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欺诈术与欺诈心理解密
15381800000013

第13章 引子(二)

七、购房骗局

国内经济迅猛发展,市场日趋繁荣,房价也随之水涨船高,目前房价持续高涨的行情,使得坊间的不少骗子开始打起了房子的主意,打着买房卖房的幌子骗取受害人财物,除此之外,更有黑中介从中搅浑水,牟取暴利。

案例一:

一套两室一厅的二手房,68平方米却仅售28万元,如此便宜的价格自然引得买房人蜂拥而至,不想这却是房屋的承租人吴某一手设下的骗局。

狡猾的吴某在手上没有房屋产权证的情况下,在四个月内将一间“子虚乌有”的房子连续卖给了六个人,共骗取六名受害人金额总计29.5万元,其中更有一名受害者是从事房屋土地买卖相关行业的公务人员。

犯罪嫌疑人吴某是厦门人,男,38岁,此前曾因盗窃被判刑两次。在吴某进行房屋欺诈之前的几个月,他因打架伤人,遭对方索赔八千多元。但是,由于吴某本人并没有正当职业,妻子也只是摆摆地摊挣几个钱,因此家庭并不宽裕。

为了凑齐对方索赔的钱款,吴某竟打起了造假“卖房子”的歪主意。吴某所住的房子是他父亲退休后由A单位分配的。房子以吴某父亲承租的形式分配,属A单位自管房,每个月他们家还得向A单位交纳房租。

在吴某娶了来自安徽的妻子后,为帮妻子将户口迁入厦门,吴某和父亲商量之后决定将房子承租人的名字改为他自己,但因为A单位规定房子不可以买断,所以无论是吴某的父亲还是吴某本人,都从未拿到过房屋的产权证。这就意味着,房子不属于吴某,也不属于任何一个个人,因此不能进行买卖。

小区内A单位的公房不能买断,可是还有一些公房是属于B单位所有,那些房子是可以买断的。只要这套房子有了产权证就不愁卖不掉了。吴某在心里暗自盘算着。慢慢地,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浮出了水面。

吴某计划好一切之后,就开始实施诈骗活动。他首先找到了物业中介,向其提供了真实的身份证、户口本和由厦门房地产管理公司开具的单位自管房缴租凭证的复印件,并向中介明确说明,此房为B单位的公房,但过段时间可以买断,能获得房屋的产权证。如此一来,吴某的房子从A单位不能买断的公房摇身一变,便成了B单位可以买断的公房。

就这样,吴某用几乎全部真实的资料搭建起来的骗局,先是骗过了中介,然后接连“击倒”了那些买房人。很快,第一名受害人找到了吴某。在看过房子并谈妥了条件之后,吴某立即与对方签约,当场收了15000元定金。狡猾的嫌疑人为了拖延时间,给自己逃脱的机会,在协议中向受害人说明,房屋的产权证需要四个月才能办理下来,到时再交房。第一笔钱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到手了,吴某除了还清原先的债务,还“净赚”6000多元。数着钱笑得合不拢嘴的他意识到,这个骗局在四个月内是没有破绽的,何不再借此机会多捞几笔?贪念一起,他马上找到了另外一家物业中介,以相同的方法登记。仅仅一年时间,吴某连续辗转五家物业中介,骗取了五名受害人钱财。除此之外,他还主动找到一位登报求购房屋的受害人,上门进行诈骗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吴某的诈骗活动,其妻全然不知情。吴某的妻子通常选在下午至晚上的时间到楼下摆地摊,而吴某每次都选在这段时间将看房者领至家中。有一名比较警惕的受害人曾向吴某问及在卖房问题上其妻的意见,以确认此房是否真的要出售。狡猾的吴某先是向这名受害人谎称,妻子已答应此事,但因她身在安徽,无法直接与买房人沟通。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后来吴某为了进一步骗得受害人的信任,甚至不惜血本,坐飞机到安徽,以妻子的名义传真了一份关于同意对方购房的意见书给这名受害人。不仅如此,他还以200元为代价,聘请了安徽当地一名女子假扮他的妻子,在他坐飞机匆忙赶回厦门之后,由这个“妻子”给受害人打电话,之后他再及时出现,询问受害人是否已接到他“妻子”的来电。这一系列举动,终于让受害人安下心来,交出了数额不小的定金。

四个月之后,到了第一份协议生效的日子,没房可交的吴某只得逃往外地。他先后辗转北京、江苏等地,直至两个月后才返回厦门。受害人在五月中旬陆续报警。经侦大队的民警在分析判断之后,认定这些案子属同一人所为。在立案之后,嫌疑人吴某成了网上通缉的逃犯。从这之后,民警们也开始了漫长的调查取证和抓捕工作。

一年后,又结交了一个女朋友的吴某在厦门街头出现。喝醉酒的吴某与人发生了争执,其女友无奈之下只得报警。吴某在民警到场后仍不依不饶,大吵大闹,民警将其带回派出所核对身份后,发现他正是网上通缉的逃犯,立即将他扣押。据吴某交代,骗得的近30万元已经被他挥霍一空,其中大部分用于赌博。

(骗术网)

点评:

不论是买房还是租房,都是件大事,因此多思考多比较也是情理当中的事,但最可恨的是费了很大力气,最后到手的房子还是让人不舒心,就像我们上边刚说过的那个例子一样,尽管事主们都仔细查对了一些必备的书面资料,但骗子用的都是真实证件,只是钻了条文的空子,就使得众人摔了个大跟头。说到底,事主们在交钱之前还是应该做到知己知彼,掌握主动,对所要购买或租住的楼盘在各方面都有个了解,千万不要因为只图价钱便宜就唯恐他人占了先机,从而忙不迭地交了房款。而在上述案例中,我们必须正视的事实是,尽管法律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维权终究不是受害者个人的事情,要使问题不再发生,最好的办法是扼制问题的源头,将问题消弭于无形,相信警察,相信司法机关,只有当社会上每个人、每个部门都足够重视并行动起来,居住的美好才不会像梦一样容易破碎。

事实上,不管是要买房还是要卖房,都应该特别小心,否则很容易上当受骗,特别是一些不经过中介公司的卖家,更要注意,因为曾经就有过某房客与受害人签订房屋买卖协议从而骗取钱财的事件发生。假卖家会以“家里出了事”、“要出国,所以马上处理手头房产”等为借口,以低于市价的价格将房子卖给受害者,至于那些伪造的房屋产权证等证件,非专业人员很难辨别,再加上受害者贪图房价便宜,便忽略了一些需要注意的手续,于是到最后才发现自己上当受骗。

案例二:

