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佛养心道养性2,心中有佛人自安
15396000000019

第19章 超然洒脱,豁达心安(1)

佛说,超然是豁达,也是一种理解,一种尊重,一种激励,更是一盏智慧的灯,它轻易地就能照亮千年烦恼的暗室。超然所展现的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是大彻大悟——洞悉过去、现在和未来。只有超然了方可以坦荡了,可以无拘无束了,更加无尘无染了,更加安然自在了。当然,超然并不是无原则地放纵。佛说,要用超然之心,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容人所不能容,处人所不能处。活在凡尘俗世要看得开,放得下,悟得透,握得住,才能超然洒脱,才能豁达心安。

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失去的就让它失去吧

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庭院里栽植数百盆各色品种的兰花,讲经说法之余,总是全心地照料。大家都说,兰花好像是金代禅师的生命。

一天,金代禅师因事外出。有一个弟子接受师傅的指示,为兰花浇水,但不小心将兰架绊倒,整架的盆兰都给打翻了。

弟子心想:师傅回来,看到心爱的盆兰这番景象,不知要愤怒到什么程度?于是就和其他师兄弟商量,等禅师回来后,勇于认错,并甘愿接受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回来后,看到这件事,一点也不生气,反而心平气和地安慰弟子道:“我之所以喜爱兰花,为的是要用香花供佛,并且也为了美化禅院环境,并不是想生气才种啊!凡是世界一切都是无常的,不要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那不是禅者的行径!”

金代禅师的“不是为了生气而种花”的禅功,深深地感染了弟子。弟子放下了一颗忐忑的心,更精进于修持。

佛在心中

金代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而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罣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我们不必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以割舍。毕竟,我们喜爱一种事物的初衷,并不是因为失去它时要伤心。人生中的很多东西既已经失去,不妨就让它失去吧。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心胸豁达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作夫妻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那么我们会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

【人间世态】

患得患失的“套中人”

邹先生,41岁,机关干部。他的人生经历一直都比较顺利,上学时成绩很好,是班干部,工作后也很努力,想当然的得到领导非同一般的器重,他还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但是,他对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很不满意,就是做什么事情之前都要反复考虑,做完之后又放心不下,对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尽量周到,如有不妥,就很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患得患失,总感觉自己像是活在自己编织的套子里,如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以前似乎还好一些,但现在越来越严重。虽然在别人眼里,可能他已经很潇洒了,但他觉得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心虚,他认为是自己太了解自己心理上的缺点了,但问题就出在他不知道应该如何调整一下。

安心释语

不知道朋友们发现没有,一个人身上的包袱越重,行进就越困难,你心理上的包袱是什么呢?就是你过去成功的经历和肩上的责任,你很看重它们,很怕失去它们,所以就越来越小心翼翼、步履维艰。为什么许多得到胜利的运动员表示要重新开始呢?就是因为害怕背上包袱,影响下次的比赛。许多人在开始创业时,虽然艰难,可下决心、做决定时很痛快,不会想那么多。但是当他有了一些成就之后,就变得犹豫不决、患得患失了。因为他以前囊中无物,当然无所谓得失,现在有一些基础了,就害怕失去这个失去那个。你最害怕失去的恐怕是面子,以前你一直顺利,在别人面前有个美好的形象,你也觉得自己就不应该做得不好,这样的要求怎么能达到呢?其实,有缺点的你,才是真实的你,别人怎么看你不重要,关键是你自己怎么看自己不要自己给自己带上美丽的帽子,把自己压得喘不过气来。金代高僧,他能清楚地看到自己是为了什么而种兰花的。对于一盆兰花,相信我们很多人都能有金代高僧的智慧,能清楚地明白自己是为了欣赏,是为了快乐而种兰花的。只是对于生活、工作的态度,我们是不是就能这么理智地看清楚自己为了什么而存在于这个人生上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人生是一段永远不能如意的旅程。

人在害怕失去的同时,又期望什么都得到,想要这个,想要那个,所以才痛苦。所以,人们在生活工作中也会遇到要抓什么,放什么,考虑要什么放弃什么。如果你想什么都要,最后你什么要不到。但是,如果你考虑得时间太多,过分犹豫不决你又会贻误许多机会,别人也会认为你缺乏个性。有的人在取得一些成功之后,原来挺足信心好像不够用了,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这个担心那个,其实你把自己所担心的想透了、豁达了、洒脱了,你会发现,结果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尤其是你果断地行动之后,你会发现你多虑了。你要果断的行动来加强你的信心。面面俱到固然好,但很容易让你关注细节,忽略了重点。人的大脑只有一个舞台,被小事占据了,大事就忘到脑后了。有的人你看他挺认真细心的,什么人都不得罪,真天忙忙碌碌的,但关键时刻他什么大事情也做不了。你也不希望自己变成套子里的人吧!

