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2岁多了,原本乖乖的他现在却开始变得不听话、不服管、脾气也变坏了。的确,随着宝宝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越发强烈,个人好恶也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就是抗拒行为的逐渐凸现,这是每一个宝宝在心理发展历程中的必经之旅。在这个时期,宝宝们想了解和尝试的事非常多,他希望更多地摆脱大人的看管,独立去“探索”环境中的每一个角落。
这个时期的宝宝会不断向爸爸妈妈发出强硬的挑战。在与父母的抗衡中“越不让动越要动”是宝宝和家长“对抗”的基本特征。妈妈说吃蔬菜有营养要多吃,他却偏不吃;爸爸说不能爬到柜子上去,他却为自己能够爬上矮柜而欢呼……在这个“非常时期”,宝宝说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不……”
妈妈的困惑
东东2岁半了,以前一直是一个快乐、随和、讨人喜欢的可爱宝宝。可是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他总爱发脾气,仿佛任何事都要满足他的愿望,不然就发犟、吵闹!一次洗好澡后,他仍然坐在浴盆里玩水,妈妈考虑到天气已转凉,要把他抱起来穿衣,可东东还未尽兴,试了几次后还不肯起来。于是妈妈硬抱起他,没想到"风暴"来了:他歇斯底里地大哭大闹了半个多小时,哭得面色酱红全身是汗,挣扎中几次差一点儿碰伤了头,还惊动了邻居,最后妈妈凑巧给了他一只平时最喜欢的小汽车而止住了哭闹。而且,东东最近还有一个新的习惯,不管大人说什么话,不管知道不知道是干什么,总是爱加个“不”字。有一天,妈妈跟爸爸说:“现在有许多亲子游戏班,要不也给东东报一个吧。”爸爸还没来得及发表意见,正在旁边玩积木的东东大吼了一声:“不!”吓了妈妈一大跳。妈妈想不通:“东东原来挺乖的,怎么现在总和大人对着干呢?”。
许多年轻的父母都有这种体会:宝宝到了两三岁就开始不听话,经常和父母顶嘴、说反话、发脾气。在3岁左右,几乎所有的宝宝都会出现持续半年至一年的"反抗期",这个反抗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心理学上称为"第一反抗期"。突出表现为:心理发展出现独立的萌芽,自我意识开始发展,好奇心强,有了自主的愿望,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希望别人来干涉自己的行动,一旦遭到父母的反对和制止,就容易产生说反话、顶嘴的现象。
01 第一反抗期的到来
曾几何时,那个父母怀抱里嗷嗷待哺的小宝宝已经学会自己用小勺吃饭了,并且摇摇晃晃地迈出了第一步。宝宝长大了,父母是多么地欣喜。随着宝宝运动能力的提高,活动范围的扩大,他的好奇心也越发强烈,宝宝开始起草自己的“独立宣言”了。这个阶段的宝宝一反常态地执拗、任性甚至强硬,在他的词典里,“不”成为运用频率最高的字眼。这个时期通常称之为“第一反抗期”,面对变“坏”了的宝宝,年轻的父母难免不知所措,心里还会有些许失落和担忧。其实,对宝宝的行为父母们不需要过度地担心,因为这是每一个宝宝成长历程中的必经之旅。
☆行为示例“我不喜欢小海星,不穿呱呱叫的小青蛙,不要小熊气球,把‘大力水手’丢掉……”“我自己穿鞋子,不要妈妈帮忙……”这是每天早上2岁多的妞妞在穿衣服时会说的话。从早上开始,妈妈就要和妞妞的很多很多的“不”做斗争。她现在给自己的每一件衣服都起了名字,喜欢自己动手做很多事情,脾气也越来越坏。
☆宝宝的想法 现在我有自己的爱好和想法,为什么一定要我听妈妈的呢?我并不是想和爸爸妈妈捣乱,只是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已。
☆你的误区“第一反抗期”是宝宝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或许昨天还是天使的宝宝,今天就变成了挑战你忍耐力的小恶魔。随着认识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宝宝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他希望按照自己行动的意愿。如父母不了解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不按宝宝的心理发展规律实施正确的引导,而是一味地批评宝宝,必然激化与宝宝之间的矛盾,导致宝宝出现真正的执拗、任性等不良性格。
