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菜根谭》译解
15379700000076

第76章 富者应多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原文

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病矣!如何不败?

译文

一个富贵家庭待人接物应宽大仁厚,而很多人却刻薄无理,这种人虽身为富贵之家,可他的行径却与贫贱人相同,这如何保持富贵的身分呢?一个才智出众的人,本应谦虚有礼不露锋芒,可许多人反而夸耀自己的本领如何高强,这种人虽表面聪明,其实他们的言行与无知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那样,他的事业到头来又如何不败呢?

评析

做人要懂得收敛,不要过于暴露锋芒,要善于潜藏,善于韬光养晦,只有聪明不露、才华不逞的人才能成就大业,潜藏不露才是人生的真正智慧。有德行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自己的聪明,不显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够有力量担任艰巨的任务。一个人再聪明也不要显露出来,即使非常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志节很高也不要孤芳自赏,宁可随和一点;再有能力也不要过于激进,宁可以退为进。这才是真正安身立命、高枕无忧的处世法宝。

唐初的重臣李绩,本是李密的部下;而在当初起兵时,李密与李渊父子势力之间,是钩心斗角的两派,只是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他才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

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

李绩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安排了这样的行动:把他“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所据郡县地理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的感慨,认为李绩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

李绩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心怀怨望,不久竟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绩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假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服衰经,与旧僚吏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说起来,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李密已死,晓得什么。

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大唐天子的面子,是李绩的一种愚忠,实际李绩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与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神效。果然“朝野义之”,公推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

从此李绩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李绩用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一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是“藏巧于拙”处世而成功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