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佛养心道养性2,心中有佛人自安
15396000000027

第27章 常怀感恩情,心中自然安(1)

佛说,感恩是一种善行。我们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世间万物,并且要知恩图报。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大智慧。一个人只有心怀感恩,才会懂得珍惜,懂得尊重,懂得付出,才会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常怀感恩之情,必得善念之恩泽,心境自然安宁。

怀感恩之心,人生才能愈走愈光明

一日,慈悲的佛陀为大众开演妙法,大众当中有一位舍卫国的大富长者子名辩意,善根深厚,闻佛法音,深得法益;与会大众闻佛开示无不欢喜踊跃。法喜之余,辩意长者行至佛前长跪合掌说道:“感恩佛陀慈悲畅演法音,令我们心开意解。为报答三宝恩泽,弟子想于明日中午广设斋会供佛及僧,祈请佛陀慈悲应允。”感于长者挚诚的发心,佛陀也慈悲应允将于明日应供。

次日,斋供即将开始,大众依次入席,静候着佛陀为大众临斋祝愿。此时,斋会中已有一位乞儿穿梭于席间乞讨饮食。由于佛陀尚未祝愿,所以大众皆未动用斋饭,以至乞儿行乞多时却毫无所获,乞儿于是心生恶念:“这些修行人贪着美食,连一丁点食物都吝于施舍,实在是道貌岸然,表里不一,没有一点慈悲心。如果我是国王,我一定要用车轮碾断他们的头。”忿忿然地转头离去。

恶念乞儿走后不久,又有一位乞儿前来行乞,此时刚好佛陀已为大众祝愿完毕,与会大众看见乞儿,心生悲悯,个个欢喜地将自己部分的斋饭布施给乞儿。看到眼前所乞得的丰盛斋饭,乞儿不禁热泪盈眶,满怀感恩地说道:“若我是国王,就算是连续七日施设斋会供养三宝,都未能报答今日受施之恩。”

光阴如流水般悄悄地逝去,善念乞儿和恶念乞儿从这一村走到那一村,岁月就在日复一日的乞讨中悄悄地溜逝,然而二人的命运似乎无太大的改变,生活仍旧是贫穷困厄。一日,二人不约而同地行乞到邻国的边界,由于路途的劳顿,二人都不知不觉地各自累倒在一处草丛里睡着了。

此时正值邻国的国王驾崩不久,由于国中不能一日无君,而国王又无子嗣,依照相师的指示,在史书上有预言:“此时当有贫贱百姓作此国之国王。”于是群臣百官立即发动千乘万骑遍寻新王。这一天,浩浩荡荡的人马行近边界时,忽然看见一望无际的草原上,霞光瑞气直冲云霄,相师告诉群臣:前方必有仁德的贤者。相师话刚说完,大队人马即欣喜若狂地向前奔去,见到草丛中早已被车马嘈杂声吵醒的善念乞儿,皆喜出望外,异口同声地道:“新国王在这儿!”群臣百官马上匍匐在地。善念乞儿,对着这突如其来的人马,摇首咋舌地说:“你们认错人了!我只是一名流浪的乞儿,不是你们的国王!”但无论善念乞儿如何地解释,群臣们如获至宝般,坚决地要拥立他为新王。而在草丛另一处的恶念乞儿,却因熟睡未起,意外地被车马辗头而死。

佛在心中

佛说,千般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想要脱离人生种种的苦,增长自己的福德智慧,就需时时反省检讨自己的言行,只起善念,不起恶念。更重要的是,要怀一颗感恩之心,这样人生才能愈走愈光明。

【人间世态】

心里很内疚

田英今年31岁,原是一家外企的总经理秘书。她有一对双胞胎儿子,聪明可人,就快3岁了。她说:“那会儿我工作的时候总是觉得很不安,虽然家里请了保姆,两个孩子不是没有人看,可我老是觉得对不起小家伙似的,他们那么小,而我这个母亲却不能陪着他们,亲自照顾他们。每天回到家都累得要命,干什么都力不从心。我觉得自己既不是好妈妈,甚至也不是好太太,常常陷入内疚中。所以,孩子一岁多的时候,我下决心辞职了。现在我待在家里,可以亲自照顾孩子们了,可还是常常陷入内疚之中,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却恶化了。”