☆解决办法 宝宝发脾气是他成长的表现,爸妈们需要了解这一点,不要觉得宝宝“变坏了”去责怪和训斥他,而应巧妙地应对过去。对于宝宝希望自己动手的愿望,爸妈可以适当放手让宝宝自己做一些事情,满足他“我来做”的愿望。还可以和宝宝多进行一些语言的交流,试着让宝宝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让宝宝慢慢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真实自在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顺利地度过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
宝宝为什么反抗
1
运动能力的发展
随着宝宝体格的快速发育,活动能力逐渐增强,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由自己来做。因此他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独立的活动空间,不断地去尝试做新的事情。但很多时候家长出于保护宝宝等原因,会对宝宝的行为加以阻拦和限制,宝宝自然会对此产生对抗情绪。
2
自我意识的发展
宝宝2岁以后,他渐渐地可以分清哪些事情是别人让我做的,哪些是我自己想做的。在他刚形成这样的思维时,对于表现自我的态度也变得异常积极。但这种表现往往与成年人的规范相抵触,让宝宝产生了挫折感,最终导致宝宝的反抗行为。
3 情绪控制的不成熟
缺乏经历的宝宝对情绪控制能力还很弱,一旦感到不满,就会毫无掩饰地表现出来。吵嚷、哭闹通常是他主要的宣泄方式。但父母会认为这是宝宝在无理取闹,于是便去制止,从而导致了宝宝的反抗行为。
这样安抚宝宝
当宝宝高兴时,你会觉得像是上了天堂;当他生气、哭闹时,你会觉得地狱也不过如此吧?如何才能把“地狱”变成“天堂”呢?现在就来看看我们为你准备的安抚宝宝的好办法。
1
安抚发脾气的宝宝
宝宝发脾气时,可以把他紧紧抱在怀里,一边摇晃一边哼些歌曲使他平静,也可以对着宝宝的耳朵说悄悄话,这样宝宝很快就会停止哭叫。这时再告诉宝宝,他肚子里面装有一个叫做“笑”的东西,如果让它跑出来就会转变成咯咯的笑,这样宝宝通常会忘了自己正在发脾气,真的咯咯地笑出来。
2 帮宝宝发泄怒气
妈妈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个大抱枕,作为宝宝发脾气时的“沙包”,用来发泄自己的怒气。等宝宝发泄完后再询问他发怒的原因,若只是因为不能称心如意而生气,就要劝他忍耐,要宽宏大量,肯为别人着想。家长还可以以朋友的身份与宝宝沟通,设法让宝宝说出使他生气的事情,并建议他下次遇到这种情形该怎么办。鼓励宝宝用语言来表达他的愤怒,譬如教他说一些你认为可以接受的表示愤怒的字眼。
3 平息争吵
让争吵的宝宝们做做深呼吸,分别说明争吵的理由,然后请他们自己先提出解决方法,即使他们的办法行不通,也可以缓和一下局面;也可以把引起争执的东西拿走或把宝宝分开,也能促使他们和解;或要每个宝宝说出一项他认为对方具有的长处,互相称赞一番以结束争吵。
治理反抗宝宝
面对宝宝的反抗,一味地去反对和制止只能适得其反,只有正确了解宝宝反抗的原因,才能做到对症下药。父母的处理方式是否正确会直接影响到宝宝的成长,所以面对“反抗”宝宝,您也需要“三思而后行”。
1
理解宝宝、尊重宝宝
宝宝开始说“不”的时候是他建立自我和自尊的第一步。宝宝这么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要求和大人一样的平等地位,此时父母不要轻易干涉宝宝的行动,要以平等的姿态来征询宝宝的意见,给宝宝选择的空间,这样会让宝宝觉得你理解和尊重了他,维护了他的自尊心,这样宝宝就不会轻易跟你说反话了。
2
对宝宝提出的要求要合理
对于宝宝必须做而且能够做到的事,父母应严格要求宝宝执行;对于那些非必要、宝宝不愿意做或难度太高的事就不要强行要求他。在制止宝宝的反抗行为时,也应适当地放宝宝一马,这样做也许会给大人带来一些麻烦,但相对于宝宝人格健康发展的回报来说,这点让步是非常值得的。
3 满足宝宝的好奇心
