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的巷战:重整21世纪精神版图
15386600000001

第1章 全有或全无

挪威作家易卜生(1828-1906)曾标榜“All or Nothing”(全有或全无),在十九世纪,这句响亮的口号深得浪漫派文人和时代青年的一致赞同,因为它公然宣告了狂飙激进者绝不向中庸看齐和妥协的意思,这种狂放热烈甚至趋于极端的赌徒精神就像老鹰攫小鸡那样牢牢地攫住当时欧洲知识分子的心灵,引领他们去寻金,去探险,去参政,去革命。法国诗人兰波(1854-1891)当属这一法则坚定不移的履行者,他二十岁之前即已完成了自己一生中全部重要的诗篇,诸如《醉舟》和《地狱里的一季》,然后长年漂泊异域,体验梦幻般捉摸不定的人生,他的黄金梦最终如泡影破灭,但他真正在乎的只是追寻的过程,而不是结局。“全有或全无”的法则既可能激发出天才巨大的创造力,也可能使意志薄弱者毁于一旦。“全有”是理想,“全无”则是恶梦,从理想坠落到恶梦,其间顶多只有从飞机头等舱坠落到水泥地面那么大的距离。人生处处皆赌局,无论豪赌还是小赌总归是有输有赢,从全有到全无,或从全无到全有,如此循环往复,催生出人间所有悲剧和喜剧的脚本。

我曾听闻过一个乡间故事——很久以前,某位大户人家的破落子弟为了逃债,如同兔子躲避老鹰,径直藏到深山老林里去。他还算机灵,身上带足了干粮和一把开山斧。在向阳的山坡上,他搭了间极其简陋的木屋,作为安身之处。夜间,燃起熊熊的篝火,仰望稀疏的寒星,他不禁愁肠百结。其最终的想法,也是唯一的活路,就是砍柴到山下去卖,只要勤快,挣碗饭吃应该不成问题。第二天,他砍了一担柴,晃晃悠悠,消消停停,走了好几里山路,卖给镇上的人家,得了钱,买了些吃的,还剩余一个铜板,他把这枚铜钱紧攥在手中,直攥得汗津津热乎乎的,一路上,他哼着歌子,非常开心。凭双手挣钱养活自己,这是他未曾有过的经验,从小锦衣玉食,平日一掷千金,也只当打个瓦漂,听声水响,不足为奇。如今全部家当不过一个铜板,反而比先前在富贵乡用金砖垫脚心里更踏实。

从此,他天天砍柴卖柴,成为实实在在的樵夫,劳动是最为见效的磨刀石,很快就把他身上的骄娇二气打磨得干干净净。这样过了一年半载,某位热心肠的买家善意地提醒他:“烧炭与砍柴差不多辛苦,但它要比砍柴赚钱多。”

于是,这位樵夫打定主意,在山上砌了一座石窑,一门心思干起了烧炭卖炭的营生。小富之后,他娶回一个能勤俭持家的农家女作老婆,这又是他算度精明之处。待到他交棒退居二线时,家底已经颇为殷实,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富家。第二代(儿子)打理生意马马虎虎,享受生活却是行家里手,也不知磨破了多少层嘴皮,硬是说服老爷子,选择镇上风水最好的地方,建起一座豪华宅院。第三代(宝贝孙子)则出生于“糖罐”,长大如“蜜枣”,全然不知人间还有“疾苦”二字,要说,他还挺忙的,整日花天酒地,乐此不疲,一早就过起了羡煞神仙的快活日子。老太爷从宝贝孙子的身上活脱脱又看到了自己当年那副膏粱子弟放浪浮薄的败相,不禁忧心如焚。可有什么妙法唤醒梦中人?回忆自己当年逃进深山时丢魂丧魄、愁惨绝望的情景,他内心顿时不寒而栗。于是,老太爷决定痛诉家史,将自己一生经历原原本本讲述出来,使那位败家子从中吸取教训,获得教益,可那位宝贝孙子全没耐性,他不等听完老太爷的故事就仰起头来哈哈大笑,他说,爷爷你别逗了,真要是砍柴烧炭能整出这么大一份家业,那山上的柴还不早被别人砍得精光,做小本生意的也都个个去烧炭了,怎会轮得到您?老太爷又气又恨,白胡子抖个不停,大骂一声“孽种”,连拐杖都当投枪掷了出去,却拿这败家子没辙。他眼一闭,腿一伸,气一噎,已管不了那么多。后面的结局如何?说是翻版吧,又不全是翻版,宝贝孙子荡空家业后,不愿循着前辈的足迹奔赴南山,所以没有接过祖父留下的传家宝——那把砍柴的斧头,他最终沦落为乞丐,大雪天冻死在破庙里。

