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国家经济政策和经济制度(下)
15401000000008

第8章 对外经济关系(3)

简称外贸限制,指国家关于对外贸易的组织形式、权限划分、管理方式、机构设置的制度。它往往会根据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新中国建立以后,建立了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对当时还允许存在的私营进出口企业采取了利用、限制和改造的政策,并宣布实行对外贸易统制,从而确立起由国家统制的,以国营对外贸易企业为主体的外贸体制,其特点是:“垂直领导,分级管理”,具体层次是:对外贸易部;各省,市、自治区对外贸易局;驻外商务机构;国营外贸专业公司;国营外贸企业。这种体制是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和禁运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它是同当时情况相适应的。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这种外贸体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了的客观情况。因此,从1979年开始,我国外贸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对外贸易统制

又称对外贸易管制。指运用国家所掌握的多种措施,对对外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控制。对外贸易统制的主要措施有征收关税,实行进出口许可证制、进口配额制、外汇管制、进出口商品检验、卫生检疫等。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行外贸统制,但由于社会制度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上的差异而在性质上和具体内容上各不相同。我国建国初期就实行外贸管制。

外贸统制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建设社会主义、建立独立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保证,是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的有效手段。外贸统制对防止多头对外,肥水外流有特殊的效能。在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我国对原有的外贸统制措施和方式进行了改革,扩大了外贸企业的自主权。但从全局来看,我国实行的基本上还是对外贸易统制的政策。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指一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中各类商品所占的比重情况。国际市场上的所有商品,一般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加工或加工很少的初级产品,或基本产品,主要指农、林、牧、渔、矿产品,包括食品、饮料、原料、燃料等;一类是经过加工的包括半成品在内的工业制成品,主要有机械、钢铁、化工产品、纺织品、服装等。在世界贸易中,初级产品约占三分之一,工业制成品约占三分之二。各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互不相同,因为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经济关系的状况。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发达国家一般以进口初级产品为主。出口以工业制成品为主。我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在解放初期,农副产品在出口中占一半以上,现在已下降到了20%左右,轻工业产品约占50%,重工业产品(包括矿产品)占30%左右。

外向型企业

以产品外销,出口创汇为主要经营目的的各类生产经营单位的总称。主要类型有“三来一补”企业、专业出口厂和“三资”出口企业。外向型企业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居重要地位。首先,这类企业的产品是国际市场上需求的产品,这样在产品的种类、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就必须以国际标准来衡量,才可能有竞争力。外向型企业的高标准、高质量和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势必在国内各行业中产生示范和带头作用,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其次,外向型企业是出口创汇企业,不与国内企业争市场,发展潜力很大,特别是在治理整顿,国内市场疲软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外向型企业是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再次,外向型企业为国家经济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外汇,将进一步在引进先进技术、资源开发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统一对外

又称统一成交,指在国家计划和政策指导下,各外贸单位必须在商品分类、市场、价格、客户、配额和限额等方面服从统一领导和管理,协调行动,共同对外,以便和外商进行有效的竞争,维护国家的权益。它一般有三种类型:①国家指定的专业总公司统一成交,分公司履行合同;②各公司联合对外,由指定公司统一签约;③传统商品由传统口岸统一成交。

外贸补贴

又称出口补贴,指政府对于出口商品的厂商给予各种优惠条件,其目的是使按实际生产成本不能在国外竞争的商品,因接受补贴和其他各种优惠待遇而降低成本,以增强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补贴的方法大致有两种:①直接补贴,即由政府对出口商于商品出口后直接支付现金,以弥补出口商的经济损失或确保其能获得较高的利润。②间接补贴,即政府对某些出口商提供财政上优惠和技术上的资助或赠与。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外贸补贴一直是鼓励出口的政策之一。

工贸结合

中国对外贸易术语。指生产部门和对外贸易部门结合,目的是密切产销关系,有利于调动工贸双方的积极性,从而扬长避短,互相协作,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工贸结合的形式是多样的,主要有:①允许生产企业直接经营出口,使生产企业成为工贸合一企业;②外贸企业由生产部门管理,使外贸企业成为生产部门的出口“窗口”;③生产部门和外贸部门建立佣金代理关系;④生产部门和外贸部门合股经营。