对于宝宝的好奇心,父母们应该给予支持,千万不要对宝宝过度保护而包办代替,这样会使宝宝失去很多自我探索的机会,也会引起他的抵触心理。同时父母要充分相信和肯定宝宝的能力,当宝宝遇到自己可以解决的困难,父母要尽量不要插手,这样宝宝在体会成功快乐的同时,也能减少和父母的对抗。
4 满足宝宝独立与渴望保护的需求
宝宝顽强的“反抗性”其根本原因是想独立。表面上看起来是在与父母作对,但宝宝的内心仍需要您的情感支持和适时的鼓励。因此在让宝宝独立做一件事时,父母要判断一下他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没有危险的前提下,就可以让宝宝自己去做。如果宝宝正准备做的事情可能危害自己时,父母必须果断地制止,并用其他一些没有危险性的活动来代替。让宝宝在享受到独立感的同时也享受到父母对她们的关爱,以减少宝宝反抗情绪的发生。
5 与宝宝充分交流
当父母看到自己的宝宝由乖巧向淘气转变的时候,不应该过于担忧和烦恼,因为这些都是宝宝成长的表现。这个阶段父母要给宝宝更多的宽容、关爱以及交流,耐心倾听宝宝内心的想法,了解宝宝的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宝宝对父母的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
02 君子动手不动口
以前宝宝从来不和别的小朋友打闹,就算是别人打他也不会还手,可最近却开始主动动手打人,就算是他最要好的小朋友也要打,这是怎么回事呢?
☆行为示例 琪琪原本是一个文静的小妹妹,有一次琪琪在幼儿园受了欺负,爸爸就教育琪琪:“别人打你的时候,你就打他,这叫自卫还击。”慢慢地琪琪很少再回来说被谁欺负了。正当妈妈感到欣慰的时候,老师与小朋友的投诉却接踵而来,今天老师说:“琪琪今天在跟小朋友争玩具时把人家抓伤了。”;明天小朋友说:“阿姨,琪琪今天打我,还把我的彩笔扔到楼下了。”……不知什么时候琪琪从被打者变成了打人者了!妈妈很担心这样下去琪琪会变成一个“暴力”宝宝。
☆宝宝的想法“别人打我,我就要打回来。”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我原来不打他们的时候,他们经常欺负我,可现在谁也不敢欺负我了。
☆你的误区 教会宝宝自卫不是不对,只是宝宝是非分辨能力与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完善,自卫教育应该放在儿童时期而不是在幼儿时期。“别人打你你也打他”会让宝宝造成一种意识混淆,认为打是可以解决问题的,谁打得历害谁就会胜利,因此促成琪琪现在以打来解决问题的习惯。其实,在这个阶段家长最应教会琪琪的是如何与小朋友和谐相处。
☆解决办法 当宝宝出现打人的苗头时,父母坚决制止,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爸爸妈妈不喜欢打人的宝宝。”从认知的角度强化宝宝认识到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如果宝宝是试图通过“打人”这种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就故意不理睬他,让他觉得很无趣。当他以正常的行为来吸引父母注意的时候,就要及时给予他关注,这样他就会从父母这样的回应中获得一种经验,他就会明白自己究竟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才能真正获得父母的注意。还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宝宝打了人,也不要打他。如果父母打他,宝宝会更加迷惑:“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打我,我就不能打别人呢?”这样一来他就会觉得打人是很正常的事情,父母的教育反而给宝宝树立一个不良的供他模仿的对象。
另外,家长也应该检讨自己,是否是因为自己平时对宝宝的打骂让他学会了打人。家长不应该动不动就责备宝宝,而应找出问题所在,帮助宝宝改掉不良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宝宝打人的原因
打人的现象在2~4岁的宝宝中经常出现。很多宝宝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打人行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肢体语言使用不当
