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书税收未被解读的密码
15384800000001

第1章 序

高培勇

我同钦白同志只有过一次谋面。但我对他的熟悉程度,不亚于经常谋面的朋友。这其中的途径,就是拜读他的各种文章。从由他任主编的《税收与社会》,从全国性刊物《中国税务》、《中国税务报》和《涉外税务》以及其他媒体上,可以经常读到他所撰写的以税收为由头或与税收问题有关的作品。他写就的东西,给人一种大气、质朴、通俗、易懂,且贴近百姓生活之感。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至少在“名义”上曾与税收“绝缘”,今天又面临着迅速提升税收意识、加快确立税收地位的重要使命的国度,这些作品所收获的特殊效果和所凸现的特殊意义,的确是很难得的。

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有两件与税收有关的事情值得注意。一是制度设计。在那个时候,我国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国有制经济单位。除此之外的居民个人和非国有制企业,要么不纳税,要么只缴零星的税。另一是舆论宣传。在那个时候,我们将居民个人不纳税视作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一味推崇。制度基础和舆论环境如此,中国人的税收意识淡薄,税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就颇有些缘由了。所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当传统的财政收入机制不复存在、社会主义国家的无税之梦幻灭之后,提升中国人的税收意识,确立税收的应有地位,便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提至我们面前。

然而,迄今为止,这项工作的推进并不十分顺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尽管每个人已经无时无刻不处在税收的包围当中,尽管税收和百姓生活已经达到如影随形、亦步亦趋的地步,尽管各类经济学教科书已经充满税收理论或税收政策方面的内容,尽管每年都在花大气力从事大剂量、大范围的税收宣传,甚至实施了税收宣传月的制度,但是,人们对税收的认知,对税收的体味,对税收的解释,以及现实中税收的作用,同我们的目标要求之间,还是有着相当的距离。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是,在为数不少的纳税人那里,只知政府要收税,而说不上政府为什么要收税。或者,只知政府从自己这里收了多少税,而想不到自己从政府收税之后干的事情中受了多少惠。只知自己有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需求,而认不清自己需要的公共物品或服务要通过缴纳税收去换取。

进一步看,不仅仅是作为纳税人的居民和企业的税收意识淡薄,作为用税人的政府官员和政府部门,在如何用税的意识方面,同样存在着颇多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从审计署几次披露的有关政府部门挪用、截留和私分财政预算资金,到屡禁不止的各类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盲目兴建,再到为数不少的党政官员不知手中经费来自税收、不懂兜中工资皆系税款的见闻等等,所有这些,都在反复折射着一个基本的事实:在改革开放中的中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中的中国,我们太需要讲究普及税收知识、阐释税收原理的方式和方法了!

这就是说,若不能在普及税收知识、阐释税收原理的方式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我们很难走入提升中国人的税收意识、确立中国税收的应有地位的理想境界。在当前,可以看准,且必须做好的一件事,就是将税收融入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来,到现实生活中去,用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去宣传和阐释有关税收的基本知识和基本道理。

钦白同志收录在这本《税收未被解读的密码》中的文章,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些文章,是他多年来围绕税收主题而写就的,也是专门写给普通读者的。细读起来,它们所具有的一个共同特点或风格,我以为,就在于用人们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形式去阐释抽象和复杂的税收问题。这样的作品,无疑是我们所需要的。

正是出于上述的考虑和原因,我很乐于将钦白同志的这本书推荐给广大的读者朋友。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

2008年初冬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