卖房时遇见爽快买家本是件好事,可陈小姐一家却差点因此破财,幸亏男主人机警,才未陷入圈套中。

前不久,陈小姐在互联网上发布售房信息,希望以23万元的价格将自己的一套商品房出售。消息发出之后没有多久,便有一名自称是“邱小姐”的年轻女子打来电话询问购房事宜。两人约见之后,陈小姐遂带“邱小姐”去看房,但让陈小姐感到意外的是,对方只是粗粗看了几分钟,就立即拍板要买下。正在她为对方的豪爽感到诧异时,“邱小姐”却表示,此房实际上是一位香港老板想要买下送给她姐姐的,并说:“不如我们以28万成交,我挣其中5万的差价。”

陈小姐听后决定做个顺水人情,也就答应了。随后,“邱小姐”不断打电话催促成交,后经商议,决定在本月月中时办理手续。陈小姐的丈夫陈先生应约来到事先商定好的一家宾馆,对方除了“邱小姐”之外,还有另外三名男子。

到了这时,这些人非但闭口不谈买房事宜,反而倒想邀陈先生打麻将。因为担心对方合伙骗人,陈先生不为所动。见状,“邱小姐”称手机忘在陈先生的汽车上,想自己拿钥匙下去取。见这伙人神秘的样子,陈先生担心汽车被人骗走,于是陪同对方一起去拿手机,并借故溜走。

自此之后,陈小姐一家再与“邱小姐”联系时,却发现对方手机早已停机。

(骗术网)

点评:

我们多数见到的都是卖家骗钱或是冒充卖家骗钱的事情,买家不怀好意的事例并不多,但上述就是这罕见现象的其中一例。随着房价越炒越热,一些骗子开始利用各种漏洞行骗,这通常都是骗子充当卖家,从中诈取钱财;但当骗子冒充成买家时,他们的目的便往往不在房子上了。

曾经就发生过类似的案件,有两名男子找到事主,声称想要购买对方欲出售的房子,事主听后自然大喜。然而,两人借故要取钱,将事主带到一银行门口,其中一人表示认识银行内的工作人员,可以低价用人民币兑换加拿大币。因为贪图小利,事主用10万元人民币兑换了20万元的“加拿大币”,但等到专业人士鉴定完毕之后,才发现这些所谓的“加拿大币”实际上是不值钱的外币。

因为现在不少想要卖房的市民都是通过网络发布售房信息,这样虽然省去了不少房屋中介费用,但却存在着相当大的风险。因为要直接面对形形色色的购房者,没有经验的卖房者难免上当受骗,因此,最好还是不要吝惜中介费,尽量找正规中介公司代为办理。

案例三:

广西广屋房产置换有限公司(简称广屋置换公司)总经理、监事岑某因涉嫌合同诈骗罪,被警方执行逮捕。警方依法查明,该公司诈骗行为涉及房产60套,受骗群众更是多达86名,涉及诈骗金额1364万多元。

1968年出生的岑某拥有大学本科文化,2000年7月29日,岑某与黄某一起注册成立了一家商务代理有限公司,后于2003年6月变更为广屋置换公司,主要业务是代理客户二手房产中介买卖、代办银行按揭贷款。在公司变更之前,2001年7月20日,岑某就曾经因为涉嫌虚报注册资本罪而被市公安局刑事拘留。

从2004年起,岑某便利用广屋置换公司吸引客户来公司签订、履行房屋买卖合同,代收购(售)房款、代办银行按揭贷款。在收取客户购房保证金、购房款及银行按揭贷款后,只向客户支付小部分房款或拒不支付。

岑某甚至指示广屋置换公司故意隐瞒公司员工身份,并以员工个人名义向售房者购买房屋,支付小额定金将房产过户到员工名下后,拒绝向客户支付剩余房款,并将房产以高于交易价的评估价格向银行办理按揭贷款套现。

此外,岑某还指令广屋置换公司将部分以公司员工个人名义购买的房产向买房者出售。由于员工的房产是向银行办理按揭贷款、而又未支付完购房款,所以广屋置换公司在收取买房者的购房款后,拒不将房产过户。

(新华网)

点评:

一些黑中介使不少市民都觉得很无奈,那些穿西装、系领带、训练有素的地产经纪们用微笑对每一位客人迎来送往,却少有人知道这些笑容背后隐藏着的阴谋和陷阱。

应对中介时应该提高警惕,以免中招,购买房屋这样的大事一定要仔细,对此,我们总结了一些现象,和大家分享:

1.掩人耳目。

有些房子本来就“先天不足”——不是房顶有裂缝、就是楼边有个垃圾场、再不就是紧邻着火车站让人每天都没法休息。但是,在看房前,销售人员会想尽办法把裂缝填平,让你看到一套体面甚至是豪华的房子,可时间一长就真相毕露了。至于垃圾场和火车站是没办法像变魔术一样消失的,于是,到那儿看房时黑中介们就会带你走一条看不见垃圾场、火车站的路,等你发现时,也已经来不及了。

2.语焉不详。

其实,大部分的“陷阱”都在房产合同书上。比如说,在购买一套酒店式公寓的过程中,客户在签署房产合同时发现上面写了“厨房设施不合格”,但并没有告知具体是哪里不合格,中介的工作人员只说是没有安装煤气,但是不要紧,因为每套房子里都配备有电磁炉,但等到购房者签好合同看到房子后才知道,那套公寓里甚至连通风管道都没有。

3.半路开溜。

有些黑中介的工作人员家不在北京,收了客户的首付款后,就立刻“人间蒸发”了。甚至有些干脆就是整个中介公司在把所有客户的钱全部卷走后,就集体消失了。

4.买一送一。

有些房子的产权证上面写的明明是一个人的名字,但到了最后却莫名其妙的属于“共同财产”,这样的“纠纷房产”,中介不说清楚,购房者往往很难知道。等房子到手,才发现买到的不是一个温馨的居室,而是一个官司和一堆麻烦。

5.偷梁换柱。

黑中介欺诈的最高境界,只需要一张身份证复印件就足够了——如果骗子有了别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就能查到这个人拥有的所有房产信息。随便选中其中一套,再去办一张假房产证和一张假身份证,再用这些假证件,找一个跟身份证主人长像差不多的人,去公证处办个委托公证,同意中介全权处理他的房产。于是,在房子的真正主人还毫无知觉的时候,他的那套房子便已经被骗子卖掉了。

八、汽车骗术

“好消息:本公司低价出售全新及二手车(丰田,本田,奥迪,帕萨特,桑塔纳,别克,宝来,尼桑,宝马,奔驰等轿车)。如二手雅阁2.0i-VTEC-5万,佳美2.4-6.5万,奥迪A6-1.8T-6万,桑塔纳2000-3万,帕萨特B5-1.8T-4.5万,宝来1.8-3.5万等。”

上边的广告声称只需一两万元钱就能买九成新的汽车,您相信吗?有这样的“好事”您敢买吗?遇到这种事情,着实应该好好想一想,天上怎么可能平白无故地掉馅饼呢?而且还不偏不斜地砸到您的头上?