宝宝对自己的身体动作力度的觉察力和控制力还比较差,他对自己动作的认知是通过父母以及周围人的相互作用获得的。因此父母要注意:要时时对宝宝的动作做出正确回馈,当宝宝用力过猛打疼你时,你要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他:“宝宝把妈妈打疼了,眼泪要掉出来了。”同时要给他示范恰当的表示友好的方式:“宝宝,如果你喜欢妈妈和小朋友就轻轻地摸一摸。”这样宝宝就会懂得如何正确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和小朋友交流了。
2 不会运用语言
有的时候宝宝还不能有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只好付诸行动,用动作来代替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因此父母要有意识地让宝宝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减少由此而造成的攻击性行为。
3 缺乏分享意识
“平常在家里我想玩什么爸爸妈妈都会拿给我,可他们为什么不给我呢?”现在很多宝宝都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常常以自己的需要作为唯一的标准,与小朋友玩时,常常会抢别人的东西,甚至会抓咬别人。
4
模仿学习
现在的宝宝辨别是非的能力还很差,但模仿性很强,许多攻击性行为都是从父母、同伴等周围人那里和电影、电视中学来的。如有的家长用打骂等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宝宝,结果宝宝也学着用父母的这种方式来“征服”其他宝宝;宝宝看到同伴通过打人、强夺等方式获得了更多的玩具,他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获得玩具……
5 家长教育不当
宝宝的打人行为与家长的教育不当有很大关系。有的家长生怕自己的宝宝在外面吃亏,经常教育宝宝:“如果别人打了你,你就狠狠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如果宝宝被打而又未还手时,有的家长还会骂宝宝:“你真蠢,别人打你你都不知道还手啊!”由于家长的这种不当的教育,很容易使宝宝产生可以攻击别人的合理感,特别是在打人行为中占了“便宜”、得到了“好处”的宝宝,打人行为会更为严重。
正视幼儿冲突
宝宝在外面跟小伙伴发生冲突了!管吧,怕剥夺了他获得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机会,也会影响与对方父母的关系;不管吧,又怕冲突升级,伤了别人或伤了宝宝自己。这真是一件左右为难的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1
宝宝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对于3岁前的宝宝来说,由于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又缺乏正确沟通的经验,小伙伴一起玩耍,彼此之间发生冲突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事情。打人、推人对宝宝来说不仅是他们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条件反射,也是他们游戏的一部分。宝宝有他们自己相处的游戏规则,家长应该尊重他们的游戏规则,让他们在游戏中用自己的方式与对方“谈判”来达成他们自己的目的。
2 选择插手时机
一般的打打闹闹推推搡搡不会引起伤害,也不需要大人的干涉。不必要的插手只会剥夺宝宝获取宝贵社交经验的机会。在这种无害的推搡中,宝宝们会亲身体验到什么是人际关系、同伴间怎样才能和平相处……在宝宝无法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时,才是你插手的时机,你可以给他们示范如何协商和谦让。如两个宝宝在争夺一辆小卡车,你可以再
拿一辆来,让两个人都高兴;也可以建议他们“轮流玩”……
3 不要偏袒任何一方