安心释语

内疚感是一种总觉得自己亏欠了别人的一种情感,它包括羞耻感,自责、自卑、无地自容等心理,是一种消极无益的情绪。为这类情绪所缠绕的人,常常会沉湎于往事,为过去所做的事情而自悔自恨。

许多人不同程度地受到内疚情绪的影响,长期过度内疚会导致精神抑郁。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内疚是导致抑郁的主要情绪根源,它实际上是指向自我的愤怒与不满,也是抑郁症患者惯常的症状表现。因而,极端抑郁的人往往有自杀倾向,他们有一种对自我的极端自责和否定。

生活中基本上存在两种负疚感:一种是健康的,另一种是不健康的。

健康的负疚感就像是功能完好的“心灵报警器”,它提示我们,我们犯了错,有心或无意,伤害了别人。它会提醒我们不再重蹈覆辙。而不健康的负疚感则可以说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当局者可能并没有做错事,没有必要为之所苦。上述事例中的田英就属这种情况。

不健康的负疚感往往源起于童年,童年是一个人最孱弱无力的日子,充满年幼的无知和无助。这时候负疚感仿佛救命稻草,尽管它也并不好受,也没有理由承受这样的心理压力,但与空洞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相比,它至少可以让人感觉有所依托。比如,一个孩子面对病重的母亲,往往会为母亲的状况责备自己,“都是我不乖”——将自己放在责任承担者的位置上,自我谴责,似乎总比陷入绝望要好些。

随着慢慢长大,一触即发的负疚感会让人心力衰竭。日复一日,它可能把一个人塑造成为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过于严苛以至于动不动就焦虑沮丧。

人们所希望的在众人心目中的形象与真实的自我总会存在某种差异。这些理想形象对我们有所帮助,它会发挥激励,使我们明确努力的方向。然而,不幸的是,当一些人意识到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太大,以致难以逾越时,不必要的负疚、羞耻感就可能应运而生,问题就会走向反面。

不健康的负疚感并不是由实质性的错误所引发的,自然也就不构成值得反思的理由,所以体验这种负疚感从任何角度来说都很难有什么裨益。有哲学家说:“内疚的人是生活在过去的人,他们不去体验现在的快乐,更没有明天的梦想,他们仅仅在不断地反省自己的错误与过失,从而试图为自己的失误还债。”

控制内疚情绪,可采取以下积极措施。

首先,将内疚悔恨与吸取经验教训区别开来。不管你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失,你都不得不承认过去的事没有办法回头,内疚悔恨既不能改变往事,也无使你前行。

其次,设法面对和理解你一再逃避的问题,对内心冲突做出理性的评估,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最后,找出造成内心冲突和焦虑的观念,用新的观念替代陈旧的观念。

佛心故事

善光公主

波斯匿王是个贤明的国王,心地仁慈,爱护百姓,同时也是佛陀忠实的在家弟子。不仅笃信佛教,恭敬三宝,广修布施供养,还经常亲近佛陀,听经闻法,是当时佛教的大护法。波斯匿王有个可爱的女儿,名叫善光。善光不仅长得十分庄严,身上还自然散发出柔和的光明,而且聪明柔顺,智慧过人,因此皇宫上下没有不喜欢她的,而波斯匿王夫妇更是对善光疼爱有加,将她视为掌上明珠。

