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灵的巷战:重整21世纪精神版图
15386600000044

第44章 人生至要莫如教子

古人说:“人生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这是中国儒者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深长体会。父母教子须趁早,须有恒,须得法,倘若在不该偷懒的地方偷懒,错过孩子的性格定型期,最终不仅会贻误他(她)的前程,自己也很可能会为此烦恼一生,懊悔一辈子。

在当今中国,独生子女被称为“小皇帝”,谁家父母不是舐犊情深?他们一门心思琢磨着要让孩子吃得营养,穿得漂亮,住得宽敞,生怕后代挨饿挨冻,受累受穷,自个儿省吃俭用,甘愿勒紧裤腰带,也决不亏待儿女。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父爱母爱确实为孩子擎起了整片蓝天,挡去了不少风雨,可同时也暗藏着隐忧和失策:一是会助长孩子在行动方面的惰性,使他们变成懒汉,凡事缺乏勇于承担的责任感;二是会助长孩子在性格方面的脆弱性,使他们变成玻璃人,稍遇挫折即一蹶不振;三是会助长孩子在感情方面的依赖性,使他们变成自私者,从小就认定一个歪理:被别人爱是天经地义的,爱别人则纯属没事找事,自寻烦恼。有些父母对孩子的饮食起居关心得无微不至,却在家庭教育方面粗枝大叶,他们只认花钱,把担子完全撂给学校。这样一来,他们就很容易步入以下误区,将喜剧脚本导演成悲剧。

误区之一:有好的言传无好的身教。某些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严则严矣,八戒十戒还嫌少,二十一条军规也拿得出,可是好的言传之后跟不上好的身教,到头来收效甚微。为人父母,如果自己不端正而要孩子端正,自己不勤劳而要孩子勤劳,自己不检点而要孩子检点,就可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她)产生逆反心理,完全背道而驰。有一则古代笑话讲一位奸臣教子,原本也是运用最正宗的孔孟之道,无外乎仁、义、礼、智、信,讲得眉飞色舞,唾沫飞溅,少爷听得头都大了,可是半信半疑,因为老爹平日所作所为与他所讲的这些道理根本对不上号,甚至风马牛不相及。有一天,少爷在书房外面偶然听到老爹给自己的得意门生传授极品心经,说什么要升官发财,永保富贵,就得首先驱除心中的五贼,那门生赶紧追问五贼是什么,这位奸臣笑道,莫非你连五贼是什么都搞不清?它们就是仁、义、礼、智、信啊!听了这话,奸臣的儿子可就醍醐灌顶,猛长聪明,他还能去苦学孔仁孟义,引“贼”入室,开门揖“盗”?这则笑话至今仍未绝版,某些被捉的大贪官通常都将子女悉数捎入案中,难道他们就不想让后代远离风险?但身教重过言传,父亲永远是儿子的榜样,他若是一面丑陋的哈哈镜,儿子的形象又能好到哪儿去?

误区之二:给了孩子好的环境就万事大吉。在中国,孟母三迁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它的寓义很简单,也很深刻,人是环境的产物,对于未成年少儿来说尤其如此,置身于什么样的环境就会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就会养成什么样的习惯,就会瞟学什么样的技能,孟子的道德学问仅次于孔子,这无疑更增强了孟母三迁的说服力。我认识一位当代孟母,她同样是年轻守寡,同样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咬紧牙关从普通居民区搬入高尚住宅区,背负一身债务,光是每月偿还贷款,就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的一笔大数目,但她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毕竟她的孩子能够与一些高档次家庭出生的孩子交朋友,能就近入读重点中学,总之一句话,能跟好伴,能学好样,自然也就容易有出息。可是这位当代孟母的心愿最终落空了。她为了赚钱还贷,无暇顾全家庭教育,孩子在高尚住宅小区还是交到了坏朋友,还是养成了不良习惯,成绩反而比先前更差。这位当代孟母的故事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太阳下必有阴影,好环境中也必有暗面,过分地迷信环境,疏忽更重要的家庭教育,到头来只可能事与愿违。