禅机智慧

品茶释人生

曾有一个失意年轻人普济寺找释圆禅师。

释圆听完年轻人的叹息,然后取上好的铁观音,用温水沏了一杯茶给年轻人。杯子冒出微微的水汽,茶叶静静浮着。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释圆另取茶叶,用沸水,高冲,茶叶在盖杯中上下沉浮,一缕缕醇厚清芳的茶香袅袅升腾,在禅房中氤氲。

然后释圆才说:“温水沏茶,茶叶无法完全冲泡开来,也就无法散发应有清香?沸水冲沏,茶叶沉沉浮浮,才能完全舒展开来,释放出茶的清香。人生在世,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饱受的人,如这杯被沸水冲沏的铁观音,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能散发那他应有的芳香。”

品茶品人生,释圆用茶的冲泡,解答了年轻人的疑虑。茶叶因为沉浮才充分释放了自己本身的清香,而生命,也只有经过这一次次的挫折,才能激发自已应有的风采。

一位禅师曾说过:世上是不是真有天生幸运的人呢?也许有,但至少我没有看见过。我当然也看见过幸运的人。但他们的幸运,却是用他们的智慧、决心和勇气换来的。幸运就像是烙饼一样,要用力去柔,用油去煎,用火去烤,但绝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不要好高骛远,人应该务实一点比较好

一个年轻的比丘在逛集市的时候,注意到眼前有一个捞鱼的摊贩,一个老者在看着,他向有意捞鱼者提供鱼网,捞起来的鱼归捞鱼人所有。天冷的因素,在加上人们渐渐聪明,懂得那捞鱼的技俩,所以乏人问津。这个比丘一时童心大发,蹲下去捞起鱼来,他一连破了三只网,一条小鱼也没捞到。

见老者眯着眼看自己的蠢样,心中似乎暗自窃笑,比丘便不耐烦的说:“施主,你这网子做的太薄,几乎一碰到水就破了,那些鱼又怎么捞的起来?”

老者回答道:“小师父,看你也是个有知识的人,怎么也不懂呢?当你心生意念想捞起那条你认为最美的鱼时,你有打量过你手中所握的鱼网是否真有那能耐吗?追求不是件坏事,但要懂得了解自己呀!”

“你卖的是什么?以现在社会一直在进步,但你却还停留在十几年前的行业,你这样能维持生活吗?”

“小师父,我卖的是童年与梦想,也许你不知,有很多像你一样的人,或者比你更年长的人来我这捞鱼,你真认为他们只是为了这些不值钱的鱼吗?以你现在,你大可去水族馆买你喜欢的鱼,又何必来这捞这些小鱼呢?他们也跟你一样,都是来找寻自己的童年的,有些是上阶层的人,有些是一般的劳禄百姓,但在为了求生存而日日心力交战下,他们会来此找寻他们曾有的童年。

“那你又卖了梦想给谁?”

“我卖梦想给那些应该有童年却被繁重补习跟功课压力的小朋友,也许社会一直在进步,但相对的也剥夺很多我们应该有的东西。在这里,小朋友可以对着一群鱼讨论半天,你也可以见到他们捞起鱼时兴奋的大叫,那怕只是很小很便宜的鱼,但他们却会心满意足的回家,甚至睡觉也作着这样的美梦,你不觉得很好吗?”

“可是我还是觉得你的网太薄,跟本捞不起鱼。”

“小师父,你还不懂捞鱼的哲学吧!这对众人所追求的事业爱情、财运都是一样的。当你沉迷于眼前每好目标之际,你有衡量过你自己的实力吗?为什么总有人喜欢一味的去追求遥不可及的梦想而不想想自己所拥有的价值?目标越大,得失心越大,挫折感也就越大,人生之苦不皆是如此吗?也许你该放弃那些大而美丽的目标,选择在你身旁的目标吧!人应该要务实一点比较好。”

只见那老者手拿只鱼网,轻松地就将一只黑姑捞上网。“你看,这不是容易多了吗?”比丘无语,心中似有所悟……

佛在心中

如果好不容易追求到的目标,自己又没那种能力去维持它,不也等于是一场梦幻?人超脱固然重要,但在豁达中加点务实比较好。别想着要爬太高,属于自己的东西一旦失去了,要再跟别人买回来那就不好了,也未必买得来。当你沉迷于眼前美好目标之际,你有衡量过你自己的实力吗?佛陀有云,心不可太大,心太大,则舍近图远,难期有成矣。人应该务实一点,企望着遥不可及的事物,不如量力而行,从身边相对容易的事情着手,一步步达到自己的目的。

【人间世态】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吗?

