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15394000000010

第10章 第九名 诸葛亮

网络搜索结果:1391860条

最大招牌:《出师表》

招牌搜索结果:52300条

名言嘉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荣誉称号:武侯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诸葛亮,字孔明

出生:公元181年

逝世:公元234年8月

祖籍: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

出生地: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

逝世地: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

主要身份: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主要功过:辅佐建立蜀汉政权

主要著作:《出师表》,有《诸葛亮集》

[人物生平]

诸葛亮公元181年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他是汉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由叔父抚养成人。公元195年,诸葛亮跟随做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公元197年,叔父病故,诸葛亮兄妹移居隆中,以耕田为生。公元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了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隆中对》,随后出山辅佐刘备。公元208年,诸葛亮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公元209年,诸葛亮任刘备的军师、中郎将。公元214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入蜀。公元221年,刘备登基,建立蜀汉,诸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公元227年,诸葛亮向刘禅上《出师表》开始北伐。公元228年,因马谡街亭失守导致北伐失败,诸葛亮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公元229年,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复丞相位。公元231年,诸葛亮再次北伐攻破祁山,破司马懿,大败魏将张郃。公元234年,诸葛亮于北伐过程中病逝干五丈原,时年53岁。

[影响力评述]

诸葛亮的巨大影响力有诸多的原因。首先,他是一位集忠勇、勤政、贤德和智慧为一身的真实历史人物;其次,诸葛亮又是一个传奇人物,他的忠勇、勤政、贤德和智慧被这传奇放大了许多倍,甚至成为一个在各个方面都登峰造极的人物。诸葛亮的传奇色彩最多地表现在他的智慧上,在中国民间,诸葛亮已经成为了智慧的化身和代名词。诸葛亮也是中国历史上一类人的代表,这类人就是贤相。进入这个名单的贤相只有诸葛亮一人,但诸葛亮身后站着一个宰相的群体、从管仲、范蠡、晁错到房玄龄、范仲淹,用鲁迅的话说,他们是真正的“民族的脊梁”。诸葛亮也是一个出色的散文家,他的前后《出师表》是中国古文的精品,至今仍被作为中学生的必修文章而流传于世。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在南阳躬耕于田亩之中凡十年。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有匡扶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密切注意天下形势的发展,对时局了如指掌。诸葛亮的出山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学中是一个传奇的故事。刘备听说了诸葛亮的才能,决定延揽他这个人才。他“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最终见到了诸葛亮。在诸葛亮隐居的隆中,诸葛亮发表了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为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局势,预测了今后形势的发展,并给刘备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一段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君主礼贤下士的佳话,“三顾茅庐”也成为礼贤下士的同义语。

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正是刘备新败之际。诸葛亮自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就是对当时情况的准确描述。诸葛亮甫一上任,就面临着异常险峻的形势。他的当务之急,就是说服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危难时刻,诸葛亮奉命出使东吴。诸葛亮的出使是冒着极大的个人危险的。如果孙权决定向曹操投降,诸葛亮就有可能成为阶下囚。但诸葛亮以他的智慧和外交才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在说服孙权之前,诸葛亮与孙权的文臣谋士们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也留下了“舌战群儒”这一成语。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这和诸葛亮的事先判断基本符合。

赤壁之战以后,诸葛亮又辅佐刘备取得了巴蜀和汉中。为了巩固后方,为北伐做战略上的准备,诸葛亮进行了南征。蜀军渡过沪水,进入南中,将叛乱首领孟获包围在益州郡。诸葛亮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对孟获数擒数纵,使孟获心服口服,最终归顺了蜀汉。平定南中以后,诸葛亮采取“和彝”的政策,从当地撤走蜀军,任用当地人为地方官,孟获即被授为御史中丞。诸葛亮还注意开发当地的经济,将内地的先进农业技术引进到少数民族地区。南中的安定和开发,巩固了蜀汉的后方,并且为北伐提供了一定的财政支持。

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兴复汉室的理想,开始了艰难的北伐。诸葛亮的北伐努力总共进行了六次,但每次均以失败而告终。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来看,北伐的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曹魏占有整个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兵精粮足,人才济济。而蜀汉偏居于天下一隅,只有区区不足20万的兵力。从“人和”的条件上看,魏君曹睿是一个有决断、纳忠谏的明主,非懦弱昏庸的刘禅所能比拟。当然,诸葛亮的个人性格也是他失败的重要原因。诸葛亮事必躬亲,不能任人,亦不会识人。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所推荐的费祎、董允等人,均为二流人物,但当时的一流人物如魏延、马超等人,不是不受重用,就是受到诸葛亮的猜忌。凡此种种,都决定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诸葛亮的失败,历来被后人所感叹伤怀。杜甫的诗句最能表达人们的惋惜之情: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诸葛亮是一个聪明的人,他不会不知道魏蜀之间的实力对比。但他“知不可为而为之”,希望奇迹发生,以完成光复汉室的伟业。但主客观条件都偏向了曹魏一方,使诸葛亮的努力功败垂成。而正是诸葛亮的失败反衬了他的伟大,没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不可能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伟大人物。从功业上讲,诸葛亮不比管仲和范蠡更伟大,是失败的悲剧色彩将诸葛亮笼罩在光环之中。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自然和真实有一些距离,历史学家笔下的诸葛亮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一看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记述: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历史学家对诸葛亮的评价同样很高,把诸葛亮和管仲、萧何相比。看来被传奇化了的诸葛亮其实是具有超人的智慧的诸葛亮,诸葛亮的勤政、爱民、执法公正等品质,是历史人物诸葛亮本来就具有的。

诸葛亮也是一流的文章家。他的前后《出师表》可以作为古代表章的典范,与李密的《陈情表》一道,是此类体裁文章的双璧。虽然一为私,一为公,但都写得入情入理,感人至深。现选取其中的两段,从中体会诸葛亮文字的魅力: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沪,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诸葛亮这个人物,由于小说《三国演义》的风行,而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诸葛亮的故事也成为每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简直就成为一个神人,他天文地理无所不晓,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京剧兴起以后,三国故事是京剧最大的题材来源,而与诸葛亮有关的戏目,又是其中最多的。据陶君起《京剧剧目初探》粗略统计,有关诸葛亮的剧目有53出,超过全部三国戏的1/3.文学和戏曲的广泛传播,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诸葛亮已经成为日常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聪明的人会被称做“小诸葛”,事后发议论的人被称为“事后诸葛亮”等等。诸葛亮的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成为人们对尽忠竭力之人的最高赞誉。

唐代政治家裴度赞扬诸葛亮是“兼齐管、晏,总汉萧、张”,意为诸葛亮综合了管仲、晏婴、萧何、张良的德才,未免过誉。诗人杜甫由于长期生活在成都,成为诸葛亮的隔世知音,他的评价应当是公允的: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柞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