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欺诈术与欺诈心理解密
15381800000005

第5章 诈欺师行为方式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王大伟教授在解密骗局时常用到“内去痴心,外防老千”这样一句话。骗子行骗时对于那些普通人,或是短线行骗的情况通常都是采取单人或两人的形式出现的,这样做一是为了便于隐藏自己,二是因为短线行骗过程中的被骗事主通常都没有很多的财产,无法支持其二次欺诈行为。

但上述只是个别现象,由于现在媒体对于欺诈行为的大量曝光,使得“单干”的骗子们极少被他人相信,因此只能采取团伙行动的方式。王大伟教授按照团伙的人数,曾将其分为以下几种:一人为托儿,两个人为双簧,三个人以上即为千局。

一、托儿——巧舌如簧

“托儿”本是北京方言,出现于上个世纪的90年代初期,最初指的就是商店或是路边摊位雇上一两个人,装成顾客,借以引诱真正的顾客上钩,其实这种促销方式只是巧妙地利用了人们贪图小便宜和从众的心理。

但这里所说的“托儿”却是指诈欺师的人数构成,他们是专门以行骗、诈骗为谋生手段的一群人,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单独行动,这里讲的“托儿”就是指单人行动的诈欺师,他们往往巧舌如簧,又将自己伪装成老实憨厚的样子借以欺骗他人。

骗子“单兵作战”的手段往往都是通过电话、短信或是互联网的方式与目标联系,这样做既可以不暴露自己,又能够获取最大利益。

比如说,凯文·D·米特尼克和威廉·L·西门共同编著的《安全管理的圣经——欺骗的艺术》一书中就有如下的记载:

企业资产安全最大的威胁是什么?很简单,社会工程师。一个无所顾忌的魔术师,用他的左手吸引你的注意,右手窃取你的秘密。他通常十分友善,很会说话,并会让人感到遇上他是件荣幸的事情。

许多人都已记不起一个叫斯坦利·马克·瑞夫金(Stanley Mark Rifkin)的年轻人,和他在洛杉矶的美国保险太平洋银行(Security Pacific National Bank)的冒险小故事了。他的劣迹很多,瑞夫金从未把自己的事情告诉过别人,因此下面的叙述仅仅基于公开的报道。

1978年的一天,瑞夫金无意中来到了美国保险太平洋银行的授权职员准入的电汇交易室,这里每天的转款额达到几十亿美元。瑞夫金当时工作的那家公司恰巧负责开发电汇交易室的数据备份系统,这给了他了解转账程序的机会,包括银行职员拨出账款的步骤。他了解到被授权进行电汇的交易员每天早晨都会收到一个严密保护的密码,用来进行电话转账交易。

电汇室里的交易员为了记住每天的密码,图省事把密码记到一张纸片上,并把它贴到很容易看得见的地方。11月的一天,瑞夫金有了一个特殊的理由出入电汇室。到达电汇室后,他做了一些操作过程的记录,装做在确定备份系统的正常工作。借此机会偷看纸片上的密码,并用脑子记了下来,几分钟后走出电汇室。瑞夫金后来回忆道:“感觉就像中了大奖。”

瑞夫金约在下午3点离开电汇室,径直走到大厦前厅的付费电话旁,塞入一枚硬币,打给电汇室。此时,他改变身份,装扮成一名银行职员——工作于国际部的麦克·汉森(Mike Hansen)。那次对话大概是这样的:

“喂,我是国际部的麦克·汉森。”他对接听电话的小姐说,小姐按正常工作程序让他报上办公电话。“286.”他已有所准备。小姐接着说:“好的,密码是多少?”瑞夫金曾回忆到他那时的“兴奋异常”。“47890”他尽量平静地说出密码。接着他让对方从纽约欧文信托公司(Irving Trust Company)贷1020万美元到瑞士苏黎士某银行(Wozchod Handels Bank),他已经建立好的账户上。对方说:“好的,我知道了,现在请告诉我转账号。”