误区之三:将家庭教育的重担交卸给别人。某些父母不肯放过任何赚钱的机会,成天在外面奔忙应酬,根本抽不出足够的时间与自己的孩子说说话谈谈心,指导他如何求学如何做人,他们当然也不是撒手不顾,在教育投资方面几乎个个都很慷慨。一本教育杂志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收入家庭不惜工本,他们的孩子95%以上都在校外另学一门技艺,有的学音乐,有的学绘画,有的学书法,有的学围棋,50%的孩子还有自己的家庭教师,补习各门功课。父母做到这一步,多半是心安理得了,但他们却往往会感叹事倍功半,孩子并没有像他们希望的那样好学上进。究其原因,家庭教育绝不能简单移交,父母的角色没人可以取代,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也没人可以僭越,父母的言传身教最具有权威的示范作用,也不是别人可以越俎代庖的。父母若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只用钱不用心,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好学上进纯粹是为了讨好父母,以便使他们的投资得到回报,抵触情绪自然而然就会与日俱增。聪明的父母总是责无旁贷,既用钱又用心,而且用心胜过用钱。他们再忙再累,也会抽出时间来与孩子交流感情,给他(她)辅导功课。孩子的心灵非常敏感,他不可能不对此作出积极的回应。

误区之四:使用最简单的激励机制,高看奖金的魔力。孩子不好学,不上进,父母的对策通常是一旦在精神方面激励不成便以利相诱。比如说,你数学太差,我就许以重奖,考60分给你多少钱,考70分给你多少钱,考80分给你多少钱,考90分给你多少钱,考100分给你多少钱,满心以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原地踏步踏,因为他觉得自己平日该花的银子父母还得花,何苦去挣这份辛苦钱?再说,他拿到这笔奖金后,父母必然担心他有钱就变坏,肯定会将他盯得更紧,不许他玩电游,不许他去迪厅,不许他结交损友,有了钱反而会丧失掉许多自由,可谓得不偿失。父母悬赏的方式有必要更艺术一些,比如说,激励孩子提高数学成绩,你可以用暑假旅游的机会作为奖赏,考80分父母陪他去桂林,考90分父母陪他去张家界,考100分父母陪他去西双版纳,这样的奖励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与他是并肩作战,休戚相关的,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再说,陪伴孩子游览名山大川,使他亲近大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闻,可谓有百利无一害。由于父母全程陪同,孩子得到应有的监护,也不可能结交损友,做出傻事。奖励不可滥用,如果孩子洗几个茶杯饭碗父母都得掏钱付费,那只会促使孩子一早变成钱迷,自私自利,斤斤计较,把什么都看成互不相欠的交易,心眼大不过钱眼,将来进入社会,他就很难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

误区之五:将孩子长期置于卵翼下,不肯放飞风筝。几年前,我读宋氏三姐妹的传记,印象最深的便是宋嘉树蔑视男尊女卑的世俗偏见,以斯巴达精神砥砺三个女儿,有意将她们培养成公民而不是公主,让她们解放手脚和心灵,不刺绣,不缠足,像男孩子一样玩勇敢者的游戏,甚至淋雨,“沐于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1904年,宋嘉树送刚满十四岁的大女儿蔼龄去美国南方佐治亚州梅肯市的教会贵族学校威斯里安女子学院读书,在当时此举即算不是破天荒,也堪称十分大胆。三年后,他又将十四岁的庆龄和九岁的美龄送去与蔼龄会合,并不因为她们年纪小而有任何踌躇。完全彻底的美国化使三姐妹的学识、眼界和心气远远高出同时代的中国女子,为她们日后的辉煌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有些父母读了《哈佛女孩》之类的畅销书,内心也会产生类似的冲动,希望自己的孩子负笈远游,到国外深造,可又怕他吃不了那份苦,受不了那份累,更担心放飞的风筝迟早会断线。父母羁绊子女的翅膀而又希望他比别人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岂不是自相矛盾?聪明的父母会给孩子提供足够的上升空间,鼓励他去寻梦,去闯荡,去打拼,去勇敢地经历他理应经历的一切,就像老鹰鼓励雏鹰试探蓝天,不怕他有闪失和摔跌,不怕他为成长付出代价。某些父母长期将孩子留在身边,弱化他的行动力和竞争力,实属不智。

古人说:“人生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这是中国儒者的经验之谈,值得我们深长体会。父母教子须趁早,须有恒,须得法,倘若在不该偷懒的地方偷懒,错过孩子的性格定型期,最终不仅会贻误他(她)的前程,自己也很可能会为此烦恼一生,懊悔一辈子。某些腰包鼓鼓的父母为子女升学每差一分即付数千元上万元而面无难色,却不肯在家庭教育方面多费心力,他们的父爱母爱深陷误区而不能自拔,确实后果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