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人的资本
15392300000071

第71章 教育策略

(1)蔡元培与“兼容并包”

容:容纳。包:包含。把有关的各方面全都收纳包括起来。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必须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观,故驰鹜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1917年1月,年近半百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认为,大学是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家府,应该广泛地吸收人才,容纳各种学术和思想流派,只要他们能言之有理,持之有故,就应该让他们并存,相互争辩,自由发展。于是制定了“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堪称为见解卓著的教育谋略。

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蔡元培领导的北京大学,既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也有学贯中西部却死守儒家经典的辜鸿铭;既有提倡白话文运动的胡适,也有抱着文言文不放的黄侃;既有号称“只手打例孙家店”的吴虞,也有坚持尚孙的陈汉章,还有鲁迅、刘半农、沈君默、邓叙伦、马寅初、陈坦、李四光、翁文灏、任鸿隽、丁燮林等。北大校园一时英才荟萃,百家争鸣,气象万千。

蔡元培用人不仅“兼容并包”,而且不拘一格。如他就任校长后广求人才之时,得知《新青年》的主编陈独秀就住在北京的旅馆里,他立即叫人备车赶往旅馆去会陈独秀,两人一见如故。蔡元培当即面聘陈独秀为北大文科学长(即文学院院长),并同意《新青年》搬到北大去办。陈独秀向他推荐年仅27岁但才华横溢的徐宝璜为北大教授,蔡元培满口应承。他对陈独秀说:“我主张的‘兼容并包’并不是无主张的杂凑,还是很有主义,很有分寸的。那些猥亵小说、捧角剧评和荒唐鬼怪的扶乩剑侠,还有毫无常识的丹田术数,我是一概不包的。”由此可见他的果断与卓识。

在蔡元培的领导、推动和赞助下,各种学会、社团,如哲学会、新闻研究会在北大校园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北大不仅学校出面办报,而且也鼓励学生办杂志。蔡元培还发起成立了进德会,以帮助学生砥砺德行,还组织了评议会、教授会,实行民主治校。他厉行改革,不仅使北京大学学风重振,声誉日隆,而且支持《新青年》杂志的出版发行,使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他还在五四运动中,充当了一名尽避的“保姆”和忠实的“卫兵”。如当时在北大学生整队出发到天安门示威,蔡元培是支持的。在32名学生、1名市民被捕之后,蔡元培与各专门学校校长到总统府请愿,并到警厅以身家作保,要求释放学生。当许德珩等20名北大学生出狱,由同学们相伴同走沙滩广场时,蔡元培亲自出来迎接,勉励学生,安慰学生,在场学生激动得热泪盈眶。他奋力疾呼:“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在学生中享有崇高威信。1940年蔡元培逝世后,毛泽东从延安发出唁电,称颂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确实当之无愧。

“兼容并包”除了办学方针外,在教育内容上亦可理解为“集百家之长”,有借鉴意义。有位学者谓其处世之铭语为“待人应守儒家之忠诚,治事应持法家之严明,创业酌用兵家之权变,养心可奉释家之超脱,行文当如纵横家之灵活,读书当如墨家之兼爱。”——这不也是一种“兼容并包”吗?

(2)鲁迅的教学法

道理表述得很深刻,使用的语言却浅显易懂,也作“浅入深出”。这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艺术。教师不一定是天才,但教师必须有启迪天才的力量。就是说,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像一根火柴,去点燃学生追求知识的智慧之火、探索未来的信念之灯。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又被上升到谋略的高度了。

听过一代大师鲁迅讲课的人,无不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先生的课妙趣横生,简练明达,引人人胜,既生动形象地传授了知识,又教育了青年如何追求真善美,如何做人,扣击着每一位听众的心弦。

鲁迅先生从不故弄玄虚,注重教学的直观性。他在讲授“西五毋席地而坐”、“武帝跪拜”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掌握古人“跪”、“拜”、“坐”的区别,分别用象形文字来表示,令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鲁迅先生还注重深入浅出,创造活泼的教学氛围,给人以美的享受。1930年春,先生应邀去给上海中华艺术大学西洋画系的师生作讲演,他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题未定”三个字,言明自己只是以漫淡形式和大家聊聊真与假、美与丑的关系。他从家乡绍兴谈起,说乡里人娶媳妇不要“弱不经风”、“杏脸柳腰”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少女,从而归纳出农民与绅士的审美标准不同,说明美也是有阶级性的。接着,他挂出两张带来的画:一幅是法国大画家米勒的《拾穗者》;一幅是英美烟草公司的广千月份牌,画面是一位时髦女郎。面对学生疑虑的目光,先生说,前者朴素,没用工笔细描,但它却深刻动人;后者尽管连美人的根根睫毛都勾画出了,但却无美可言,因为它低级庸俗。所以,“画家的作品,要唤起人们向上的情绪,这才是好作品”。先生引导大家去思索、探讨什么是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怎样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民族的真正艺术品。短短两个多小时,使听者受益匪浅。