案例一:

王先生某天在报纸上看到低价买卖二手车的信息,正想买辆车的王先生立刻按照报纸上的电话给对方打了过去,一位自称姓李的小姐接了电话,并说自己的公司经营的都是日系车,本田和丰田都有,但“车是黑车,都是来路不明的套牌车”。王先生听罢立刻表示不买了,但李小姐却要王先生不要怕,她说“做生意讲的是诚信,我们保证绝对的安全”。王先生虽然有些担心,但价格实在是太诱人了,9成新的本田轿车只要18000元就能买下来。

王先生提出想要看看车再决定是否购买,对方却不买账,“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警察或者记者?我们担心遇到麻烦,要不你先交10%的定金吧,也表示一下你的诚意。”王先生想想对方说的也确实在理,于是一狠心就将1800元的定金打了过去。事后,王先生回忆说:“当时我想反正钱不多,就当赌一把了。”

钱汇完之后,王先生再次要求看车,对方却表示对王先生的身份仍然持怀疑态度,因为王先生是新客户,所以不能轻易带他去看车。但为了让王先生安心,李小姐提出了一种特殊的看车方式——先由王先生定个地方,然后李小姐公司的人将车开过去,在距离几十米的地方停下,王先生只需远远地看看就行了。

王先生答应了对方的提议,他将地点定在了一家银行门口,过了没有多久,果然有一辆本田车缓缓从距离银行20多米的地方驶过,电话很快打了过来:“您看到车了吧?这就是车牌号码为闽D××××的本田汽车。”王先生一看车牌号果然和对方说的一样,紧接着又听到了车里的音乐声,电话中的人又说,“这车的音响效果也不错吧?”王先生这时信以为真,将买车的尾款打到了对方提供的账户上,并约好第二天早晨送车。

第二天早晨,对方打来电话告知王先生:“你要买的车属于内部的套牌车,车牌是我们从省公安厅弄来的,所以你还要再交6800元车牌钱。”

王先生这才察觉有诈,质问对方是不是骗子,没想到对方倒是心平气和:“你的钱我们都已经收了,如果我们真是骗子还会骗你这6800元钱吗?”这时的王先生已经有些身不由己了,他只好将6800元钱汇了过去,对方打电话说她和司机已经将车开出来了,王先生听说也心安了许多。但是,半个多小时后,对方又打来电话说,因为是第一次和王先生交易,为防止他是公安局的卧底,所以还需要再支付20000元的保障金,等到安全交易之后再把保障金退还,王先生想到反正这些钱是要还的,于是就再一次将钱汇了过去。谁知对方又说刚才的那通电话被司机听到了,按照规定,司机也要20000元的保障金,王先生愤怒地告知对方自己要报警维权之后挂断了电话。谁知对方仍然打来电话心平气和地说,自己要去和老板商量一下,看看30日之后能不能将钱退还。

王先生又一次相信了对方,在30日时打电话过去商议退款事宜,对方推说财务不在,还要再等几天才行。绝望的王先生只好前去报案。

(深圳房地产信息网)

点评:

消费陷阱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时间都不可避免地客观存在,汽车消费陷阱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对国内大多数的消费者来说,因为是初次购车,所以上当受骗的事情更是发生得相当频繁。上边刚刚讲过的那个案例算是购车消费骗术中比较好识破的,而那位王先生之所以“中招”也是因为掉入了“贪婪”的怪圈。

下面,我们就对在汽车消费中被曝光频率最高的陷阱、圈套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想要购车的消费者有所帮助:

1.偷梁换柱。

这是黑心车商们在应对缺乏基本汽车知识的购车者时的惯用手法。车商们通过最开始的交流来判断购车者对车辆的配置、市场的行情是否了解,然后就将基本型的轿车稍作改造,当做豪华车型出售,这样至少能够从中牟利上万元。个别车商甚至擅自对汽车外观、内饰等方面采用豪华配置,从而以表面现象掩盖汽车发动机、安全配置等关键部分的问题,用以欺瞒购车者;甚至有些特别黑心的车商直接将汽车内部配置价格较高的配件偷换为价格便宜的。

要避免黑心车商的“偷梁换柱”之计,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规模较大的汽车交易市场或是正规的4S店。这些汽车营销店较为专业,可信度也高,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当然这只是外在的解决办法,更好的办法是在购车之前,向专业人士询问或通过各种渠道查询所要购买车型的配置和一些验车的方法。

2.水货充好。

由于一些进出口漏洞,有不少经销商开始将国外的“水货”汽车翻新,然后再按照新车的价格进行销售,就有不少一味相信“外国进口”的消费者栽在了这上面。这类车在出现问题之后,当消费者找到经销商理论时,往往会被对方以“这是‘水货’车,在中国既没有配件,也不保修”为理由拒绝赔付;而且,如果经销商再在卖车时以降价为诱饵不开发票,那消费者就更加有苦无处诉了。

对待这类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购买“水货”车。而分辨“水货”车的办法也很简单,通常这类车是不会配有中文说明书和中文的保修手册的,而且,“水货”车行车电脑所显示的也多为德文或是法文等。

3.降价补偿。

车商在各个品牌车价纷纷“跳水”时,往往打出“降价补偿”的旗号来稳定举棋不定的消费者的军心,因为不少消费者都害怕自己刚买完车,车价就往下跌,所以在看到商家的“降价补偿”时,多少也会有些心理安慰。

陈先生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自我安慰着“反正有降价补偿呢”,于是狠狠心买了车,并约定如果半年内该车降价的话,经销商就要将差价如数奉还。可是还不到半个月,陈先生的同事在购买了同款车时却便宜了10000多元,这下让陈先生很难接受。但是,在陈先生怒气冲冲找到经销商要求“补偿”时,对方却振振有词:“我们说的是如果是汽车厂商降价我们才补偿给你,现在价格之所以降下来只是因为我们在让利促销,这不算降价,所以不能补偿给你。”

“降价补偿”其实就是个幌子,“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经销商再怎么说也比消费者的算盘打得精,他们知道厂商降价的机会不大,而实际的车价还是自己说了算。

4.优惠陷阱。

目前购车赠送车内装饰是很多车商惯用的促销手法,但不良经销商送的装饰却包含了过多的“水分”,尤其是一些质量极为低劣的廉价产品,实际价值往往会在经销商宣传的标准上大打折扣,不仅坑害了消费者权益,更埋下了安全隐患。