瑞夫金吓出一身冷汗,这个问题事先没有考虑到,他的骗钱方案出现了纰漏。但他尽量保持自己的角色,十分沉稳,并立刻回答对方:“我看一下,马上给你打过来。”这次,他装扮成电汇室的工作人员,打给银行的另一个部门,拿到账号后打回电话。对方收到后说:“谢谢。”

几天后,瑞夫金乘飞机来到瑞士提取了现金,他拿出800万通过俄罗斯一家代理处购置了一些钻石,然后把钻石封在腰带里通过了海关,飞回美国。瑞夫金成功的实施了历史上最大的银行劫案,他没有使用武器,甚至勿需计算机的协助。奇怪的是,这一事件以“最大的计算机诈骗案”为名,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斯坦利·瑞夫金用的就是欺骗的艺术,这种技巧和能力我们现在把它称为——社会工程学。

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曾经有个邮件钓鱼诈骗案件名噪一时:

有一天,乔治在电子邮箱删除垃圾邮件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标题:令人吃惊的足总杯比赛预报。他好奇地点开了它,里边写着:

亲爱的球迷,我们知道你是个怀疑论者,凡事不会轻易相信,可我们确实已经设计出了绝对准确的预报足球比赛结果的奇妙方法。今天下午,英国足总杯将进行第三轮比赛,对垒的是考文垂队和谢菲尔德联队,我们预报考文垂队将会取得胜利。

乔治看过后,轻蔑地一笑,并没有当回事。晚上,他收看电视里的比赛结果,考文垂队果然势如破竹地赢了。

三个星期后,乔治又收到了那个人的一封电子邮件:亲爱的球迷,你是否还记得,在上一轮足总杯比赛中,我们曾事先准确地预报了考文垂队获胜?今天考文垂队要和米德尔斯堡队交手了,我们的预测是,米德尔斯堡队获胜。同时我们强烈地奉劝你不要和别人去赌输赢,但请你密切关注比赛结果,看看我们的预测结果是否准确。

那天下午,双方打成l比l平局。考文垂队的实力本来要比米德尔斯堡队强得多,但在比赛中却完全没有发挥出来。而后,在下个星期二的两队加赛时,米德尔斯堡队居然以2比0的比分胜出。这回乔治是有点惊讶了。

过了几天,那个人的电子邮件又来了,预测米德尔斯堡队将在第五轮比赛中失利,特兰米尔队将会打败它,结果又一次命中。

而在四分之一决赛之前,那封电子邮件又告诉乔治:特兰米尔队将老老实实地输给陶顿亨队。事实果然如此。

四次预报,四次全都说中了!

接着,那个人在电子邮件中对乔治说:我们买断了一个数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现在你大概相信,我们确实很有把握,能够料事如神。在半决赛中,阿森纳队将会打败伊普斯维奇队。

乔治向来都是个不服气的人,伊普斯维奇队的实力强于阿森纳队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于是他一早就做好了准备,计划在阿森纳输掉后,大肆羞辱那个信口开河的家伙。但是在落后的情况下,阿森纳队奋起直追,最后竟以2比1获得胜利!

第二天,那个不可思议的邮件又来了,这回它说:亲爱的球迷,你已经体验了我们神奇的足球预报,现在你信服了吧?我们已经做出了五次正确的预报,五发五中,你一定会同意它绝非运气,尤其是所有的冷门我们都猜中了。现在我们和你做一笔特殊的交易: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我们向你提供比赛预报,你只需支付200英镑的定金。然后,发一封电子邮件,把参赛的两个队告诉我们,我们就会将预报结果通知你。我们殷切地盼望收到你的订单。

在当时看来,200英镑的要价确实不低,但如果事先能知道哪一个队会赢,就完全可以从彩票商的手中赢来20万英镑。当然,乔治也怀疑过,他们是暗地里操控球赛的财团,或者是黑社会,但是这一切都与乔治没关系,只要预报结果准确就行了。于是,他掏出了200英镑。

(百度贴吧)

从表面上看,这的确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些发送邮件的人似乎的的确确得到了“准确预测比赛结果的方法”;然而,事实上,这只不过是个骗子的诡计而已,而他所用的手法更是异常简单——只需要一个人、一台联网的电脑足矣:

