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15394000000043

第43章 第四十二名 荀况

网络搜索结果:361389条

最大招牌:《荀子》

招牌搜索结果:40700条

名言嘉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荣誉称号:无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荀况,字卿

出生:约公元前313年

逝世:公元前238年

祖籍:赵国(今山西安泽)

出生地:赵国(今山西安泽)

逝世地:兰陵(今山东临沂市境内)

主要身份:思想家、教育家

主要功过:广泛吸收诸子百家思想,集先秦子学之大成

主要著作:《荀子》

人们对荀子的生平所知极少。他大约于公元前313年出生,约15岁的时候从赵国到齐国去求学,成为“稷下学派”中一个著名的学者。他曾经三次担任祭酒的职务,还曾上书给齐国的宰相。由于受人攻击和中伤,他离开了齐国。荀子曾在秦国和宰相范睢讨论过治国之策,还到过赵国,和赵孝成王谈论兵事,但均未被起用。在春申君担任楚国的宰相时,荀子被春申君任命为兰陵令。春申君死了以后,他也被罢官。荀子罢官后没有离开兰陵,而是定居在那里。他在这里授徒、讲学、著述。在他的弟子中,著名的有李斯和韩非。大约在公元前238年左右,荀子在兰陵去世,并葬在兰陵。

[影响力评述]

一百多年前,谭嗣同在他的著作《仁学》中写道:“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无论谭氏对荀子的评价如何,荀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荀子生活的年代略晚于孟子,他的思想大体上属于儒家,但他的一些主张却是和孟子相对的。荀子有机会研习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学说并为己所用,创立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人们因此说他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他的学生李斯就是他的思想的推行者之一,并为秦统一中国作出了巨大贡献。荀子思想的另一个传人是韩非,虽然韩非没来得及施展自己的政治主张就赍志以殁,但韩非的思想却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政治实践。韩非的思想以法家思想为主流,但他无疑受到了老师的重大影响,在很多观点上两个人也是一致的。荀子的思想,是一座珍贵而丰富的文化宝藏。

荀子政治思想的主要观点是实现“天下为一”。他提出要“臣使诸侯一天下”、“四海之内若一家”。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荀子认为应当采取“隆重礼法”、“尚贤使能”和“平政爱民”三项政策措施。首先是“隆重礼法”。荀子说的“礼”并非孔子所说的周礼,而是经过改造的“礼”。他说“礼以顺心为本”,即礼必须符合人的本性的要求。在遵礼的要求之外,荀子也非常重视“法”的重要性。他认为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基础上,也要有法度惩治不法之徒,“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的这一思想,被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发扬光大,但他们只强调了老师思想中的一个方面,忽视了德治的作用,后来的秦朝只知严刑峻法而忽视教化的力量,“享国之日短”也就不足为怪了。荀子的另一个政策主张是“尚贤任能”。他认为应当“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举荐贤人要“外不避仇,内不阿亲”,举荐贤人则要“不恤亲疏,不恤贵贱”。他反对世袭的贵族制度,更反对株连九族的连坐制度。荀子的第三条政治主张是“平政爱民”。荀子深切地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和民心的重要。他把君和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并不仅仅把民众看做是接受君主役使的工具,而是把他们看做是道德的主体,“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因此,国君应当“等赋,政事,裁万物,所以养万民”。

荀子在理论上的另一个贡献是他对人性的探讨。荀子首先给出了善恶的定义:“凡古今天下之所谓善,正理平治也;所谓恶者,偏险悖乱也。”这让我们惊奇地发现,荀子的定义与英国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定义何其相似!和在他之前的孟子的“性善”主张不同,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他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性恶》,他在其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的意思是说,人从本性上说是恶的,他的善良仅仅是外在虚假的表现而已,或者说,是他有意无意装出来的。荀子说,所谓的性,就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他饥则求食,寒则求衣,如果不加节制,就会导致争夺、杀人等恶行。他认为,就本性而言,人人都是一样的,无君子小人之分。用荀子的原话说就是:“凡人之性者,尧舜之与桀纣,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荀子认为,要使人向善,不能违拗他的本性,而是要满足人的合理需求,即“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人性虽然是恶的,但可以通过教化的方法使之向善。而且,也只有承认人性的恶,才是教化万民的理论前提。荀子虽然认为人性本恶,但他认为人人都有接受教化而向善的先天素质。他说人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一个人如果能够接受良好的教化并且积极向善,则“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于天地”。

荀子还从更广泛的角度讨论了人性。他认为,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人只是万物之中的一种。但人又是万物之灵秀,是万物之中最高贵的。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那么,任何山川草木牛马的区别是什么呢?荀子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其实是在对人类社会进行定义,即他认为人类社会就是可以群居在一起的许多人的集合。荀子的这个定义在两千多年后,仍然影响了另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严复,严复在翻译英国思想家斯宾塞的名著《社会学研究》时,就把社会学翻译为“群学”,把《社会学研究》译为《群学肄言》。荀子认为,人们之所以能够生活在一起的主要机制是“明分”。他接着写道:

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官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载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故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

在这里,荀子已经涉及了社会学中的核心问题,即社会整合,问题,用他的原话就是群居和一。所谓和一,不就是整合的意思吗?荀子十分强调“明分”的作用,他认为“救患除祸,莫若明分使群矣”。那么,荀子怎样进行“明分”呢?他虽然主张选贤任能不分贵贱,但不是主张绝对的平均。他认为,所谓“明分”,就是合理划分社会等级,并且根据人的贤愚进行分配:

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禄多少厚薄之称,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

荀子认为自然界有它自己的运行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是和儒家的天命思想相一致的。荀子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但他并不认为人们要被动地接受天命的摆布而无所作为,并进而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荀子对这一思想的论述非常精彩: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荀子还是一个伟大的教育思想家。荀子的《劝学篇》至今仍是中学语文的必选课文,中学语文课本经历了如此多的改版,《劝学篇》仍然版版在目。在此文中,荀子阐述了环境对人的重要作用,“篷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而一个人应当自觉地选择优良的环境和人以自处:“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他还鼓励人们多学、勤学,并且要持之以恒。下面一段话,最能反映荀子的劝学思想和语言风格: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荀子告诫人们不要自满,他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天高地厚”,就起源于这句话。荀子非常重视修身,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修身》。他说:“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他还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这些都被人们作为座右铭而记取。

荀子的著作对后世影响极大,他的很多话都变成了成语,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思想也远播海外,例如,日本靖国神社旁边的“游就馆”的名字,就来源于荀子“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这一句话。如果荀子的在天之灵知道自己的名言被如此亵渎,他一定会出离愤怒的。我们用现代哲学家杨荣国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话来结束对荀子的评价:“中国两千年以来,其支配的思想是荀子的思想。说这话的人虽是拥护孔孟而反对荀学,但却道出了一个真理,即把真正代表中国封建制度的思想的开山者找出来了——这个,就是荀子,就是荀子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