乍一看去,这个故事的寓意浅显明白。祖父从全无变为全有,靠的是触底反弹的勇气和志气。没人拯救他,是他自己拯救了自己;没人成全他,也是他自己成全了自己。孙子从全有变为全无,实乃自作孽,半点怨不得谁。没人损害他,是他自己损害了自己;没人唾弃他,也是他自己唾弃了自己。然而,且慢,害他的除了自身,确实另有其人。那人是谁?说出来会吓你一跳。老太爷当年浪子回头金不换,发了家,致了富,跃升为地方上的头面人物,固然不错,可是他成功之余未曾把自己早年深刻的经验教训像疫苗一样及早注入后辈的肌体,使他们牢记前车之鉴,从小节制自己的欲望,逸而能勤,富而能俭,将父辈、祖辈创业的终点视为自己创业的起点,将原先的雪球滚得更大。

你若有点福尔摩斯探案的劲头,也许还要一路追究下去。运气好的话,你将发现最深层的事实,祸根并不在老爷子那儿,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身上!我们的先人从来就不缺乏胼手胝足、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可在创业之后过分集结心力于守成,甚至将守成看得比创业更难更重要,因而多半不鼓励子孙另起炉灶,再创新高。后辈从小衣食无忧,娇生惯养,守着累累如山的金银而不知财富来之不易,他们不烧钱取“暖”,才真叫咄咄怪事。

比尔·盖茨是当今物质世界的首富,依照常情常理推断,他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再怎么不济,也可以躺在厚厚的钱堆上高枕无忧,大打其呼噜。当记者问及他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时,这位享誉全球的微软公司总裁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不会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地方,他们身为美国公民,自然知道个人的自由意志和创造精神至高无上,有一位成功的父亲并不意味着他们毋须努力即已亨有一切。”紧接着,记者又问了一个更敏感的问题:“你打算给子女留下多少财产?”比尔·盖茨的回答令人吃惊:“我想,一百万就足够了,无论干什么,他们总需要一笔启动资金,至于更多的钱得靠他们自己去挣,就像我当初那样。”一百万美金不算少,但相对于比尔·盖茨数百上千亿美金的个人总资产,这只不过是九牛一毛。欧美国家的高额遗产税使那些坐享其成者所获无多,鼓励创造,而不鼓励守成,这是西方世界的共识。多年以来,比尔·盖茨一直是当今世界最为慷慨的慈善捐助者,他给某些基金会和福利机构的捐款动辄数以千万计,他为富而仁,身上毫无守财奴的铜臭气,他决计将巨额财产回报社会,赞助科研和教育,提高医疗水平,造福人类。他有这样宏阔的胸襟和气度,他的子女长期耳濡目染,又怎会甘心辱没父亲的英名,成为不争气不成器的可怜虫?比尔·盖茨的话透露出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信息,最重要的一点是,创造乃是个体生命至关重要的体验,给子女太多金钱便等于剥夺了他们人生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实质内容,那样做不仅是残忍的,也是愚不可及的。参照美国社会极具进取心的文化背景,我们不难得出可靠的结论,即使是世界首富的孩子,将来也只能在他们自己打拼出来的那片天地中称雄称霸。这才是良性循环,是美国强者运强的内因。一个强者身后跟一群弱者与一个强者身后跟一群强者,即一只狮子身后跟一群绵羊与一只狮子身后跟一群狮子,你不妨比较一下,哪种情形更具有持久的活力和强旺的生命力。

我们认识到中、美两种文化关键的分歧,再听“富不过三代”、“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一代苦,二代富,三代吃花酒,四代穿破裤”之类的中国老话,就不免觉得有许多可奇怪可惊诧的地方。在我们传统文化精神的指归处,一代又一代人深陷在一个宿命论的循环圈中,总是从全无到全有,再从全有到全无,如此这般反复折腾,直到意倦神疲,心力交瘁,社会财富耗散一空。许多人甚至不无快意地认为,富家之孙冻死于破庙,或像贾宝玉那般看破红尘,剃度出家做和尚,才是正常的结局。这就不免令人骨子里感到极度深寒!

我们纵览历史,默察世事,会发现最能考验人的往往不是全无,而是全有。古语说得好,“穷则变,变则通”。全无逼人动手,动心,动脑筋,去争,去搏,去打拼,豁出胆识,务求一胜,决不退缩。这样一来,他们获取成功的几率便会大增。反之,全有诱人享受安逸,寻求刺激,放纵欲望,从而失去进取心,最终耗了银子,坏了身子,掉了链子,塌了台子。那么全有之后还当如何?这是一个真正的全球性难题。成功者应保持平常心,保持低调,将既有的收获仅仅视为阶段性成果,昨日是昨日,今天是今天,分清二者的界限,别躺在昨天的成绩单上呼呼鼾睡,今天还得有今天的梦想,每个日子都绝不空过,人生才能成为一幅美丽完整的画卷。以比尔·盖茨为例,他一手缔造了无比强大的微软帝国,至今却仍旧在风口浪尖上搏击,斗志和创造力仍毫无松懈穷竭的迹象。按理说,财富的积累对他个人来说只不过是数字的累加,已经没有多少意义,若像他的初期合作者们那样及早退休自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但他始终对事业全力以赴,他深知在这个世界上,全无有底线,全有则永无止境。至于他认为财富属于整个人类社会,作为报酬,创造的乐趣则属于创造者,那种精神境界更非庸人的脑袋可以囊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