在球赛开始之前,骗子先选择几千个或者上万个电子邮件的地址,然后将这些邮件地址分为两半,一半预报甲队获胜,另一半预报乙队获胜,于是就有一半的人得到的预报是准确的,另一半人则会把它当成是一个玩笑忘掉,并不会太过在意。

下一次,他们只给得到所谓“正确预报”的那一半人发送邮件,仍然照上面的方式将其分成两半,一半是预报丙方获胜,另一半是预报丁方获胜……依此类推。

即是说,所谓的预测者总是会给得到“正确预报”的一部分人发送新邮件,最后,剩下不多的几百人收到的预报结果便全部是五次完全正确的,他们当然会认为对方确实是掌握了某种“运算秘法”,得以推断出球赛的正确结果。而这剩下的几百人中,即便只有几十人掏出200英镑来,对于骗局的策划者来说,就已经是一笔很可观的收入了。因为他除了发送电子邮件外,不需要任何本钱,这实在是个无本万利的“好”生意。

其实,这样的骗局只要稍加思索就能够破解:天上怎么可能平白无故的就掉馅饼呢?如果对方真的“买断了一个数学家最新的研究成果”,从而可以“料事如神”的话,那么他为什么不直接去买足球彩票反而来向你讨要手中的这几百英镑呢?

骗局往往就是这样,设计得再精巧,也终归有露出狐狸尾巴的时候,只要反复推敲,不贪图小利,就不会上当受骗。

二、双簧——一唱一和

双簧是曲艺的一种,即一人表演动作,另一人藏在其身后说或者唱,互相配合演出。但在这里,可以把双簧理解为两人的欺诈团伙,这种欺诈团伙的人数较少,比较利于隐蔽和迅速转移;而两人一伙,又可以使受害者在进入陷阱时对欺诈者加深信任,从而最终增加欺诈术的成功率。

欺诈术中双簧的主要实施方式有“丢钱捡钱”和“掉包计”等,而他们所选择的欺诈对象通常都是一些文化素质偏低、防范意识偏差的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是一些常年生活在偏远山区、初次来到大城市的打工人员等。

曾经就发生过这样的真实案例:

有人在街头高价兜售“神六”飞船内金属原料制作的白金戒指。卖家称这戒指不但有证书,还有宇航员费俊龙的签名,市场价格是5万元,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只需数年就能升至20万元。前段时间,梅河口市的高大妈就被这从天而降的“大馅饼”砸了个正着,被卖家忽悠得买了一枚这样的金戒指,但是经过技术部门的专业鉴定,发现那所谓的“白金戒指”却是镀了色的塑料制品,高大妈就这样被骗走了将近一万元的钱物。

某日中午,梅河口市89岁高龄的高大妈乘坐公共汽车到大儿子家串门。她在梅河口火车站前下了车,步行途中,一名年轻男子拦住了她的去路。

年轻男子眉开眼笑地说:“大妈,我手里有一枚用‘神六’飞船内金属原料制作而成的白金戒指,2万元就卖给你。”高大妈唯恐上当很快就推说不买,然而就在她正打算离开时,却突然从旁边走过来一名身着制服的“银行女职员”,她对高大妈说白金戒指是真的,市场价格大约是5万元,待数年后就能升值20万元。

高大妈不由得动了心。她说:“我身上只有现金1000多元钱,再连我的金手镯和金耳环都加上也顶多值10000元,就是想买也买不起。”“银行女职员”对高大妈说:“咱们可不能让这煮熟的鸭子飞了,您钱不够这事儿好办,咱们娘俩合伙买,你先把身上的金银手饰和现金交给他,然后拿着这枚‘宝贝’,我现在回家取钱,等我们把它卖给银行挣了钱之后再对半分。”高大妈顿时欣喜异常,对“银行女职员”言听计从,一个人拿着“宝贝”站在那里守候。不一会儿,那名兜售戒指的男子便没了影,高大妈却还高兴自己捡着了个大便宜,结果自然可想而知,那名去取钱的“银行女职员”也是一去不复返了。