在处理宝宝间的冲突时,袒护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的。在介入宝宝矛盾时,家长应该是和解使者,而不是法官。谁先动的手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制止这场冲突。
4 让宝宝学习处理冲突的经验
父母可以在家创设一些类似情景的游戏,让缺乏经验的宝宝在游戏中学会处理类似冲突的经验。这样当宝宝和小朋友发生冲突时,他就会明白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不同的冲突。
改变暴力宝宝
宝宝打人是一种严重的攻击性行为,这不仅会对别人造成直接的身体伤害,还会影响宝宝以后的身心发展。打人的宝宝,固然应该受到惩罚,但家长也不能一味训斥、打骂,这样宝宝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过错,为什么挨打。反而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变成一个专门欺侮弱小、蛮不讲理、只用拳头说话的宝宝。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交往的圈子越来越大,面临的各种争执与矛盾也相应地增多。在交往过程中,宝宝会学习模仿别人处理矛盾的方式,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所以宝宝打人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要让宝宝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
1
控制环境的不良影响
由于宝宝的攻击行为许多都是受环境的不良影响而形成的,因此,首先应从环境中寻找导致宝宝攻击行为的因素,并予以控制和消除。如宝宝是从电影电视中学来的,应禁止宝宝看这些暴力影视;如果宝宝的攻击行为是模仿父母的,父母就应该改正,为宝宝树立榜样。
2 正确教育处理
家长要正确看待宝宝被欺负和欺负别人的行为,并告诉他正确的做法。当宝宝被欺负后,要告诉他正确的做法是向家长或老师反映,而不是动手反击。当宝宝打人后,不要有任何偏袒的言行,要对宝宝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带着宝宝向被欺负的宝宝赔礼道歉。
3 正负强化结合
当宝宝表现出打人行为时,应及时给予一定的惩罚。如宝宝在玩玩具时,出现了打人、强夺玩具的行为,可以暂时取消他玩玩具的机会,只能在一旁看其他小朋友玩;待他认识了错误,再让他重新和大家一起玩玩具。当宝宝表现有明显改进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奖励。
4
防患于未然
父母应仔细观察是什么原因使宝宝产生了打人的欲望,然后抢先有所行动。先回想一下,宝宝是累了或饿了以后就会爱打人?还是当他在人多的场合爱打人?或是当他去一些陌生场所的时候?针对宝宝打人的原因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03 我不!我不!我就不!
任性、不听话、不讲道理是幼儿普遍存在的问题,宝宝通常会借助在地上打滚、大哭大闹、乱扔东西等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与要求。
造成宝宝任性、不讲道理的主要原因是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现在不少宝宝都是家庭的中心,他想怎么着就怎么着,缺乏行为规范和自我约束意识。家长对宝宝在知识方面要求严格,而对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社会适应性等方面却没有要求,宝宝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的教养方式必然会造成幼儿的消极创造性行为。
另外,同伴交往机会缺乏,也是导致宝宝任性的原因之一。长期居住在高楼大厦里的宝宝很少有机会与其他宝宝一起玩,在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宝宝往往缺乏谦让、自制的行为。
☆行为示例 楠楠原来只是在早晨因为不愿意去幼儿园而哭闹一会儿,可最近却变得越来越固执、不听话了。如在妈妈接楠楠回家的路上,如果楠楠的某个要求没有马上得到满足,楠楠就会趴在地上大哭大闹,还又踢又打地让妈妈走开,怎么哄都无济于事。再后来,楠楠每天都会找到“理由”歇斯底里地哭闹一两次,闹得全家人束手无策。