一些经销商号称赠送进口或优质配饰,结果却将普通的贴膜、地胶、皮椅等价格翻番,以“购车就送××元豪华装饰”为诱惑吸引消费者。

这种骗术是最广泛的,甚至很多人都不称其为骗术,而仅当成是一种做生意的手段,殊不知,这种欺骗消费者的行为更加可恶。不过,仍然有办法应对商家的这种骗术,消费者在选购这些带有“大礼包”赠送的车型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可以首先向比较了解市场的朋友咨询一下,或者亲自去看看汽车装饰市场上,这些“礼单”上的东西到底值多少钱,之后再做选择;另外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对汽车经销商说自己不要那些“大礼包”里的东西,要他把价钱都除去,然后单买车,这时,黑心车商们通常就不会同意了。

5.炒新概念。

黑心车商们为了给自己的新车增加卖点,常常打出新概念的旗号,比如“技术创新”“节能低碳”“与时共进”“纳米技术”等等,其实所谓的“进步”也不过就是汽车多了个天窗,多了个尾翼而已。而汽车电子装备的名称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ABS、EBD、ASR、ESP、ETC等等,再加上车商们的大肆宣传甚至是夸大其词,无不令消费者们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有不少消费者就是因为对一些所谓的“高科技装备”不了解、看不懂,而被迫买了高价单,殊不知,有很多装备在国际车市上都应该是标配的。

对付这类骗局,是绝对不能只看广告的,因为广告单上常常罗列出一些高深艰涩的“专业术语”,将本来就对此不太明白的消费者弄得更加晕头转向。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多去车市看看,或者在网上寻求解决方案,做到对汽车市场心里有数,而对汽车销售人员,则应该做到不可不信,但不能全信。

6.低价幌子。

这一类骗术跟我们上面提到的案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案例中是真正的“空手套白狼”式的“纯骗子”,而这种则是黑心车商借着“低价”的旗号,尽可能地扩大车价范围,重点出售高价位的车,以此坑骗消费者。

有位李先生到车市去看车,结果相中某款新车,更让他惊喜的是,那款车的最低售价仅需2.98万元,但准备交钱的时候才发现,这辆仅售2.98万元的汽车既没有收放机,也没有空调,而且配置也是最低的。李先生权衡再三,终于以不菲的价格购买了配置较为齐全的该款车型。在这里,车商就是既做了低价姿态,又获得了高额利润。

对于这种情况,消费者应该事先想好自己大概要花多少钱买车再去车市,否则极容易中了车商的花招而不得不一次次地提高买车的标准。

7.暗室提车。

黑心车商在消费者付过钱后将有问题的车放在光线昏暗的地下室,而后让消费者前去提车,这样车主通常不会发现问题。曾经就有消费者花了大价钱购买了进口车,却被车商告知要到车库去验车,但是车库却位于地下室内,没有开灯,光线非常昏暗,车主拿到钥匙后只能稍微看看外表有没有大的问题。通常都是到了保养时,才发现汽车的发动机上锈迹斑斑,而那时黑心车商一口咬定不是自己的过失,结果,双方只能陷入漫长的僵局。

因为一段时间之后,究竟是谁的责任难以界定,因此,消费者在购车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地按照交接所列出的内容逐项进行验收,确认没有问题再签字,因为一旦用户签字之后发现瑕疵,有些质量纠纷是很难分清责任的。

8.“柠檬车”陷阱。

“柠檬车”是美国汽车“召回”制度的产物,由于柠檬是一种外表金黄内瓤却酸涩的水果,因此美国人把从外观难以发现的次品比喻为“柠檬”。被“召回”的汽车如果在一定次数的修理中都没有修好,消费者就可以将车退回厂家,而这种车在被厂家再一次修理好之后,可以拿到市面上销售,但必须标明是返修过多次的“柠檬车”,因而价钱肯定也要比新车便宜几倍。但国内一些黑心车商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派专人到国外去与国外的汽车经销商合作,以低价购入,再拿到国内进口汽车市场上以新车的价格出售,从中牟取暴利。其实,对此头疼的不仅是一些中国的消费者,就是国外的汽车生产厂家对此类问题也感到挠头,因为有些进口车通过海运进口到中国市场,在漫长的运输途中难免会有碰撞或损害,按照规定,这种车应当立刻被退回原产国,但是黑心车商们很少会真正退车。在国内的一些进口汽车市场上,就有人专门以低价收购这种有撞损的汽车,然后经过维修和美容,再按照全新汽车出售,由于目前国内几乎没有鉴别这种“柠檬车”的手段,因此,消费者对这些也是一无所知。

尽管是“柠檬车”,但由于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一般的消费者是很难辨识的,但也并不是完全的无法可循。比如说上面刚刚提过的有撞损的“柠檬车”,在维修和美容之后,如果经过了局部喷漆,那么只要在太阳光下非常仔细地观察的话,是可以发现经过重新喷漆的地方会比其他的地方色泽更明亮一些;但如果撞损得非常厉害,经过全车喷漆的话,可以用色卡与轿车现有的颜色作比较,而且,只要从汽车内部仔细观察的话可以发现那些被碰撞过的地方有稍许的不平。

案例二:

都说修车市场比卖车市场更黑,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河北张先生的一辆凯迪拉克,一次不小心将车身蹭掉了一大块漆,把车送到一家看上去还算是“正规”的修理厂,车在那里停放了一天后漆补好了。可是半个月后,凯迪拉克就开始出问题——先是发动机故障,后来变速箱也有了毛病,之后就连电子打火系统也坏了。送到一家真正的正规修理厂一检修,张先生才傻了眼:车上许多原装的关键零件都被换掉了。

日前,更有一位“良心发现”的修理工自揭惊人内幕:“要想赚钱快,最好只换不修。这换件儿也是有原则的,刹车、变速箱、发动机内部等一般配置是不能动的,但一辆车不能动的地方大约只有10%左右。我们将旧件偷换上去,比较新的件保留起来,新件就可以卖钱了。”

这还不算什么,前段时间更有报道说,某车主在将车送到修理厂检查后,被告知传动轴万向接头已坏,必须更换一整套新的万向接头,大约需要3000元。但其实,在这位车主来修车前,就已经先找了懂得汽修的专业师傅把过脉,说是只要换个防尘套就可以了,一个才100多元。个中“猫腻”不言自明。

相比上一位精明又幸运的车主,刘先生则算得上倒霉了。刘先生的爱车是一辆宝马3系轿车,一次在高速路上,刘先生的爱车突然不动了,于是只好就近找了一家维修店。经“检验”,维修工认定是发动机配件出现问题,需要修理。摆弄了几个小时,车终于修好了,而刘先生则为这次修理花了足足8000元。可是,后来刘先生到了专门的维修点,才发现车本身根本就没有什么大毛病,只不过是电池没电了而已。