(海翔空间)

其实,这样的骗术并不难戳穿,纵观欺诈术中“双簧”的行骗方式,几乎都是大同小异,而上当受骗的人也多半都是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吃了大亏,只要摆正自己的心理位置,击破贪财心理的脆弱防线,就一定可以让骗子徒劳无功。下面例子中的张大爷就是这样做的:

某日傍晚,张大爷在公园散步。这时,过来一位年轻人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说:“爷爷,您在锻炼啊,您不认识我了,我是王长顺的儿子,您是看着我长大的啊。”

张大爷上下打量了一下眼前的年轻人觉得有些纳闷:“我好像不认识你。”就在两人交谈之间,一名10岁左右的男孩走到他们面前,将一张一角钱的纸币递到张大爷眼前说道:“老爷爷,我这里有张倒印的错币,现在市面上可值钱了,我有急用,这样吧,我吃点亏,便宜卖给您吧。”

没等张大爷开口,在旁边自称是“张大爷熟人的儿子”的年轻人拿过错币看了一眼,随即惊讶地说:“真的啊,听说这错币可值钱了,您拿上吧,我银行有熟人,他们正在高价回收错币。”

见到张大爷还是没有任何表示,年轻男子便用手机拨了一个号码,说了几句话后就把电话递给张大爷。张大爷接过手机,电话那边有声音说,小孩手中的那张错币全国仅有10张,他们银行正在回收,5万元钱一张。

张大爷听后,立刻把手机还给年轻男子说:“我不要,你要你自己买吧。”

年轻男子见张大爷没有上钩,只好和那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一起灰溜溜地离开了。

其实这就是最典型的“双簧”骗局,先以“朋友的亲人”为幌子,让受害者放松警惕,产生这样的心理——朋友怎么会骗自己呢?随即便爆出“巨额奖金”当做诱饵,无数受害者就是这样被骗子们骗去大量钱财的。这骗局看似高明,但事实上关键问题还在于自身存在的心理弱点没有被克服——“一夜暴富心理”这道脆弱的防线,禁不住巨额奖金诱惑的冲击力,最后使自己一步步踏入骗子设好的陷阱中。

三、千局——三人成虎

千局是指由三人或者三人以上的骗子构成的欺诈团伙,这种诈骗团伙通常是以较大数额的金钱财物为目标的,不会为了几百块钱出手;而且,由于这类诈骗团伙的人数相对前两种较多,被受害者再次认出的可能性也就较大,因此,这种诈骗团伙主要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动作案方式为主。请看以下案例:

年过六旬的王医生医术精湛,被本市某医院返聘坐堂问诊。某日,一名自称“陈强”的男子来到王医生的诊室,声称自己的老板慕名到上海寻找王医生,希望聘她为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诱人的经济收入让王医生心动,又听到“慕名”二字,她当即应允,并在“陈强”的要求下,将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了他。

“陈强”没过多久就打电话联系王医生,说自己的老板想做个全面的健康检查,希望王医生能到某宾馆见面。

第二天,王医生如约而至,然而进门却不见老板的影子,只有“陈强”热情接待了她,并解释说老板临时有事,稍后就到。

不一会儿,门铃声响,一个自称是云南人的外地男子进了屋,他说自己要到上海去做蜂毒生意,前两天就住在这间房,但是一不小心掉了一瓶蜂毒,他解释说:“蜂毒价值连城,1毫升能卖一千块钱左右。”“云南人”在床边摸索了半天,终于找出一个眼药水瓶子大小的塑料瓶子,并惊喜地说:“总算找到了,别看这一小瓶,却值万把块钱呐!”