☆宝宝的想法 只要我一哭闹爸爸妈妈就会按照我的意思去做,我当然要这样做了,反正我每次都是胜利者。
☆你的误区 宝宝不讲道理、不听话,往往是父母的“好脾气”造成的。宝宝一大哭大闹父母就屈服让步,屡试不爽之后,宝宝就会形成“折腾父母”的行为模式,并愈演愈烈。在这场拉锯战中,宝宝成为百战百胜的赢家,并在一次次的命令父母、战胜父母中享受快乐。这里家长应检查自己是否对宝宝过分溺爱和放任,甚至有默许她的不良行为。
☆解决办法 对处于心理逆反期的宝宝,父母不仅要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他,还要为他建立规则,让宝宝知道什么要求是合理的,什么事情是不能做的,逐渐让宝宝养成听话、讲道理的习惯。建立规则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加恒心。当宝宝提出无理要求时,坚决不能答应。如果他不听道理,依旧哭闹,可以采用冷处理,等他安静下来后再来讲道理。这种较量会发生多次,但家长一定不能心软。如果坚持了5次,第六次却因为宝宝闹得太凶太久,一时心软妥协了,那就前功尽弃了。所以,无论怎样必须坚持,宝宝最终会发现无理取闹是不能达到目的,他就会逐渐放弃这种做法。
面对任性宝宝
任性是宝宝的一种不正常心态,许多宝宝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往往通过任性来要挟大人。宝宝任性的确是家长所面临的一道棘手的难题。宝宝养成这种坏习惯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方面是因为当宝宝向家长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时,家长不是通过耐心说服教育,而是横蛮地拒绝。宝宝没有明白为什么自己的心愿不能实现,理所当然会任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庭中的成员对待宝宝的任性处理方法不一致。比如,当宝宝表现得很任性的时候,奶奶和爷爷可能会出于溺爱宝宝而尽量护着宝宝,而爸爸和妈妈则想纠正宝宝这种坏习惯而严厉拒绝。于是,宝宝因为有了靠山,就会变本加厉地任性。怎样才能纠正宝宝任性、爱发脾气的坏习惯呢?
1
提示在先
任何儿童的行为都可以找到一些基本的规律,多数异常情况都发生在有特殊需求时。掌握了宝宝任性的规律后,用事先“约法三章”的办法来预防任性的发作。如宝宝上街总是哭闹着让父母抱,可在出去之前就与宝宝说好:“今天上街不要妈妈抱,你自己走,实在累了,可以休息一会儿再走,不然就不再带你出去了。”再有就是想父母给他买各种玩具或食物,一般先说好买什么东西,而不是宝宝要什么就随便买什么。
2
耐心劝导
当宝宝提出一些非分的要求时,如果家长置之不理仍然不能让宝宝善罢甘休,适当的时候家长可以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简洁地对宝宝讲道理,让宝宝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不能答应宝宝提出的要求。但是,千万不能向宝宝妥协。因为有了第一次的妥协,就必定会有第二次的妥协。久而久之,宝宝就会越发任性。
3 不予理睬
宝宝发脾气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从而实现自己的心愿。因此,父母可以视而不见,让宝宝闹腾。当宝宝闹够了,见父母还是不理睬自己,就会感到这样哭闹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慢慢地就能改掉自己任性的坏习惯。
4 转移注意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宝宝,父母可以利用宝宝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的心理特点,把宝宝的注意力从其坚持的事情上转移到其他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5 适当地奖惩
