成小孩夭折。进餐时是非常忌讳别人来打扰的,这与苗族“踩年饭”的忌讳类似。吃年饭也是苗家最神圣的时刻,全家必须团聚在一起,并排除一切干扰,特别忌讳有人来串门,因为这叫“踩年饭”,会使全家不得安宁。

除夕守岁风习由来已久。据周处《风土记》:“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这天晚上,全家欢聚一堂,围炉而坐,叙旧话新,畅谈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关于守岁之由来,浙江舟山群岛、宁波、浙东——带有这样一则传说:

很古以前,太白山上住着一个恶魔。发怒时常呼风唤雨造成水灾。高兴时催赶太阳,让烈日暴晒人间,使田地寸草不生。百姓因此痛苦万分。

一天东海上来了一位清水道长,受尽折磨的贫民纷纷向他求救。法师知道恶魔喜爱喝酒,就采集了九百九十九种仙草,八百八十八种泉水,炼了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制造出一种醇香四溢、浓烈无比的奇酒,谁知奇酒刚酿好,恶魔就来了。原来异常芬芳的酒味直冲云霄,恶魔闻到这从来没有闻见过的酒香,垂涎三尺,急不可耐地追到炼酒处。清水法师哈哈大笑,恭恭敬敬将酿好的奇酒献给了恶魔。这酒鬼馋涎欲滴、张开血盆大口猛将一坛美酒全部倒下肚去。

霎时间,它浑身发热,头晕目眩,筋骨酥软,天昏地暗。酒坛哗啦一声掉在地上跌得粉碎,恶魔从此也一醉不起。这天正好是年三十夜,人们庆祝恶魔酣醉昏迷,不能再兴妖风作恶浪危害凡界,为此而感谢酒的奇功。除夕夜人人都要饮酒作乐,就是从不喝酒的妇女儿童,这时也会喝几口以表示对酒的喜爱。同时百姓为怕恶魔醒来,个个都警惕地通宵不眠,守岁直到黎明。

千百年过去了,“恶魔”当然不会再降人间。可是守岁和人人喜欢饮“除夕酒”的风俗却一直流传至今。此故事告诉我们,守岁原本是为防“恶魔”作祟。要达到这一目的,还需遵守一些禁忌:守岁时,禁忌大声喧哗,以免惊醒恶魔;禁忌照镜子,以免见“恶魔”,禁忌将灯油泼地,倘若油味冲淡了酒味,“恶魔”便会醒来,导致祸害接踵而至。

有些除夕夜的禁忌颇具地方特点。前面说过,大年初一不杀鸡,地处东海之滨的舟山有个奇俗:大年除夕,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烹鹅烤鸭,也禁忌杀鸡。这里有一则故事:

据传,明朝末年。鲁王兵败逃到舟山。辅佐鲁王的是舟山芦花岙人张名振。张名振是东海抗清名将,一门五男,个个都是虎将。尤其是张名振,有岳飞之才,文韬武略,十分精通,海上作战,更为骁勇。为此,清兵在东海进剿,屡遭重挫。清兵对张名振恨之入骨。

1651年除夕晚上,清兵趁张名振率兵远出攻打松江之机,突然袭击定海城。守城的安洋将军刘世勋诈降失败,清兵似潮水般涌进城来,逢人便杀,他们相约,一直要杀到鸡叫为止。清兵杀了舟山百姓一万多人,当杀到刘家岳时,忽然听到了芦花雄鸡的叫声,这才停止杀人。由于这一声鸣叫,总算把舟山的最后六户人家六个姓——刘、赵、郭、朱、陈、王——搭救了。舟山六姓也就这样保存下来。

为了感谢鸡的恩德,从此以后,舟山百姓互相约定,大年除夕,不许杀鸡。后来,就成了一种特有的海岛风俗了。

5.其他节日禁忌

除春节、端午及除夕外,在其他节日里亦有不少禁忌。二月二为“中和节”,民间呼为“龙抬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农谚,意指每年农历二月二,是龙王露头的日子,这一天要下雨,而且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龙出则百虫伏藏,人们希望借助龙的声威制伏百虫百害,使其不能危害庄稼。因此,这一天要倍加小心,不能动刀动剪动针线,否则,以为会伤着“龙目”,戳着“龙眼”;早晨担水时,禁忌水桶碰着井帮,否则,以为会碰伤龙头。这一天忌推磨,怕压了龙头;还忌讳喝糊涂饭和疙瘩汤,否则,以为会糊住龙眼,或者令天降冰雹。还有忌妇女回娘家的,据说是怕踩了娘家的粮仓,主娘家减产;更为吓人的是以为妇女“二月二踩了娘家的仓,不主死公爹,必主死婆娘。”与此相反,山东邹县等大多数地方,人们却倒要把女儿接回娘家来住几天,说说知心话,就像俗语所说“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接女诉冤愁”。