“陈强”当着王医生的面,随即拿出1000元钱,从“云南人”手中买下1毫升蜂毒。“云南人”临走前,“陈强”又特意向他要了电话号码,并说以后有需要还会联系。

“云南人”走后,在等待老板回来的间歇中,“陈强”主动与王医生探讨蜂毒的药用作用和价格。正在讨论期间,门外又进来个“香港人”,“香港人”说自己是收购蜂毒的,并开出1500元的高价要收购“陈强”手中刚刚买下来的那1毫升蜂毒,“陈强”当即将1毫升蜂毒转手倒卖,眨眼间净赚了500元钱。

“香港人”临出门时又留了话,说自己也住在这个宾馆里,只要“陈强”有货,他随时都可以收购。

王医生开始有些按捺不住,她从银行中取出了23万元巨款,打算投资到蜂毒上来。“陈强”见状也准备了3万元,两人决定联手倒卖蜂毒。经过电话联系后,“云南人”同意与两人交易蜂毒,并卖给王医生一可乐瓶的蜂毒。王医生随即怀揣刚刚买到的“蜂毒”,按那个收购蜂毒的“香港人”事先告知的房间号码敲开房门,出人意料的是,开门的是一个普通的北方人,所谓的“香港人”其实根本不存在。

而到了此时,“陈强”也早已不见踪影,王医生方知上了当。

(法易网)

按说这个受害者是医生,对于蜂毒应该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这个由三人组成的欺诈团伙恰恰是将她当成了目标,这就说明他们对于受害人是做过相应调查和了解的,不会轻易出手。因此,从表面看来,这类的欺诈往往是最难以识破的,因为在受害人尚未完全识破对方骗局之前,就会先被对方一轮一轮的“演戏”攻势说服了,再加上受害人赚钱心切,眼见着对方瞬间便有大把钱财入账,也就更加信以为真,从而踏进对方圈套中。

但是对于这种欺诈术来说,纵使骗子们的布局再周密、演技再高明,也并非完全不可以参透,下个案例中的赵女士就是成功破解骗局的代表:

某日赵女士在商场闲逛时,身旁不远处站着一个30岁左右的孕妇和一个学生模样的小姑娘。

“这钱是不是你的?”小姑娘冲着赵女士喊了一声,赵女士闻声低头一看,脚边赫然是一沓百元大钞。

“不是我的。”赵女士如实回答。这时,孕妇也凑上前来,称“见者有份”,并表示要是失主跑回来,也让赵女士千万别说出去,为此可以分给她200元钱作为酬谢费。

“别人丢的钱,我们怎么可以分掉呢?”然而,就在赵女士话说完没多久时,店里便跑进来一个中年男子,神色慌张地问众人道:“有谁捡到我的钱了?”随即男子又拉着孕妇和小姑娘问,两个人都摇摇头表示没有见到。

“捡了钱,干吗不还给人家?”赵女士上前一步揭穿了两人捡钱的事实,孕妇和小姑娘只好不情愿的将钱还给中年男子,而让赵女士倍感奇怪的是,中年男子接过钱连数都没数,就径直走出了门外。

到这时赵女士才想起,这就是媒体上频频曝光的“丢钱捡钱”骗局。于是一路跟着孕妇探个究竟,果然不出所料,在一个角落里,孕妇、小姑娘、中年男子正凑在一起说话。

(阿里巴巴商人论坛)

案例中的赵女士并不是因为有着超人的智慧才能够成功破解这个最经常被欺诈团伙使用的“丢钱捡钱”陷阱,即使对方有三个人,表演还相当逼真,她也没能上当的主要原因就在于:赵女士当时没有贪图一时之利。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名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而这句话恰好可以用在那些被骗了财物的受害者身上。结成团伙诈人钱财的骗子固然可恶,但那些栽在“一夜暴富”“快速赚钱”这些念头上的受害者又何尝不是呢?如果摆正了自己的心态,没有妄图一夜之间变富翁的话,想必便不会轻易地中了这种诡计吧?

四、自我欺骗——自欺欺人

初见这个标题,也许很多人会轻蔑地一笑带过:谁会欺骗自己呢?