北京的胡先生日前更是生气地表示,自己的新车买来后已被强行保养过6次,由于每次都不让到现场看修车,所以只有最后一次才得知,每次更换机油时,其实只用了3升,剩下的1升都被他们克扣了。如果将剩下的机油拿出来,仍够使用个两三次的。

据知情人士透露,一些修理工总是有办法在汽车上“揩油”。比如偷汽油:很多车主都认为加进油箱的汽油是无法放出来的,殊不知在汽车保养的时候,把车升起来换油滤,只要油滤拿掉了,油压便会使汽油从高处向低处流出来。

而车主李先生的车离合器片有些打滑,某修理厂的工人说换一个国产的离合器片100多元,另加维修工时费100元,总计200多元就可把车修好。可等到取车时,汽修厂仅工时费就开了500元,理由是更换离合器片相当费劲,需要抬闸箱等各种工序,自然是要多收钱。

前不久,北京的张先生驾驶的汽车发生了追尾事件,车辆损坏严重。他将车子拖到一家修理厂修理后,总共花费达2.65万元。然而,刚刚修好的车却常常出现方向盘松动、加档不走车等问题。他又一次将车拖到正规的车辆特约维修站修理时,修理人员竟然告诉他,该车的保险杠、大灯、前后梁等部件全部是假货。

(西祠胡同)

点评:

很多车主以为从正规市场购买了完好的车之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殊不知,汽车在维修和保养方面还要面临多重“考验”。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关于汽车配件问题的投诉所占比重非常大,反映问题较多的配件有轮胎、玻璃、电瓶、气门、点火线圈、空调系统等,多是怀疑购买的配件是假冒产品,甚至有的才使用几天就出现了严重的质量问题。

汽车维修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开车的人多数只会开不会修,再加上修车的流程不透明,很多时候都不允许车主到现场观看修车过程,因此不少车主都陷入了这样或那样的担心中。

汽修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一个整顿和规范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纠纷是难免的,有一些不正规、不诚信的企业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移,汽修市场通过消费者的选择,终究也会淘汰那些不正规、不诚信的企业。另外,汽修行业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行业管理办法,据了解,目前交通部公路司也正在积极组织制定《机动车维修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办法》,我们相信,当这些严格的准入制度和管理办法出台之后,那些修车的骗子们的伎俩不会持续太长久。

十、影楼陷阱

结婚是一个人一生中很重要的一件大事,而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拍下一组时尚靓丽的婚纱照更是这件大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许多年轻夫妻为了留住这些美好的记忆,一不留神就“栽”进了影楼的陷阱之中,使自己蒙受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王先生偶然看到某家婚纱摄影有限公司打出“拍摄婚纱照,底片全送”的宣传广告,正发愁到哪里拍结婚照的王先生喜出望外,连忙和准新娘一起到这家婚纱摄影有限公司拍照。然而拍完照片后去取相时,商家却称只能免费送24张,要有指定套系的婚纱照底片才可以全送。

与此相比,林先生则是更加“不幸”些,他在某家婚纱写真馆中选拍了一组婚纱照,然而拍好后,林先生的妻子却发现原来自己脸上的美人痣不见了。工作人员解释称在处理照片时,以为是瑕疵,所以就修改掉了,若是要重新制作则需要另交费用,林先生十分气愤,本来就是这家写真馆的失误,却要消费者来买单,林先生终于向12315递交申诉书。

毛小姐曾在一次活动中获赠某影楼的优惠拍照卡,并同男友一起与影楼预约前往拍婚纱照。影楼称在使用优惠卡拍摄婚纱照时还要提供结婚证,于是毛小姐便与男友协商,决定将婚纱照改为给男友拍一组写真,影楼却又称不能拍摄男士的写真,而优惠卡上非但没有注明需提供结婚证也没有强调不能拍男士写真。无奈之下,愤怒的毛小姐只好向12315申诉。

小张是某市一家贸易公司的职员,他与女友将他们拍摄婚纱照的地点选在了某家专业的婚纱影楼。尽管事先他们已经与影楼谈好了价格,但在拍照的时候,却又出现了一些计划外的支出。拍摄的当天,在给小张的女友化妆时,影楼的化装师告诉他们,化妆用的定妆水有两种,一种是免费的,就是很普通的那种,可能对皮肤有所损害;而另一种一瓶90元,使用之后皮肤不会出现过敏的情况,他们可以在两者中选择。毕竟结婚是人生大事,为了女友的皮肤和照片效果着想,他们选择了后一种,细细小小的一瓶,就花去了90元。接着,化妆师又告诉他们,新娘化妆要用到假睫毛,现在市场上卖的那种一般的假睫毛太硬,有可能会影响到拍摄出来的照片效果;而他们影楼所使用的则是一种从韩国进口的高级假睫毛,不仅质地比较柔软,而且拍摄出来的效果非常好,化妆师表示,为了替顾客着想,他们通常都会建议顾客使用影楼提供的假睫毛。小张心想,照相的几千元都花了,如果只是因为这一点钱而影响了拍摄效果也实在是得不偿失。于是,只好又付了20元,而一般的假睫毛在市场上的售价仅为四五元。

小程与妻子小陶在举行婚礼之前,精心挑选了一家婚纱影楼拍摄他们的结婚照。在拍摄过程中虽然有影楼的工作人员给予了他们各种“可选择”的建议,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都一一拒绝了。照片出来之后,在挑选照片时,由于当初讲好是照30张,而影楼的底片有五六十张之多,于是影楼的工作人员便建议他们多挑几张,不要仅限于30张,但具体到费用,则是“每加洗一张就要50元钱”。如果多挑几张,肯定又是一大笔支出,这显然超出了小程夫妻的计划和预算。于是,他们还是按照当初讲好的只挑选了30张。谁知,影楼的工作人员见小程并没有落入他们的陷阱,便立刻翻了脸。一边骂骂咧咧,说他们“小气”“连结婚也舍不得花钱”,一边将东西摔摔打打。

除了想方设法骗取新婚夫妻的钱,有些影楼甚至连VIP的老客户都不放过。于女士就是某家影楼的VIP客户,按照规定,每年该影楼都会赠送1组4张的宝宝照片和1组全家福照片,同时由于于女士两年前还在这家影楼旗下的另一家分店也办理过一张贵宾卡,每年赠送1组5张的宝宝照片。但当今年于女士带着宝宝到两家店拍照时,影楼的工作人员却称两张贵宾卡不能够同年使用,且全家福照片不含父母,若父母要参与拍照,仍需按照每人40元另行收费。

(骗术网)

点评: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众多影楼纷纷采取了降价的措施来吸引消费者,一些影楼甚至打出了半价的价格,原来上万元的系列照片现在几千元就可以拍摄,那么影楼的成本到底如何呢?