先生还讲求上课的艺术性,研究教育对象,注重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他在担任绍兴中学堂学监时,对摹仿欲望强烈而思想单纯的学生讲如何阅读古典作品时,打了个比方:我们到动物园看狮子老虎,总是站在栅栏外,揣测狮子老虎在深山密林中威风八面的雄姿。小说仅是揭示生活与人生的片段,必须分析研究,才可由此推知整个人生与社会,倘若要“硬充其中角色”无异于钻人栅栏,直面饿虎怒狮,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像鲁迅先生这样讲课,娓娓道来阐明道理,学生乐于接受。先生在北大讲授《红楼梦》时,曾向学生提出:“你们爱不爱林黛玉?”学生反问:“周先生,你爱不爱?”先生面带笑容:“我嫌她哭哭啼啼……”这样,寓庄于谐,寓教于乐,效果独特。由此可见,鲁迅先生的每节课都倾注了先生的心血与智慧,都能引起听者共鸣,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难道不应引起我们每位教师的三思与借鉴吗?我们要学习先生儒雅的教态,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的能力,灵巧多变的教法,更应该学习先生不摆架子,平易近人,甘做学生知心朋友的精神风范,做一根“擦得雪亮的火柴”,燃尽自己,点燃学生心灵之火,培养出更多的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3)朝闻道,夕死可矣

汉宣帝刘询即位不久,下了一道诏书,对汉武帝刘彻歌功颂德,说武帝文治武功,功德无量,但死后却没有建造与其功德相符的庙宇,甚感痛心。因此要群臣商议,给武帝修建一座宏大的庙宇。群臣经过讨论,同意接刘询的旨意办。

突然,群臣中有人大声说道:“臣不敢苟同!”大家扭头望去,原来是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以供朝廷之用)夏侯胜。只听他朗声说道:“武帝虽有平定四夷、开拓疆宇的功劳,但为此牺牲了千百万将士,耗尽了国家的钱财和百姓的力量,国库因此空虚,百姓因此贫困,流离失所,差不多有一半死于饥寒之中。再加上蝗虫灾害,赤地千里,有些地方竟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其损害至今尚未恢复,如此无德无恩于民,还修建什么庙宇。”

群臣说:“这是天子的命令。”想用天子来压服他。

夏侯胜并不怕,说:“天子的命令如有不妥,作为懂得大义的臣子,应当直言,坚持真理,而不能迎合和不分是非地顺从。”

群臣恼羞成怒,指责夏侯胜非议天子诏书,诽谤先帝,大逆不道,将其下狱。

丞相府长史黄霸,因同意夏侯胜的看法,也被关进监牢。

黄霸和夏侯胜关在一起。黄霸知道夏侯胜学问渊博,请他给自己讲解《尚书》,夏侯胜情绪很不好,说:“我们都被判了死罪。快死之人,还有什么心情教,有什么心情学,学了又有什么用呢?”

黄霸却很豁达,说:“孙子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即使明天杀头,今天也要学习道理。”

夏侯胜听了,很感动,消极情绪一扫而空,当即讲解《尚书》。从此狱中天天传出他们的讲学声,好像他们不是在坐牢,而是在这里研讨学问。他们在狱中关了一年多,这种教和学一直没有停止过,后来两人均被释放。

“朝闻道,夕死可矣”是一种将追求真理及知识与生命价值等而视之的学习精神,是有志于在浩瀚学海里畅游的求知者的座右铭,也是教育工作者向学生提倡与宣传的一条人生准则。

(4)“皮格马利翁效应”

当代教育心理学中有一种“皮格马利翁效应”,亦称“罗森塔尔效应”的提法。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人物,皮格马利翁相传是塞浦路斯国王兼雕刻家。有一次,他雕塑了一位少女,在雕塑过程中,对这尊塑像产生了深深的爱情。后来,在他的恳求下,爱神终于把塑像变成真人,满足了他的真诚愿望。196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据此在小学生中进行试验,即让教师对学生抱有“暗行的期待”,在这种期待与激励之下,受试学生的智力真的像期待的那样得到了提高。因为,热情的期待和对期待的积极反应,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一“效应”的做法岂不和庞统与杨敬之有异曲同工之处吗?不仅在教育界,而且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领导者与他的同事之间存在这样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将会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潜力,激起其奋进的蓬勃朝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益,那将会大大超过“拔十得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