有一天,波斯匿王处理完国事,正与善光公主话家常。他看着美丽的善光,心想:“善光生为我的女儿,拥有最优越的环境,王后和我又对她这么疼爱,哪里是一般人比得上的呢?”于是,波斯匿王不由得说道:“善光啊!你今天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敬爱,全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波斯匿王心想善光公主一定会很感恩他,想不到善光却回答:“不是这样的!父王。这全是因为我的业力所感召而来,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善光向来很少反对父亲的说法,现在竟说她的福报是自己修来的,与波斯匿王无关,让波斯匿王有些不高兴。于是,波斯匿王又郑重地告诉她:“善光啊!你今天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敬爱,全都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结果善光还是回答:“不是这样的!父王。这全是因为我的业力所感召,并不是因为您的缘故。”波斯匿王听到善光仍然坚持己见,毫无感恩之心,实在有点生气,不知向来乖巧的女儿到底怎么了?于是抑住快要爆发的脾气,告诉她第三次:“善光啊!你今天这么大的福报,能得到大家的敬爱,全是因为我是你父王的缘故。”想不到,善光的回答仍旧没有改变。

这下子,波斯匿王真的生气了,告诉善光:“今天我倒要看看你自己是否真是凭恃自己的业力,才有这样的福报?”于是命令左右侍从:“到城中找一个最下贱贫穷的年轻乞丐,带回王宫见我。”过没多久,侍从在城中找到了一个又脏又臭的穷乞丐,向国王复命。波斯匿王便将善光公主许配给这个穷乞丐,并说道:“如果你是凭藉业力享福,与我无关,从今以后,便可证明。”善光还是不卑不亢地回答:“是女儿业力。”说完,两人便离开了王宫。

乞丐青年不知那来天大的福报,娶到美丽贤慧的公主为妻,心中十分欢喜却又有些茫然,全然没想到生活的问题,但善光公主却一点也不担心。善光先问他:“你的父母是否还健在?”乞丐青年回答:“我的父亲曾是舍卫城第一长者,可惜父母及亲人早都已经往生了,所以我才会失去依靠,流浪街头当乞丐。”善光又问:“那你还知道老家的位置在哪里吗?”他说:“知道是知道,但是那里的房屋年久失修,早已倒塌,只剩下空地了。”善光告诉他:“我想去看看,请你带路好不好?”于是乞丐便带着善光回到了旧宅。善光沿着宅第走了一圈,所到之处,地面竟神奇地开始下陷,地下埋藏的宝藏自然浮现出来。乞丐青年从不知道原来父母亲埋了这么多宝藏在地下,惊讶地说不出话来。于是两人便用这些珍宝来盖房子,不到一个月,房子便盖好了,屋里的奴婢佣人更是多得数不清。

话说波斯匿王把善光嫁给了穷乞丐以后,气也渐渐消了,有一天突然想到善光现在不知道过得怎么样了?于是便问属下善光的情况。属下回答:“她现在住的地方和财富,与王宫不相上下。”波斯匿王感叹地说:“佛曾经说过:自作善恶,自受其报,果真一点也不错。”当天,善光公主请丈夫到皇宫邀请父王至家中。波斯匿王一到善光的新家,发现屋子里的陈设装潢,竟比皇宫还要气派庄严,是他从来没见过的,十分赞叹。善光知道自己说过的话的确是真的,于是告诉父王:“因为过去修行善业的关系,今生才有这样殊胜的果报。”

波斯匿王离开了女儿的家,便到精舍请问佛陀:“善光过去是修了什么福报,使得她今生得生王家,而且身有光明呢?”

佛陀告诉波斯匿王:“过去九十一劫,有佛出世,名叫毗婆尸佛。毗婆尸佛入涅盘后,当时的国王盘头王造了一座七宝塔供养佛舍利,而国王的第一夫人则供养一顶珍贵的天冠,放在毗婆尸佛的造像上。另将天冠中的如意宝珠,镶在佛龛上方的枨门中央。如意珠光明熠熠,普照十方,夫人见此胜相而发愿言:愿我将来身有紫磨金光,尊荣豪贵,不堕三恶八难之处。”

