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每天变傻一点点:原野随笔
15393600000037

第37章 物际关系

我以为,道德在不太远的未来指的是——不使用含磷洗衣粉与有氟冰箱,不使用方便木筷与不可降解的泡沫饭盒,不使用塑料袋,在各种方式的性活动中使用避孕套,不吸烟,不列队到动物园参观动物,不听用动物皮革蒙琴的二胡演奏,不吃含有动物骨骼与分泌物的中成药,等等。

在这些“不”里面,透露出人与环境日益恶化的相互关系。而“不”,只是试图挽救这种关系的一点微小的努力,它与小造纸厂毒死一条古老的河流、汽车尾气让天空蒙尘相比,只是表达了人在良心方面的一点暖意,因此这些“不”实在可以称之为道德。

道德在很久以前,大约只是见人行礼的一套规矩,这是上古。在漫长的农耕文明时期,道德在中国成为一种繁冗的“礼”,即社会人伦秩序,儒家不遗余力地推行它,保障一个又一个王朝的稳定。总的看,中国的道德观念偏重于人际关系,而非物际关系。后者指的是人作为一个物种而不是大臣与其他物种以及环境之间相处的智慧。在人与环境方面,古人只留下“天人合一”这句话就撒手不管了。老实说,我们不太懂这句话的含义,天人为什么要合一以及怎样合一。事实上,古人所称天地,说的仍然是道,即观念。而到了耕地锐减、地面布满人群、上下都是飞机与汽车的时代,天人绝对无法合一。至少在臭氧层继续扩大、冰山融化、气温变暖的时代,天人不太好合一。

道德在任何时代首先是生存道德,这里面当然有动物生存的含义。当环境与资源岌岌可危之际,人类见面相互行礼也没有多大意思。在诚实、律己、配偶忠诚、信仰这些人类道德的核心部分,如果不含有爱护环境的内容,在今天无论如何会造成一种缺失。从哲学与美学的意义上说,道德实有悲悯的意义,这是仁慈与自我拯救的另一种说法。

那么,新的具有环境意义的道德同样是一种悲悯。悲悯我们自己吧,面对我们造成的种种错误,包括在环境与动物方面的毁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