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菜根谭》译解
15379700000125

第125章 清浊并包,善恶兼容

原文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恶贤愚要包容得。

译文

立身处事不可太自命清高,对于一切羞辱、委屈、毁谤、脏污都要容忍才行;与人相处不可善恶分得太清,不管是好人、坏人、智者、愚者都要包容才行。

评析

小不忍则乱大谋,2000多年来,项羽一直令人感叹唏嘘、追思怀念,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于他的道德力量和人格魅力。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李清照的诗:“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史学家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而杜牧却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并且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况且亭长曾对项羽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话语。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杜牧的无限感叹,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

也许从道德人格上来说,项羽是个真正的英雄,人们对待他也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项羽的个人悲剧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他霸业的失败也是他人生的失败。但是,假如他真的能像杜牧所言,也许历史还会改写,况且,无论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不低头、不认输的。项羽无法忍受屈辱,没有体悟到“忍”字的重要性,所以只能成为一个失败的英雄。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苏轼的这段话,才真正道出了大丈夫的本色。要想成就人生、成就事业,就一定要学会“忍”,因为中国有句老话,叫“百忍成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