然而,现实社会中生活在自己营造的欺骗环境里的人确实不在少数。

自我欺骗在心理学上来讲近似于一种自我暗示,暗示自己看不到、听不到、感受不到,人们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便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但这些行为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个人感受到来自外界或自身的压力、威胁时,往往会引起强烈的焦虑和罪恶感,这时,焦虑就会在人无意识的情况下激活一系列的防御机制,以某种歪曲现实的方式来保护自己,从而达到缓和或消除不安、痛苦等情感的目的。

这种心理防御机制能够掩饰或伪装我们真正的动机,或是否认对我们可能引起焦虑的冲动、动作或是记忆的存在而起到关键的作用。因此,尽管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歪曲了知觉、记忆、动作和思维等的本来面目,但它也确实是一种普遍并常用的心理自我保护法。

这种自我欺骗的行为虽然对人本身的心理有一定保护作用,但大多数时候,这种心理往往会成为诈欺师或骗子等人的“帮凶”。以下这个前不久才发生过的案例就说明了自我欺骗心理的可怕之处:

某日,袁先生的手机突然接到了这样一条信息:“恭喜您获得(澳门亚泰集团)公司本次抽奖活动的二等奖10.8万元现金,请在上班时间与兑奖处王先生联系。”

出于好奇,袁先生拨通了这位“王先生”的号码,对方要他带身份证、手机密码卡和1880元的公证费就可以直接去北京的公司总部领取现金了。

大约半小时后,袁先生又接到一个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澳门亚泰集团公司的郭经理,表示如果袁先生不方便过来,公司可以帮他代领现金,只要袁先生把自己的银行账号告诉他,就可以把现金10.8万元汇到袁先生的账户,条件则是袁先生先行把1880元的公证费转账到他的账号上。

信以为真的袁先生于当天上午11时左右在农业银行把1880元打到了郭经理的账号上。

在汇完1880元约5分钟后,郭经理又打来电话称,除去公证费用之外,袁先生还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否则,公司就不能帮他代领奖金。袁先生听罢,毫不犹豫地又把4500元汇了过去。但在汇完4500元之后,袁先生等来的不是巨额奖金,而是郭经理的又一个电话。郭经理宣称还需要税款和办理手续的费用共5500元,并表示在袁先生汇款半小时后就会把奖金打入袁先生的账号。这时袁先生其实已经有些怀疑了,但是想到之前已经汇给了对方6380元钱,便只好尽量不往坏处去想,在当天的12时10分左右,袁先生又把5500元汇给了郭经理。

半小时后,袁先生在查看银行账户发现并没有奖金打入后,忍不住打电话过去询问。对方表示他们弄错了,其实袁先生中的是一等奖,是价值20.8万的上海中华牌轿车一辆,须再交纳12200元的个人所得税。袁先生表示自己现在只有7000元了,郭经理说剩余部分公司可帮他垫付。于是袁先生把最后的7000元也汇了过去。

但汇过款之后袁先生愈发感觉不对劲,第二天到银行一查,才发现郭经理的账号是西安开的户,而他的电话卡却是福建省泉州的全球通。他又打电话到相关部门去查询“澳门亚泰集团”,随即被告知并没有这个公司。

袁先生这才如梦初醒,赶紧向当地派出所报了案。

(海运俱乐部)

其实袁先生在第三次汇款时就已经有所察觉了,但还是将钱汇了过去,这正是自我欺骗心理作祟的结果。本来可以很有效的防止三次受骗和四次受骗的发生,但正是因为当事者“不愿相信”这是个骗局,因此便欺骗自己“这不是骗局”“我确实真的中奖了”,由此才扩大了这次事件对自己的恶劣影响。

自我欺骗的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合理化、文饰以及退行等多种:

1.合理化。

合理化是指通过歪曲现实来保护自尊心的一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主要表现为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往往就是坏的,就是对自己无益的,典型的代表就是《伊索寓言》中那则《狐狸与葡萄》的故事,因为葡萄生长得过高,狐狸无法吃到葡萄,于是就骗自己说那葡萄是酸的。这种类似于“阿Q精神”的自我欺骗方式被广泛运用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借此平衡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使个体得到解脱。

2.文饰。

文饰的本义是指一种文学上的修辞方式,但在心理学上,文饰是用来解释某一件事起因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和上边讲到的“合理化”不同,文饰的实施对象并不是自己,而是他人或其他物品,举例来说就是有些人在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时通常会采取喝酒、抽烟等消极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

