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历史名人网络排行榜
15394000000045

第45章 第四十四名 王安石

网络搜索结果:339450条

最大招牌:熙宁变法

招牌搜索结果:17300条

名言嘉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荣誉称号: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影响力星级:★

[人物档案]

姓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

出生:1021年1月12日

逝世:1086年4月6日

祖籍:江西临川

出生地:江西临川

逝世地:江宁(今南京)

主要身份: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功过:进行了中国历史上影响巨大的一场改革运动

主要著作:《临川集》、《临川集拾遗》

[人物生平]

王安石1021年出生于江西临川的一个小官僚家庭。父亲王益,进士出身,但官位不高。从幼年起王安石便随着父亲调任各州县的职务而迁徙各地。1040年,王安石的父亲去世,家庭生活陷入困顿。1042年,王安石考中进士,随后被派往扬州任签书淮南判官。此后他还做过鄞县知县、舒州(今安庆市)通判、提点江东刑狱等职。1060年,王安石上《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但未被仁宗理睬。1068年,神宗即位后召王安石入殿对策,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提出了自己的变法主张。次年,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右谏大夫,参政知事。又一年,拜相。历史上著名的“熙宁变法”就此开始。改革内容包括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保马、方田等。新法实施六七年后,“中外府库无不允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1073年,王安石采纳王韶的建议,出兵河湟,收复了沦没二百余年的疆土。1070年,司马光写信与王安石展开关于变法的论战,王安石写了著名的《答司马谏议书》。1074年,因神宗皇帝不再支持改革,王安石辞去相位退居金陵。1075年,王安石复相,次年,再度罢相。从1076年起,王安石在金陵闲居10年,1086年,王安石病逝,终年65岁。

[影响力评述]

在这个名单上,王安石其实是作为所有中国古代改革家的代表而出现的。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了许多伟大的改革家,他们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例如,管仲的改革使齐国称霸于世,商鞅的改革最终促成了中国的统一,杨炎创立了“两税法”等等,而王安石则是他们之中影响最大的人,虽然他是一个失败的改革家。王安石的改革虽然失败了,但他所追求的事业没有中断,后世不断有新的改革家继承他的思想和方法,继续改革的进程。王安石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他同时还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这可能是他超越其他改革家脱颖而出的原因。因为其他改革家仅仅“立功”,而王安石则既“立功”,又“立言”。

王安石对中国历史的最大影响就是他主持并推行了“熙宁变法”。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变法运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动力是宋王朝的财政危机,而这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土地的大量集中,以及富商大贾操纵市场、囤积居奇和发放高利贷牟利等行为。王安石针对这些弊端进行了雷厉风行的改革,掀起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一场改革风暴。

王安石的变法从“青苗法”开始。所谓青苗法,就是在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由政府出钱贷粮给农户,在粮食成熟以后以粮或钱还本付息。青苗法具有多重效果,其一,极大地抑制了当时严重的高利贷行为。政府的信贷的年息只有十分之二,而当时的高利贷的利息则最低为倍息(100%),最高可达300%,因此青苗法一经公布,“应募之人不召而至,何可胜计”。其二,青苗法利用常平仓存的钱粮,为政府增加了财政收入。这其实是从高利贷者的手中夺取利益。其三,青苗法可以平抑物价。因为农民在粮食成熟时可以以粮食还本付息,也可以以货币还本付息,这样,粮价高时,农民以货币支付,粮价低时,农民以粮食支付,有效地平抑了粮价。

在变法的第二年,王安石开始实行“免役法”,规定以募役替代劳役,将臣民的劳役义务改为以交纳钱粮方式来代替。这实际上是对赋和役的合并。而且,新法还规定当役人户按户等高低缴纳“免役钱”,这就使得拥有大量地产和产业的地主和商人承担更多的义务,而农民则可以做到“不夺农时”,促进了农业生产。王安石还实行了“方田均税法”,即丈量土地,清查瞒报地亩漏税的行为。这大大消除了“贫弱地薄而税重”、“产去税存”等现象,并且扩大了政府的税基,增加了财政收入。

王安石还在流通领域实行了“均输法”和“市易法”。这两法其实就是国家涉足商业领域,一是可以平抑物价,二是国家通过经济行为增加财政收入。例如,熙宁十年(1077年)仅开封一地的都市易司收得的息钱就达143万贯,另市例钱98000贯,两者合计相当于两税所得现钱的十分之三。

王安石的新法大量借鉴了古代改革家如管仲、商鞅、桑弘羊和刘晏的经验和教训,但也多有创新。王安石非常重视货币的作用,他用“以钱募役”代替旧的徭役制度,促进了货币经济的发展。王安石重视金融的作用,采用青苗法和市易法就是通过金融的力量达到政府稳定市场、增加收入的目的,是近世国家“金融手段”的滥觞。梁启超高度评价王安石的这两项措施,说“青苗法者颇有类似于官办之劝业银行”,“市易则商业银行之性质”,“中国人知金融机关为国民经济之命脉者,自古迄今荆公一人而已”。

王安石还对宋朝的兵制进行了改革,其思路与“免役法”相同,即以“募兵制”代替征兵制。现在世界通行的兵役制度,在近千年前的中国就曾经尝试过。王安石还改革传统的教育制度,在太学内开设律学、医学、武学等专业,是分科大学的雏形。王安石的改革在后世余绪不断,明代张居正所实行的“一条鞭法”,就是对王安石免役法的发展和完善。清末梁启超作《王荆公》,将王安石列为中国六大政治家(其他五位是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张居正)之一。王安石的改革甚至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列宁称赞王安石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在散文、诗和词等领域都有不凡的建树。在散文领域,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明代茅坤称赞他的文章“湛深之识,幽渺之思,大较并本之古六艺之旨,而于其中别自为调,镵刻万物,鼓铸群情,以成一家之言者”。王安石继承了欧阳修开创的宋代古文运动,进一步肃清了宋初西昆体的影响。他注重文学的实用功能,主张文章应当直抒胸臆,他的文章朴实无华,使用简洁的词语,说明艰深的道理。刘熙载对王安石文章的简洁推崇备至,“只下一二语便可扫却他人数大段,是何等简贵”。王安石的论说文写得最为出色,他往往抓住一个问题穷追不舍,不枝不蔓,开阖有度,结构严谨,逻辑顺畅。

在王安石的散文中,最著名的就是他答复司马光对新法的质疑的《答司马谏议书》。在此文中,他仅仅使用了300字就回答了司马光长达3000多字的责问。对于司马光提出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的四方面的攻击,王安石的批驳只有寥寥数语,但言简意赅,字字击中要害:

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王安石的诗词也是一时之大家。后人对王安石的诗赞不绝口,如杨万里说王诗“半山绝句当朝餐”,“三百篇遗味黯然犹存也,近世惟半山老人得之”,“去词去意而诗存在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荆)公绝句最高,其得意处,高出苏黄之上。”在王安石的诗中,七言绝句《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的一首,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被称为千古名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的七律也写得非常好,如他的《葛溪驿》: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月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王安石写的词虽然不多,但也是很有水平的,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桂枝香》。词人以《桂枝香》为词牌创作的词不计其数,但只有王安石的《桂枝香》流传至今: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王安石留下的文学遗产至今仍为人们赏识,他的改革事业今天已成为社会生活的主流。我们用他的后世知音张居正的一首诗来结束本篇:

江水悠悠去不还,长悲事业典刑间。

浮云却是坚牢物,千古依栖在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