当宝宝乱发脾气之后,即使宝宝已经平静下来,并主动“讨好”家长,家长也要刻意对他保持“冷漠”。让宝宝意识到自己刚才的言行很让家长“不高兴”,然后向宝宝说明道理,让宝宝保证以后不再这样任性或乱发脾气。当宝宝表现比较好的时候,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如拥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等,但需要注意的是物质奖励不要过多、过大,否则很快就会失效。
化解宝宝的反抗心理
3岁多的涛涛,最近几个月总是跟妈妈对着干。一次早上起床,妈妈说,穿上裤子吧,否则就冻感冒了。涛涛一听,就是不肯穿裤子,光着小屁股和小脚丫在地板上走来走去,爸爸跟他说,他根本不听,还在那里“嘻嘻”地笑,气得爸爸把他抱起来使劲地打了他的屁股,涛涛“哇”地大哭起来,好像很委屈的样子,好像他根本没有犯错,反而是大人错待了他。
宝宝不听话、不认错是父母面对的一次重大的教育挑战,如果这个时候仅靠武力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面对宝宝,对宝宝的发展将是极其不利的,而且对宝宝也极为不公平。动手打人、或大声斥责都会使宝宝丧失安全感,安全感欠缺的宝宝将会缺乏自尊,不相信成人能管理好自己,也不愿意接受管理,不愿意学习和遵守社会规范,不能与人友好相处,他会用自己所受到的方式来对待他人……用强硬的方式来对待宝宝,不仅不能起到教育作用,只会造成反效果。面对不听道理的宝宝,家长们应当这样应对:
1
冷却法
当宝宝的情绪强烈对立时,要把重点放在平静宝宝的感情上,使宝宝尽快恢复理智。切忌在宝宝情绪上来时,与他“针尖对麦芒”。
2 温暖法
当宝宝出现越轨行为时,爸妈可以及时对宝宝说说“悄悄话”,尊重宝宝的自尊心,打消他的恐惧心理,帮助宝宝认识错误,寻找补救措施,用理解、信任和关怀的爱心去温暖、感化宝宝,做宝宝的知心朋友,切忌挖苦疏远和“火上浇油”。
3 疏导法
当宝宝要破罐子破摔时,要先了解宝宝的烦恼与苦闷,在肯定宝宝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促使宝宝从挫折中受到教育,弃旧图新,切忌在宝宝心灰意冷时严加斥责或撒手不管。
4 保健法
当宝宝心理失去平衡时,要及时引导宝宝客观地了解自我,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培养良好的情感,锻炼坚强的意志,增强自我控制能力。而不是在宝宝不能进行自我调控时横加责备。
04 对着干管用吗[训练]
训练目标 在游戏中让宝宝知道行为规范,缓解宝宝与家长的对抗情绪。
训练分析 到了一定的年龄,宝宝自然会产生独立自主的想法,这时如果父母仍向以前一样时时处处对宝宝加以限制,宝宝当然会觉得厌恶从而以哭闹等方式表示抗议。这时你不妨适当给予宝宝一些自主权,让宝宝自己进行摸索。
2适岁宜以年上龄
训练方法1
换角色
妈妈和宝宝一起玩“过家家”游戏,但是妈妈和宝宝所扮演的角色要互换,由宝宝来当“妈妈”,妈妈来当“宝宝”。这时妈妈可以模仿宝宝平时的一些任性、发脾气行为,有意难为“妈妈”,让“妈妈”来处理这些头痛的事,让“妈妈”来给“宝宝”讲道理。最后和宝宝一起来对游戏中任性“宝宝”的行为进行评判,让宝宝说说是任性好?还是听话好?
这个游戏是宝宝行为的一面镜子,亲身体验可以帮助宝宝在游戏中认识自己平常的任性行为,从而对自己的做法进行改善。
3适岁宜以年上龄
训练方法2
看照片
妈妈和宝宝一起翻开家庭相册,引导宝宝有目的地在相册上找找、看看、说说。
1.让宝宝在相册中找自己,宝宝多会找到自己近期的照片,让宝宝说说照片上的自己在干什么?是什么表情?回忆这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照的?回忆当时的情景,重温拍照时的感受。
2.让宝宝找自己以前的照片,看看自己以前的形象,同时妈妈还可以给宝宝讲讲拍照片时的情景,让宝宝知道自己以前的事情,让他看到自己的变化。
3.让宝宝在相册中寻找自己和亲人的合影,感受亲情和温暖,还可以通过看照片向宝宝介绍那些宝宝不熟悉的亲戚和朋友,让宝宝知道自己的家和外面的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这个游戏既形象又有趣,不仅能增强宝宝的自我意识,培养宝宝的积极情感;还有利于发展宝宝社会性的发展。同时让宝宝知道自己的成长,这对提升宝宝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很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