目前,经过消费者协会处理的婚纱消费纠纷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婚纱摄影店老板不提供婚纱照底片,并声称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如果想要得到底片,哪怕只是数码底片,都必须要重新掏钱购买。很多消费者因为之前已经交了几千块钱的费用,又是高兴的事,因此也不愿意为了几百块钱跟影楼周旋。殊不知,这其实也是一种人为制造的陷阱,在约定拍摄婚纱照时,服务人员绝口不提此事,直到照片出来之后他们才会找理由让消费者再次掏钱购买底片。而根据《消费者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经营者提供服务后,应当将全部照片、底片(包括数码图片资料)交付消费者,不得自行保留和另行收取费用。”第二类则是以赠送设陷阱,在签约婚纱照时,许多商家为了留住客人都会给出种种优厚的“赠送礼包”,甚至有的婚纱影楼给消费者列出的清单上,赠送的项目比套餐原有的项目还要多,以此来“请君入瓮”。他们通常在约定拍摄婚纱照时,拿出很多已经制作好的照片,介绍一类所谓的“优惠套餐”,除了规定以外的,还说会另送照片,但究竟送什么尺寸的照片,工作人员又是闭口不谈。等到婚纱照出来之后,才知道他们所赠送的都是日常5寸大小的一般照片,但相比之下,“优惠套餐”的价位却显得过高,如果消费者想要其他尺寸的,就得重新付款,因为大家都抱着“一生就这一次”的想法,于是也只能任人宰割。对于这种陷阱,如果事先没有约定好,到头来追究起责任也不那么容易。因此,在有关“赠送”这类事件上,消费者一定要事先就与影楼约定好,如果不行宁可重新选择别家,也不要到最后弄得自己又吃亏又伤神。

婚纱摄影的陷阱和消费者的担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这个行业算是新兴行业,因此不可避免的会缺乏可行的行业规范,从而使得消费者对拍摄的造型、服装乃至具体操作等都普遍缺乏了解,也没有相关的操作标准,选择起来比较困难。

二是产品质量、共用物品卫生状况等参差不齐。消费者对相册、相框等制作产品是否有质量保证,服装、化妆品等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物品是否是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过卫生消毒等几方面存在担忧。

三是一些商家宣传含糊、误导消费者。婚纱影楼经常在公共场所发放优惠卡或宣传广告单等,但优惠标准往往模糊不清,服务时更是大打折扣,使消费者不得不在原来的消费基础上加价。

四是单方面制定的“霸王条款”,这些所谓的“正规合同”实际上仅仅只保障了影楼自身的利益。据了解,目前大部分影楼与消费者所签订的协议均由商家事先拟定,而他们向消费者许下的诱人的口头承诺却从未在合同中有所体现,付款前后的服务态度更是反差明显。

应对这样的骗子商家,消费者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千万不要因为听信了商家的虚假宣传而一时冲动去影楼举办的各类秀场或者街边促销预约摄影,因为这时人们由于看到咨询的人比较多,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但是那时消费者对婚纱摄影的服务和操作等知识还是很缺乏的,而且由于当时身处的环境“人多嘴杂”,根本不可能对合约具体的细节进行仔细查看,如果冲动订单,则很可能吃大亏。最好的方法是向可信的专业人士咨询,或是上网查询,对各类服务和陷阱都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之后再做打算。

其次,作为消费者,千万不要以为婚纱摄影是单纯的一次性消费,因为这项服务基本上已经成了每对新人结婚之前必走的一个过程,所以消费者在影楼的订单也通常都是约定套餐。消费者所不了解的是,这些套餐后往往还有很多加价环节,比如,一些影楼虽然在协议中承诺免费提供化妆,但在实际做美甲和眼睫毛等时,化妆师会刻意强调免费提供的化妆水、眼睫毛等会影响拍摄时的效果,而另一种虽然会加些钱,但用过之后不会“有过敏反应”,而且还会为照片增色。于是,化妆中要用到的“高级进口”假睫毛、“名牌”化妆水等等,都可能是消费者在拍摄过程中会产生的费用,所以在预约前一定要对整个拍摄过程和后期可能产生的费用做详细了解,以免掉入骗子们的陷阱。

最后,签约时要慎交定金,切记不可多交。因为按照法律规定,定金最多也不能超过总价的20%。同时还要把之前同商家协商好的条款一一列明,做好书面协议,以便万一事后商家毁约,还可以凭借书面协议要求赔偿。

十一、婚介骗局

案例一:

乔某四十多岁,曾经营过钢材生意,之后乔某加盟了广州“易广联”,并注册了“东北易广联信息咨询中心”。没过多久,乔某便脱离了广州“易广联”,并在吉林省工商局登记注册了“吉林易广联婚姻咨询有限公司”,其经营范围是婚姻中介。

为了能够迅速发财致富,乔某在东北三省成立了多家公司,乔某多次来到哈尔滨市,没过多久,哈尔滨市的“易广联”办事处也随之成立。

“易广联”当时在哈尔滨市宣传,声称该公司主要业务是帮助单身女性寻找外国男友,并称在结婚后可获得外国绿卡。其中可供选择的男士来自日本、美国、韩国、德国、英国等国家。此外还承诺“一包到底,保成功”。

该公司规定,要想实现跨国婚姻,女方首先要交3万元成为会员,如外国伴侣到哈市迎娶女方,女方还要再次交纳2万元的中介费。为了能够控制、了解男女双方的交往程度,“易广联”还规定:在交往中,双方的情书和信件都要由“翻译”代写、代转。

而事实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涉外婚姻介绍管理的通知》规定:严禁成立涉外婚姻介绍机构,国内婚姻介绍机构和其他任何单位都不得从事或变相从事涉外婚姻业务,直到警方对吉林“易广联”非法从事涉外婚姻业务进行查处之时,已确定被害人有94名之多,而涉案金额更是高达300余万元,其中年龄最大的54岁、最小的只有20岁。这其中仅哈尔滨市的被害人就多达三十余名。

“易广联”主要是通过华丽的包装和大量的广告营销,吸引一些想远嫁国外、改变生活现状的单身女士交纳巨额费用。在这当中,有不少受害者的经历都非常相似:

三十多岁的A女士是哈尔滨市一名离异妇女,某日偶然看到“易广联”的宣传广告后,经讲价交纳了2万多元的会员费。此后,通过“易广联”的专职“翻译”,A女士得到了一张外国男人的照片和记载着其年龄、工作等资料的信息卡。随后,二人在“翻译”的帮助下通信往来。直到“易广联”事发,A女士才得知那个外国男人根本就是“易广联”虚构出来的。经过警方调查,受害者收到的不少信件都是“翻译”自己添油加醋写出来的,以至于到后来核实的时候才发现不少受害者收到的信件都是同一内容。

四十多岁的B女士的遭遇更是可悲,她向“易广联”交纳了会员费后,如约在哈尔滨市见到了“外国恋人”。当时,“易广联”的“翻译”要求其必须全程陪同“丈夫”,几天下来,陪吃饭店、陪住宾馆,钱都是B女士花的。可外国人刚离开不久,“翻译”就告诉B女士说那名外国人并没有相中她,以后有机会“易广联”会再为她寻找合适的对象。而在后期警方调查中发现,这些所谓的“外国恋人”其实大都是“易广联”的工作人员从国际交友网站找来的“托儿”。

(骗术网)

点评:

人们想要建立恋爱关系的愿望成为了第三方聚敛财富的源泉,一些过于传统的观念多多少少会影响着国人,而大量的未婚人士不得不把本来充满希望的目光投向鱼龙混杂的婚介市场。

女性,尤其是中年离异妇女和大龄女青年,这一类人被称为“情感弱势群体”,她们或者在感情方面受过创伤,或者缺乏安全感,往往容易怀着“试一试”或是“赌一把”的心态与婚姻介绍所接触,在发现上当受骗后,大部分的受害者又会碍于面子选择默不作声。

在这种时候,我们建议那些受害者应及时向警方报案,以便于警方尽快展开侦查,防止有更多的人落入骗子的陷阱。

案例二:

姜某是今年才毕业的一名大学生,二十多岁,因为工作定下来了,便想找个女朋友。一次无意中看到某中介所的一则征婚广告,双方各方面条件都比较合适,便打了电话过去,约好时间地点等着见面。

姜某到了约定地点,等了一会儿果然有一名女子过来搭话,说了不到两句,姜某知道这位女子就是征婚广告上那位女子后,两人便开始聊天,没聊到多久,这位女子竟然主动勾着姜某的手臂,要求一起去逛街。姜某仔细看了看这名女子,虽然脸上涂了厚厚的妆,但眼角和额头上仍有不少细纹,姜某觉得她年纪应该有三四十岁了,失望之心顿生。但出于礼貌,姜某不好马上当面回绝,于是想着稍等会儿再说。

走了一会儿,快到中午,该女子说有点累,想要找个地方坐坐,于是便带姜某去了路边的一家茶室。进去后,服务员拿过茶单,该女子便要求来壶铁观音,姜某看价格上标了竟然要三百多元,于是便说喝不惯那个,换成了八十几块钱的绿茶。茶还没上来时,女服务员又拿着一小盘话梅走过来。因为姜某之前并没有点过话梅之类的小零食,因此有点怀疑是不是上当了,但却实在想不到理由,再加上自己刚才已经退掉了那壶三百多的铁观音,不由得有些抹不开面子,便只好花了三十多块钱要了些话梅。

快到傍晚了,该女子提出要回家,姜某便和这名女子分开,接下来对方就再没联系过自己。姜某开始还想不通,后来无意中听别人说,有些婚托会和某些饭店、茶楼联合骗人,这才发觉自己是真受骗了,但又没证据,只能当吃了次亏。

(蓉聚网)

点评:

很多还没找到“另一半”的单身者,都把婚介广告当做一条通往婚姻殿堂的捷径。但是,和案例一不同的是,案例二中的“婚托”们不是黑婚介的“托儿”,而是茶艺馆的“托儿”,这些“婚托”摸准了单身一族的心理,将应征者骗到固定场所消费,从中提成。

“婚托”们在征婚信息中的条件十分优越,而对对方的要求则非常低,甚至是完全没有要求,只需要对方“对自己好”,不管什么条件都可以接受,于是,便吸引了很多想要通过结婚来改变自身状况的人。在此需要提醒的是,未婚男女在对待婚姻问题上,一定要注意“量体裁衣”,不能贪慕虚荣,而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摆正自己的婚姻价值观,只要不想着占别人的便宜,这样的“婚托”骗局其实也是很容易戳穿的。

常见的婚托骗局还有以下几种:

一是婚介所的人利用征婚者的求富心理,伪装成有钱人对前来的应征者进行诈骗;从应征者那里收取“见面费”,然后安排应征者和婚介所的托儿见面,找各种理由骗取应征者的钱财。

二是婚介所利用“会员库”里那些优秀的会员与应征者见面,收取“见面费”“婚介费”之后,若两人有好感,愿意进一步交往时,婚介所就会在暗处使招数,将两人拆散,以便一直利用那些有条件的征婚者为他们“服务”。这些人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动地成为婚介所的“婚托”。

三是在婚介所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将自己伪装成条件良好或诚心应征的普通应征者,在与征婚者熟悉的过程中,编造多种借口,向征婚者进行金钱或财物的索要或诈骗。当被骗应征者反应过来并追究责任时,他们往往不见踪影。婚介所和应征者同时成为受害人。

对于急于寻找自己“另一半”的未婚男女,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正规的婚介所征婚,相亲时一定要记得擦亮眼睛,以免上了“婚托”的当,落入他们的陷阱。

在应征者发现自己被骗之后,只有极少数人会打电话报警,多数人都是自认倒霉。而且,由于双方交往属于“自愿消费”,因此即使是警方处理起来也有较大的难度,通常到最后也只能是双方协商解决;如果协商不成,或是数额比较大的,我们建议各位受骗者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回损失,也给这些可恶的骗子以打击,警示后人不要上当受骗。除此之外,我们就只能将希望寄托于能够加大对婚介行业管理力度的有关部门了。

十二、短信电话骗局

手机和电话本是方便人们通讯联系、沟通情感的工具,但就是这种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工具却成了骗子用来欺诈赚钱的工具。

案例一:

肇庆市公安部门就在不久前打掉了两个电话诈骗团伙。该团伙假借“老同学”“老朋友”之名通过手机联系事主,在取得事主信任之后以车祸、疾病、牢狱之灾等为借口借机骗取钱财,共在广东、江西等地诈骗作案100多宗,经查实,仅在肇庆就有40多宗,涉案金额50多万,警方缴获银行卡100多张、个人电讯资料6万多条。