美国电影《阿甘正传》讲述了一个名叫阿甘的美国青年的故事:阿甘儿时智商较常人偏低,使他进入小学都有困难,但就是这样一位被认为是低智商的人,后来却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比他聪明的同学、战友却生活得并不成功。阿甘常爱说的一句话是:“我妈妈说,要将上帝给你的恩赐发挥到极限。”这部电影表达了美国人的一种成功理念。片中阿甘是由美国大牌影星汤姆·汉克斯主演,出色的演技深刻而形象地表现了阿甘从小到大,从被歧视、侮辱的窘境走出来的艰难过程。这部貌似平淡的电影,却以不凡的场景集中反映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成功理念:成功就是将个人的潜能发挥到极限。

追求成功、追求优越地位是所有人的共同天性。但在现实中,却很少有人深思:什么是成功?为何要成功?怎样能成功?金钱地位似乎成了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为了这个目标,不少人铤而走险将自己的生命毁灭在这场疯狂盲目的竞争中。如何从科学角度审视研究成功的含义,进行客观人性化论述,是目前应该引起重视的大问题。世俗的报纸刊物连篇累牍地宣扬: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升大官发大财才是成功……这种时髦的成功理论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座右铭。然而有为数不少的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这种成功理论的牺牲品。也有的人虽未被毁灭却诱发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人格障碍,浑然不知,陷入这个泥潭不能自拔。有很多年轻人,身为自己不能当“元帅”的自卑压力所困扰,生活在极端的焦虑当中。尽管经过自我一系列的心理调整,但问题似乎仍未得到解决,于是他们花钱去参加“成功学培训班”,但心理自卑的阴影却仍像恶魔一样紧紧缠绕着他……这就是典型的“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理论的牺牲品之一!

安心释语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种“自知”对人的心理支配及其行为表现,对创业活动中的协调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都有较大影响。因此,要评估自己,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

那么,怎样正确认识自己呢?

1.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认识自己

心理学家指出,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是一面认识自己的“镜子”。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通过与他人相处,从他们对自己的态度中可看到自己的形象,为自我评价、认识自己提供基础。但需注意的是,别人态度这面镜子,并非指某个人的某一次评价,而主要是指对自己有影响的,关系较为密切的人,从一系列的评价中,概括出来的某些经常的稳固的评价,这才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当然,他人的态度与自己评价并非都是一致的,别人的态度可能由于偏爱或成见,难免会有歪曲和夸张。此时,如果是父母、教师、上级或自己所尊敬的人所作的评价,即使与自我评价不一致,仍然值得注意和重视,好的方面要继续发扬,不好的则要修正。

2.通过类比分析,认识自己

除了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还可以通过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进行比较来认识自己,并以别人的行为作为确定自己的位置与形象的参照物。当看到别人的长处和短处时,就应该想想自己是否有同样的长处和短处。恰如孔子所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3.从实践中认识自己

要想正确认识自己,洞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还必须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认识自己,发挥特长,暴露弱点,从而扬长避短,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拈花一笑

盲人掌灯

一位盲人辞别朋友时,朋友递他一盏灯笼。

他推托:“我不需要灯笼,有光无光对我来说都是一样的。”

朋友把灯笼塞入他手中:“这一点我知道,但如果不带着它,或许别人会撞到你的。”

“好吧。”

这位盲人自己赶路,走了好一阵,突然,和对面走来的一个人撞了个满怀。

盲人非常生气:“怎么搞的,难道你看不见这盏灯吗?”

那人高声回道:“老兄!你的灯早就已经灭掉了。”

只有豁达了,障碍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在一次地震中,山体滑坡,一块比房屋还高的巨石轰然滚落,正好堵在山脚下的小村子的村口。

人们觉得它挡道,不喜欢这块巨石,合计着要移走它。但是,巨石实在太大太重,几十名壮汉齐心协力也动不了它。

有一天,一位和尚云游至此,看样子是一位身怀绝技的高僧。人们向他请教移石之法,高僧看看巨石,摇头不语。人们很失望地走了。

但是,第二早上,有人发现巨石上出现两行字,像是斧凿雕刻的:横写大字——“镇村之宝”;竖写小字——“何处有障碍”。

那字刻得漂亮,笔力雄劲,气势非凡,加上巨石这个载体,更显得浑然一体,令人赏心悦目。

渐渐地,没人再想移开这块巨石了,它一直巍然屹立在村口,旁边种植一些花草,俨然成为街头一景。

佛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