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15394000000017

第17章 第十六名 郑和

网络搜索结果:866400条

最大招牌:“七下西洋”

招牌搜索结果:71000条

名言嘉句:无

荣誉称号:三宝太监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郑和,原姓马,名三保

出生:1371年逝世:1433年

祖籍: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

出生地:云南昆阳(今云南晋宁)

逝世地:印度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

主要身份:航海家

主要功过:七次下西洋,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主要著作:无

[人物生平]

1371年,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的一个回族家庭。1382年,明军征云南,马和被掠入明军,被阉割。1390年,马和被燕王朱棣选入燕王府做服役。1404年,马和因在燕王和建文帝的夺嫡战争中立下战功,被明成祖赐姓郑,并被擢为内宫太监。1405年,郑和奉朱棣之命和王景弘率船队第一次下西洋,出使船只62艘,船员27800多名,出使国家三十多个。1407年,郑和与王景弘、侯显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历时两年多,于1409年由印度古国古里返回中国。同年,郑和与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1411年返航,随同返航的有19个国家的使节,其中包括满刺加国王和王后。1413年,郑和携马欢等人第四次下西洋,此次航行到达了波斯湾和非洲海岸,1415年返回中国。1417年,郑和再下西洋,此次到达了宝岛台湾。1419年返航时,又有17个国家的使节随船来中国访问。1421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1422年返航。1431年,郑和被任命为守备南京太监。同年,郑和率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人第七次下西洋。1433年,在返航途中,郑和于印度古国古里染病逝世,终年62岁。郑和死后,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影响力评述]

郑和在这个名单上占有如此靠前的位置有一定的偶然性,这是因为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世界各地都在举办纪念这一事件的活动,因此有关郑和的新闻和评论出奇得多。但是,无论是否有这一特殊情况,郑和无疑都可以入选这一名单。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大陆文明为主体的国度,郑和的出现是一个异数。郑和是中国最伟大的航海家,几乎也是唯一的一个知名的航海家。中国人是一个习惯于陆地的民族,我们不仅仅走到哪里都要试验一下那里的土地是否适合耕种,而且我们的探险活动也主要是在陆地上进行。中国古代有许多的旅行家,如张骞,如班超,但海上旅行家则只有郑和一位(当然还有鉴真,但鉴真的航程要近得多)。郑和是一个国际人物,这主要是因为他在到过的所有国家都留下了遗迹,有些遗迹是实实在在的,有些遗迹则留在了当地人民的心里。在下西洋的过程中,郑和到过两个大洲,三十多个国家。郑和的国际影响还在于他是一个比哥伦布更早进行横跨大洋航行的航海家。航海家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比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更高的地位。2000年,美国《生活周刊》评选千年全球百位名人,郑和在入选的六位中国人中居于首位。郑和在今天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对于国际关系来说,郑和的航海活动没有伴随着扩张和杀戮,而完全是和平的旅行,这对今天的国际社会尤其具有警示意义。对于中国来说,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最迅速地融人世界的过程,需要我们具有开放的眼光和胸襟。郑和就是这种眼光和胸襟的象征。我们要拥抱蓝色的海洋文明,而郑和即是这种行动的先驱。

郑和的航海行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世界上都是空前的。郑和的船队由数十艘舰船组成,这样的规模在他以后的几百年里没有任何一个船队可及。郑和总共进行了7次远航,总航程近20万海里,相当于绕地球4圈,而西方的航海家在很久以后才绕过好望角。据记载,郑和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151米,宽61米,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张,但说明中国的造船技术当时在世界上是非常先进的。郑和所掌握的航海技术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如果没有先进的定向和导航技术,是无法进行如此长距离的航海的。目前仍存世的《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图,其得以传世,是因为明代后期学者茅元仪将其收录在了他编写的《武备志》中。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国地名300多个,非洲地名有16个。图中标出了城市、岛屿、滩礁、山脉和航路等等,非常完备。图中还明确标明了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郑和航海图》和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勃兰特海图相比,制图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实用性更高。虽然其数学精度不比勃兰特海图,但在当时已经是最精确的航海图了。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航海技术和精良的海图,郑和的船队才能每一次都成功出访、安全归来。

对于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历来存在争议。这样的决策当然是明成祖朱棣作出的,那么朱棣为什么要花费如此多的库银来进行这样一场冒险的航行呢?有人认为,朱棣之所以要发动这样大规模的航海行动,是为了到海外寻找失踪的建文皇帝。这种说法没有多少历史证据。我们还是应当从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来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动机。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中国和周边的国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国家间关系——朝贡关系。维系这种朝贡体系的主要方式是周边国家定期向中央帝国纳贡称臣。其实前来朝贡的各国从中国获得的赏赐远远多于他们的贡献。也许朱棣想改变一下这朝贡体系的操作方式,才派使臣出访以广施恩泽。据史料记载,郑和的一个使命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仪,变其夷习”。虽然这只是冠冕堂皇的话,不一定能够表明出海的真实意图,但却是出使所达到的客观结果。