三月三,俗谓“上巳节”。上古时代,上巳节为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在这一天,人们要到水边举行招魂禳灾的仪式。《诗经》中所描写的溱、洧水畔的男女狂欢正是这样的节日集会。妇女下河沐浴,做浮素卵和浮绛枣的游戏,争食漂浮的卵和枣。洗去不孕之灾,以求得子。近代,陕西、山西一带,还有“曲水流觞”的活动,应属古老的上巳遗风。河南一带,三月三日民间有大集会。其俗,忌讳是日新出嫁的媳妇回娘家,虞城县一带谚云:“在娘家过了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湖南一带,是日避忌蚂蚁。民间将蚂蚁草放置在桌上及锅灶等处。说是可以驱避蚂蚁。江苏一带,俗谓是日为“荠菜花日”。乡间妇女都摘荠菜花插于鬓旁,希望荠菜的生殖力量能互渗到自己身上。不插者以为不吉。谚云:“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插无钱用,女人一插米满仓。”认为这种野生植物不但对人,而且对于庄稼也有生殖感染力。布依族“三月三”是扫寨祭山节。祭祀时,庙里和寨中都忌任何响声,不能说话。祭祀完后分吃祭品叫,不能使汤、屑滴掉在衣裤上,否则以后上山砍柴做活,将受豺狼袭击,牲口将受到虎豹伤害。祭山这天(有的是三天),严禁外寨人进寨。如果外人来“踩山”,祭山就不灵,预示遭灾,要由“踩山人”负全部责任,或出钱重新祭山。

农历七月十五日,民间称为“中元节”,也称“盂兰盆节”。这两个名称所以大不相同,因中元节起源于道家,而盂兰盆节却属于佛家。是日,据说鬼魂都出来了,人们不能到处乱走,更忌出远门。若碰到鬼,主一年不吉利。更不能杀生,以免被鬼视为恶徒而遭惩罚。因此,屠门一律罢市。宋《武林旧事》云:“七月十五日,道家谓之‘中元节’,各有斋醮酒会。僧寺则于此日作盂兰盆斋,而人家亦以此日祀先,例用新米、新酱、冥衣、时果、彩缎、面棋,而茹素者几十八九,屠门为之罢市焉。”

节日的独特文化氛围,造成了广大民众文化心理的异常。人们不再像平日那样坦然地审视过去与展望未来,而是急切抒发着预防灾厄、除祛祸根及迎来好运的心理情绪。因而节日中的禁忌事项较之平时要多得多。“人们崇奉岁时,以各种自我限制甚至是自我惩治方式来讨好岁时,虔诚岁时,其目的并不在那些禁制本身,而是通过这一系列禁忌的实现来达到祈求好运、禳除灾祸的目的。”(任骋《中国民间禁忌》)禁忌是节日文化的一种重要表征,它使节日变得神圣,强化和维系着节日与平日时间的界限,时刻警惕人们不能随便模糊及逾越这种界限,并使人们的节日心态和节日情绪真正得到宣泄。

6.节气禁忌

与太阳运行有关的禁忌则集中于节气。汉族民间节气风俗涂上了鲜明的农业文化色彩,节气本身就反映了农业社会的生活规律。二十四节气是季节和气候的转折点,期间有不少禁忌。人们惟恐自己的言行和天气不合惯例,违背了禁忌,而导致一年农事不顺。

立春乃一年农事之始,故有于这天占卜丰歉的习俗。俗以为立春宜睛不宜阴。晴则兆丰,阴则兆灾。河南一带民谣云:“立春清明又和暖,农人鼓腹皆翘天,倘若风阴与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则诸事吉,阴乃万事愁”的说法。山东莱阳立春忌挑水和掏灰,如果挑了水,一年当中精神不振光打瞌睡,掏了灰,一年的好运就被掏跑了。郓城则忌小孩在家过节,要让他们“躲春”,到邻家去过节。