3.退行。

退行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为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在心理学上可以这样解释退行,即个体在遇到挫折时,心理活动退回到较早年龄阶段的水平,以原始、幼稚的方法应付当前情境,是一种反成熟的倒退现象。举例来说就是,当人们遇到危险或是感到害怕时,不但没有像成年人那样克服心理障碍,反而像孩子一样捂住双眼或双耳,以不看、不听来欺骗自己危险情境的消失。

上述案例中的袁先生就是典型的退行心理,尽管对于欺骗已经有所察觉,但为了逃避内心的焦虑仍然选择了与本来动机相反却与外部社会的期望相一致的行为。

关于退行心理,还有这样一个案例:

某天晚上,陈先生在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某地电信局的,说陈先生在深圳的固定电话欠费停机。当陈先生解释说自己并没有这个电话后,对方马上说陈先生遇上了麻烦,又说陈先生的信用卡也不安全,并将陈先生的电话转到了所谓的“广州市公安局”。“广州市公安局”遂告知陈先生说其是网上通缉犯,在深圳招商银行开了一张卡,恶意透支200多万元,还说像陈先生这样的恶意透支者有多人,他们已经批捕了5人,这次案件重大,情节严重,对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巨大,因此是中央督办的案件。若是想证明清白,就必须将钱打到“广州市公安局”指定的一个银行账户,并让陈先生绝对不得告知他人,否则就犯了泄漏国家机密罪。陈先生听完后非常惊恐,连忙在第二天银行开门时拿着15万元的存折和4万元现金赶往银行去汇款了。

陈先生来到中行开元支行的分理处2号窗口,并要求柜员立即将自己随身携带的4万元现金及存折内的15万元存款一并汇入“中国银行深圳市天安支行”一借记卡中。

柜员正准备受理时,发现陈先生的妻子也神情焦虑地跑到柜台前,急切地与陈先生说着什么。他们的异常举动引起了银行柜员的注意,她立即回想起省行下发的案情通报中那些诈骗案例,于是便急忙询问客户陈先生夫妇汇款的缘由。但是陈先生夫妇当时情绪显得异常激动,而且语无伦次,他们不仅拒绝回答柜员的任何询问,还执意要求立即办理该笔汇款。

柜员觉察出事态不妙,如果不及时控制则将可能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于是立即将此情况向在岗的大堂经理汇报。大堂经理来到前台再次向客户询问汇款理由,此时,由于过于焦虑使得客户的情绪已经相当抵触了,他们质言大堂经理少管闲事。大堂经理在迅速做出判断后,认为该事件有可能是一起诈骗客户钱款的案件,于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仍竭力劝解客户,以防客户放弃此处并前往其他营业网点办理汇款,从而造成资金损失;另一方面则及时向网点主任和支行保卫负责人汇报了具体情况。支行保卫负责人本着银行对客户有责任、有义务防范资金的损失的原则,立即要求大堂经理向“110”报警并求得支援。直到“110”接警民警到达,耐心向陈氏夫妇说明了这是一起诈骗案件后,储户方才恍然大悟。

(爱毒霸社区)

尽管警方不断预警,诈骗分子以“固定电话欠费”“信用卡恶意透支”等为名实施诈骗犯罪的伎俩也屡见报端,但仍有不少中老年市民不听劝阻,将一辈子辛苦积攒的“血汗钱”拱手送给犯罪分子。在2009年10月至12月这三个月期间,仅在北京市宣武区就发生了26起案件,被骗金额累计人民币150余万元,其中更有一名事主被骗了40万元。

为什么一些市民对媒体如此广泛曝光的骗局都充耳不闻呢?其实,这正是自我欺骗的一个典型的表现,那些被骗的市民即使在面对柜员、大堂经理的劝阻时仍然不相信的原因就是源自这种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为了减轻直至消除内心的焦虑和恐惧,当事人的大脑自动将这些事情归类于“合情合理”的事件当中,因此才中了骗子们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