“当时这位第一夫人即是善光。后来,善光在迦叶佛出世的时候,又准备了种种天厨妙味、上好饮食,欲供养迦叶佛及四大声闻弟子。她的丈夫看见了,便想要阻止她。但善光劝丈夫说:请你不要阻止我,让我有这个机会供养迦叶佛,使如来受此供养,身心安乐。丈夫听到善光这样说,便不再阻挠。当时的丈夫亦即今日善光的丈夫,由于前世阻止他人供养三宝,因此今生遭遇贫穷的果报,又由于他后来不再阻止善光供养,所以今生必须借由善光的福力因缘,才能得到大富贵,假使没有了善光,他又会回复贫贱的生活。善恶业报,因果历然,丝毫不爽。”

波斯匿王听完了佛的开示,豁然开朗,对因缘果报之理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于是向佛顶礼后,便欢喜地离开。

不但要知恩感恩,还要懂得报恩

很久以前,有五百只狐狸及狮群同时住在雪山中,狐狸经常群聚一起,偷偷地跟在狮王后面,等狮王猎杀牛、马、鹿等鸟兽饱餐一顿离开后,再一拥而上,抢食这些残食。

一天夜晚,狮王觉得肚子饿了,出来觅食,狐群亦步亦趋地跟在狮王之后,等着分食。可是天色太暗了,狮王一不小心掉落到一个深坑里,爬不出来。狐狸们看了,知道不可能吃到食物,都一溜烟地跑走了。

只有一只狐狸留在深坑旁,心想:“我每天吃着狮子所留下来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命。如今狮子遇到危难,我不能舍弃它,应该想办法救它出来才对。”

于是,狐狸思索各种营救办法,观察四周的状况后,看到了一旁的黄土堆。它马上对着洞里的狮子说:“我现在要将黄土慢慢地推下去,你先到一旁去,等黄土越堆越高时,再跃上黄土,设法跳出来。”狐狸开始用力地将黄土扒入洞里,等黄土渐渐地堆高了,狮子便依照指示,从洞里跳了出来。

狮子非常感激它的救命之恩。狐狸却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报答狮子平日的关照,还特别感恩狮子长久以来的帮助,令狮子感动不已。

那时的狮王即是释迦牟尼佛的前生,扒土救狮的野狐是阿难尊者,其余舍弃狮王而去的四百九十九只狐狸,即是后来跟随提婆达多的四百九十九位比丘众。

佛在心中

我们可以在社会中生存,是众人的成就,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别人而存在。我们不但要知恩,还要进一步感恩、报恩。如果我们能以报恩心来生活,定会充满感激,而不会有怨恨、失望、不服气的想法,人与人之间也更祥和喜乐。

【人间世态】

脾气很暴躁

阿云是南方人。她的老公是北方人,脾气很暴躁,容易发火,甚至有暴力倾向。以前他对阿云很温柔。后来阿云发现,不顺着他,他就要发火,而且火气多数是突然冒出来的,争辩只会加重他发火的激烈程度,所以很多时候阿云只好保持沉默。阿云觉得,公公和婆婆之间一辈子都在吵架,会不会是早些年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了老公,让他认为吵架或者打架都是正常的呢?阿云一直想乘老公心情好的时候和他沟通,但他很少能听得进去,效果甚微。

在工作中,他表现很好,一直受到领导和同事的肯定。但没有人了解生活中的他,即使他的家人知道他爱发火也不说什么,更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有时甚至还说什么南方女人很娇气之类的话。

凭心而论,在生活圈子里,阿云是绝对自立、正常的,但是老公的脾气却让她倍感落寞。阿云几乎要窒息了。后来,他也觉得自己很过分,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安心释语

对自己不满意的人或事情,表示出愤怒,是人之常情。人在特殊情况下动怒和激怒是一种痛苦和压抑的释放。然而,如果稍有不顺心不如意就大动肝火,则可能和一个人的气质性格、认知模式等心理因素有关。很多男性都有暴躁易怒的毛病。

暴躁性格的形成与遗传有一定联系,如美国科学家近年来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人体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较高的人,脾气往往比较暴躁。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个人修养不够,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另外,家庭教育中的某些不正确方式,如打骂、放任、溺爱等,也是造成孩子脾气暴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