清明忌讳天阴、下雨及刮风。俗以为清明不明,即为荒年之兆。清明有风,主旱。清明夜落雨,对麦子不利,谚语云:“麦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浙江一带的谚语则是:“清明日又清又明,种田人足有收成。”当地清明日忌全天休息,下午要下田,在田地头插杨柳枝和杜鹃花,可免病虫、鸟兽侵害农作物,有谚云:“清明半天就落田”。汉族民间有清明日戴柳、插柳的习俗。清明不戴柳已成为禁忌。谚云:“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湖北一带认为清明带(戴)柳是与祭祖有关,不戴柳是不祭祖。所以世人咒骂不戴柳者“死了变猪狗”,言其不孝,猪狗不如。

立夏日忌吃米饭之类散碎状的食品,要吃用米、面粉煮的糊,叫“立夏糊”。吃了立夏糊,田塍糊得牢。男人不吃立夏糊,下田无力气。说是这天刮“朝南风”,会把男人力气刮跑。此俗浙江一些地区流行。

夏至是农事很重要的节气。俗以为夏至天气变坏会对农作物造成很大影响。因此农家在夏至里忌讳很多。《清嘉录》云:“夏至日为交时,居人慎起居、禁诅咒、戒剃头,多所忌讳……”据说这些禁忌都是害怕会引起老天爷下雨。夏至日最忌有雷雨。俗谚云:“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

立秋这天,有的地方视为大节。在云南宣威农家,禁人在田间行走,否则秋收不佳,并要请人在红纸条上写出“今日立秋,百病俱休”八字贴于壁上。河南、江苏及湖北一带,立秋日忌雷、雨、风,俗谚云:“(立秋日)一雷波万顷”,“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秋甲子忌雨,雨则多涝”,“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透底”等等。山东莱西一带,禁忌立秋日洗澡,否则,以为身上会长秋狗子(即痱子);黄县一带则以为立秋日洗澡,秋后要拉肚子。

冬至为一年间最冷的日子,民间有冬至日吃饺子的风俗,俗称“安耳朵”。河南一带忌冬至不吃饺子,认为如此则会冻掉耳朵,也于农事不利。俗谚云:“冬至不过冬(指不食饺子),扬场没正风”。浙江一带冬至日要吃赤豆粥或红米饭以驱鬼,忌吃白米饭。这是相当古老的民俗,据说是驱赶神话中共工氏的一个最会作恶事的儿子。冬至还忌无雨,湖北一带俗谚云:“立冬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一冬晴。”意主旱也。冬至日忌出嫁女人夜宿娘家,认为否则将克死夫家家长。俗谚有“娘家住个冬,夫家去个公”之训诫。

除农家外,一般民众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禁忌最深。春分、秋分昼夜长短相同,古人称为“日夜分”;夏至白天最长,古人称为“日长至”,冬至天最短,称为“日短至”。这几个节气,古人特别重视,要举行一系列祭祀,同时也规定了许多日常禁忌。《礼记·月令》对此有详细的记载:春分这一天白天和黑夜相等,开始打雷,春分前三天,天子命人摇动木铎警告天下万民,要打雷了,房事不检点的,生下孩子肢体不全,全家遭祸。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阳极阴生,阴气和阳气互相斗争,正是万物生死的分界。《白虎通》说,“至日所以休兵,不兴事”。夏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因为夏至“阳盛”,所以“毋烧灰”、“毋举大火”。仲冬之月,白天最短,阴极阳生,二气互相消长,万物生机开始萌动,这时君子要斋戒,居处要闭藏掩身,安神养气,摒弃声色娱乐,禁绝嗜好欲望,稳定身心,不妄生事,静待阴阳的消长。二分二至,在古人看来全是特殊的日子。在这四个日子里,要去声色、禁嗜欲,严禁夫妻同房。《素女经》也说:“冬夏日至之子生,害父母。”在这些神圣的时刻,发生性行为是对上天的亵读,必遭天谴,所以要坚决禁止。

以上这些处于时序关节点上的禁忌,把非常时间与正常时间区别开来,人们年复一年恪守禁忌,便使得这种区别得以明确和记忆,让时间的流逝有节奏有规律地进行,让人们在时间的流逝中求得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