从中国当时的周边国际环境来看,郑和出使的第一个目的可能就是宣布国威。当时,东南亚最大的两个国家爪哇和暹罗对外扩张,威胁到满刺加、苏门答腊、占城和真腊等国家的安全,对中国的宗主国地位也是一种挑衅。有一些国家甚至胆敢杀害明朝的使节,拦截来中国朝贡的使团。另外,当时东南亚一带海域海盗猖撅,极大地威胁着本地区的海上贸易,影响中国南部地区的安定。郑和出洋可以调节各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体现上国的威仪,也可以维护海上交通的安全。另外,郑和强大的船队对当时日益猖撅的倭寇也是一种威慑。明朝初期的国际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蒙元残余势力、西北的贴木儿帝国和海上的倭寇。明成祖在亲征漠北的同时,派出舰队出访,也是为了稳定海上防线。

郑和下西洋的第二个目的是进行国际贸易。除了中国和周边国家间的朝贡交换外,在郑和的出访中还存在两种形式的贸易。一是官方贸易。这是由双方官员主持下的货物贸易,双方商定价格后击掌表示成交,决不反悔,由双方官员见证。例如在印度古里国,郑和的船队就和当地人进行了这样的贸易。二是民间贸易。郑和的船队并不禁止官兵携带货物到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有些官兵携带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货物,换回当地的珠宝、香料和药材等货物。例如,在南洋价值一两黄金的胡椒,回到国内可以卖二十两黄金,获利丰厚。郑和下西洋还给当地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例如农业技术、制造技术,建筑技术、医药知识和航海造船技术。另外,由于郑和本人是回族,他对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可能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郑和的远航对人类航海事业的贡献是巨大的。郑和开辟了从东亚到西非的洲际航线,这为西方人的环球航行提供了经验。当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时,当地人就告诉他,几十年前中国人曾经到达过这里。这大大增强了他们航行的信心,他们在阿拉伯人的指引下,到达了印度。郑和还在沿途对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掌握了大量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在这些考察和测量的基础上完善起来的。

郑和的出访活动在许多国家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在很多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都有郑和庙。经过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当地人民还记着这个和平与友谊的使者,让他接受人们的祝祭。印尼有一个地方叫做三宝垄,就是以郑和的名字命名的。在三宝垄,有一个郑和曾在其中“修道”的三宝洞。三宝洞内有一口井,传说是郑和带领手下的士兵开凿的。目前三宝洞地区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很大的旅游区,很多人都是奔三宝洞而来的。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的国立博物馆内,至今仍收藏着一块刻有龙纹汉字的石碑,这就是著名的郑和布施碑。石碑上用汉文、泰米尔文和波斯文记载着郑和曾经数次访问斯里兰卡的故事。

郑和的海上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和平性质。郑和的船队数量庞大,武器装备精良,但中国船队没有利用这一武力优势欺负过任何国家,也没有占领和殖民任何一块土地的企图。这和后来西方的航海家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们到处杀人掠地,对任何一个地方的占领都是以殖民和掠夺为目的。李约瑟称赞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虽然以恩人自居;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郑和的所作所为,是中国和平文化的最好展示。

但是,郑和的航海行动也给明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据估计,在郑和七下西洋期间,每年花费白银约600万两。朱棣死后,户部尚书夏元吉向继位的明仁宗建议中止航海行动。明英宗时,兵部尚书项忠将郑和下西洋的史料全部烧毁。而明史对郑和事迹的记载也是非常简略。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对郑和下西洋的细节知之甚少的原因。后来,明朝政府实行了“片帆不得下海”的政策,中国由开放走向了封闭。

1904年,梁启超发表了他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他是带着崇敬写这本著作的。从此,对郑和的研究逐渐兴起,人们开始更多地了解这位几百年前的伟大人物。西方对郑和的研究也方兴未艾,2002年,一位业余的航海史研究者出版了一本书,叫做《1421年中国发现了世界》。作者认为郑和的船队不仅仅到达了非洲,还到达了美洲。这种推断自然还需要充足的证据支持,但西方人对郑和的兴趣由此可见一斑。邓小平说郑和下西洋是开放的象征,他以郑和为例说明,一个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是不行的。著名的明史专家吴晗对郑和的评价是:“郑和是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最有成绩的航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