就在几个月前,家住在肇庆城区的王先生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热情地问:“你是不是王哥啊?”王先生给了肯定回答之后,对方便说:“知道我是谁吗,怎么连老朋友的声音都听不出来了?”王先生便猜道:“你是刘斌(化名)吧?”对方立刻接话说:“没错,就是我啊,我换新手机号了。”刘斌曾经是王先生的生意伙伴,因为刘斌是个信守诺言又对朋友大方的人,两人过去合作得非常愉快,因此王先生一听是刘斌,就很快放松了警惕。“刘斌”接着说:“我过几天要去广州,然后再到肇庆,希望咱们找时间能好好聚一下。”王先生听了十分兴奋,表示会热情招待。

不久,“刘斌”再打来电话:“我遇上麻烦了,因为女人的事,被人缠住了,需要2万块钱才能脱身,我身上没带那么多钱,你帮忙给我汇来救急,回头就还你。”接着,“刘斌”提供了一个户名为“李海铭”的农行卡号。

帮助朋友义不容辞,王先生立即向该银行卡汇去2万元。过了一会儿,“刘斌”又打电话说自己的车被对方扣了,王先生又汇去了2万元。没多久,王先生的电话再次响起,“刘斌”说那女人要做人流,还需要2万块钱手术费用。因为王先生已对“刘斌”深信不疑,所以又打了2万元过去。然而,在那之后,“刘斌”再无音讯。

(长城网)

点评:

这种“猜猜我是谁”的电话诈骗手法,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大肆行骗,致使众多受害者上当受骗。

骗子们先通过互联网购买公民个人信息资料,然后“按图索骥”,打电话和机主以叙旧或请吃饭为由套近乎,让机主误以为是久未谋面或联系的朋友、同学、战友等。之后不久,诈骗者再次打通机主电话,言明在探望机主的路上出了事,不是发生交通事故人命关天,需要钱救急,就是在去的路上喝多了酒,嫖娼被抓,让家里知道会家庭破裂,希望机主帮忙汇点钱了事。

机主往往救友心切,不假思索就匆忙将钱汇到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上,甚至有的骗子直接利用手机改号软件,根据党政领导通讯录,将对方来电显示更改为某一领导手机,并模仿其语气,以外出办事、亲戚来访等为由,诈取钱财。

2009年10月,我国最高法院和最高检察院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中确定了“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两个新罪名。司法机关呼吁:要充分利用两高发布司法解释的有利契机,加大打击力度,从源头上遏止电话诈骗犯罪。

案例二:

接下来让我们以一个最常被骗子们使用的“短信中奖”骗术的案例来结束这本书。

阿敏是北京某高校的教师。某日,阿敏接到了一条短信,信息的内容是“恭喜您获得××公司十周年庆典抽奖活动的一等奖,奖品为三十万元人民币,公司电话××××,公司官方网址为××××,欢迎来电垂询。”

阿敏起初半信半疑,但上网一看发现这个公司的官方网站做得很精美,看上去很像一个“正经”的公司,而且公司网站的页面上也确实有“公司成立十周年的抽奖活动”的相关信息。于是,她打电话给对方询问获奖事宜。对方要其先汇几千元钱到公司账户,阿敏听到这里,不免有些怀疑,询问汇款原因,对方说是要缴纳“税金”和“手续费”,又再一次向阿敏表明他们是以诚信为本的正规公司,绝对不会有问题。

阿敏偶然在浏览对方公司网页时,发现在那个“抽奖活动”的信息下,有该公司所在地公证处的电话,于是,阿敏打电话给“公证处”去询问。对方称,那家公司确实有这个活动,而且这个活动也的确是在他们公证处的公证下进行的,因此,结果是“真实可信的”。

阿敏这才打消了一切疑虑,满怀希望地将几千元汇到了骗子的账户上,不出几天,当她再一次浏览那家“以诚信为本的正规公司”的网站时,发现页面显示的已经是“该页面无法显示”了,至于那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奖金,更是没有踪影了。

点评:

上个案例的受害者虽然对这种钓鱼网站和短信半信半疑,但却错误地相信了网站上的所谓“公证处”的电话,连网站都是假的,那“公证处”能是真的吗?

尽管很多人都会觉得上这种当有些不可思议,但事实上,当一份从天而降的“大奖”就摆在你面前时,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以平静之心正视此事。

类似的短信电话骗局还有以下几种:

第一,“我是电信局(公安局、检察院),您的电话已欠费停机,而且您的银行账户涉嫌洗黑钱犯罪,请您配合。”

骗子们冒充电信局工作人员拨打你的电话,告诉你的身份信息被他人冒用,所申领的电话已经欠费,随后由一名自称是公安局的工作人员接听电话,称你名下登记的电话和银行账户涉嫌洗钱、诈骗等犯罪活动,为了确保你不受损失,需要将本人存款转移至一个“安全账户”。

第二,“我是税务局(财政局、车管所),现在国家下调了购车附加税率,向您退还税金。”

这类骗子往往冒充税务或财政部门的工作人员,称国家已经下调购车附加税,要退还税金,随即让你提供银行卡号以便他们通过ATM机转账获取税款。但当你到ATM机时,骗子会以“自助退税系统只支持英文界面”为借口,让你按照他们的电话提示进行操作,然后让不懂英文的受害者一步步按照他们的提示将你的钱划到他们的账户去。

第三,“我的银行卡消磁了,你把钱直接汇到我同事账户就行了,账号是××××,户名是××。”

骗子们大量群发类似短信,声称“银行卡消磁”,如果碰巧受害人欠了某位朋友的钱,打算汇款,在收到此类汇款诈骗信息后,往往不假思索地就将钱汇到了骗子的银行账号上。

第四,“我是黑社会的,受人之托,要你身体的某个部位,要想消灾就将钱汇到××××账号上。”

骗子们自称是黑社会组织的成员,或是受他人指使,或是抓住了你的某些把柄,要砍掉你的胳膊、腿,或者对你的家人、孩子进行伤害,要想避祸免灾,必须要将欠款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

第五,“低价出售××精美商品。”

这一类电话诈骗术往往是与“钓鱼网站”捆绑使用的,骗子们先在购物网站放置精美的商品低价出售,然后在一旁设置各大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链接图标,当你点击进去,就进入了跟上述机构一模一样的假冒网页,盗取你的网银账号和密码,然后盗取受害人钱财。另一种方式则是放置一些明显低于市场价的热门商品,或者高薪招聘人员,让受害人通过网上银行交纳费用。

第六,“顾客您好,您已经在××商场透支消费××元,垂询电话××××。”

骗子们向手机用户发送“银行卡刷卡消费”“信用卡透支”等内容的短信,当你上了钩,打去电话“垂询”时,几名骗子便分别扮演“银行”“警方”,甚至“银联管理中心”等,层层设下圈套。只要确定你卡上有大量资金,他们便会“忠告”你将钱转移到“安全的账户”内,而所谓的“安全的账户”,就是骗子们事先用假身份证开设的诈骗账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