技贸结合

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一项重要政策,也是外贸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技贸结合有三方面的含义:①在进出口贸易业务中,技术部门和外贸部门联合对外,分别负责技术和商务谈判;②外贸部门根据不同商品情况,积极发展与科技部门的联合经营,③允许科技部门经营进出口业务。

进出口代理

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主要措施,其内容是:生产企业的出口和进口由有进出口权的外贸企业或外贸公司(包括进出口公司)代理进行,取消过去那种收购制的做法,不发生收购、库存和垫付资金,而是代理供方和需方同需方和供方签订贸易合同,从而酌情收取手续费(佣金),但不负责国内企业的盈亏。这样,有利于工贸结合、技贸结合,使企业更接近国际市场,增强竞争意识,提高外贸经济效益。

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

是我国于1988年开始推行外贸体制改革的中心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以及直接承担出口任务的国家外贸公司,分别向国家承包出口收汇、上缴外汇和经济效益指标。地方向国家承包以后,把这三项承包指标再分解落实到所属各类外贸公司,即由地方各类外贸公司向地方承包。完成承包指标以内的外汇收入,大部分上缴国家,少部分留给地方和企业;超过承包指标的外汇收入,少部分上缴国家,大部分留给地方和企业,这项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外贸单位的经营积极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外贸经济效益。

贸易许可证制度

国家管理对外贸易的一种措施。包括进口许可证和出口许可证两项内容。进口许可证制度,一般规定商人洽谈进口,须向有关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管理部门按进口品种、数量、价格、来源国别核发进口许可证。通过进口许可证,国家对于进口商品的品种、数量、价格,以及从何进口等情况,可以直接掌握和控制。同时,有些国家对若干商品的进口许可证收取较高手续费,实际上等于提高进口关税,也属于非关税壁垒的性质。采取出口许可证制度,除按商品分类进行管理(如,对于军用物资、珍贵物产、民生必需品等分别列为不准出口、特准出口、限额出口等)外,并对经营出口的企业、出口目的地、出口价格、收汇方式等进行管理。实质上是组织、指导出口。采取进出口许可证制度,一般都由进出口贸易管理部门签发证件,而由海关监督管理,凭证放行。

走私

指根据我国对外贸易法规定,凡违反国家的政策法规,未经海关批准,非法运输、携带、邮寄货物、货币、金银、票据、有价证券及在国内私自买卖无权出售的进口货物等行为。中国海关将走私行为按其性质分为一般走私和重大走私两种。一般走私是指个别的人为投机牟利,将一般货物或物品等以非法藏匿、伪报、化整为零等方式进出国境,逃避海关监督的行为。重大走私是指具有政治破坏性的,集团性的,武装性的,惯常的,以暴力抗拒检查的,私运毒品,军品或其他违禁品,以及伪品的,冒用政府部门证件掩护走私的违法行为。查禁走私是我国的一贯政策,因为它严重影响了对外贸易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秩序。

对外技术交流

指一国和外国进行的生产经验和技术的交流。对外技术交流的方式主要是技术贸易,即国际上通过协议或买卖的形式转让先进生产技术和技术设备。通过技术贸易,可以从国外取得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先进的技术向国外出售,以获取外汇来加速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并为世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做出贡献。另外,对外技术交流还包括国与国之间的技术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出国考察等项内容。对外技术交流是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对加速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有重要作用。

专有技术

又称技术诀窍,指为生产某种产品或采用某种流程,以及为此目的而建立某一企业所需要的知识、经验、技巧的总和。它既包括制造技术,也包括销售技术、服务技术等。它与专利技术的区别在于,保密性强,但不受法律保护。

专利技术

指一项技术发明经向本国或别国申请注册,根据注册国的法律规定予以公布,在一定期限内取得垄断的权利,并受到注册国法律保护,任何人未经发明人同意不得利用该项专利技术进行生产或出售使用该项专利技术制造产品,否则,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它与“专有技术”不同,专有技术又称技术诀窍,保密性强,但不受法律保护。

技术引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结合我国的实际和技术进步总的发展趋势的要求,对可能引进的国外技术设备、管理经验、新工艺和技术专利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是引进技术决策的前提。其内容可以分为经济的和技术的两个方面。从经济方面看,要分析技术引进项目是否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是否具备物资配套能力;是否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增强出口创汇能力;能否带来相应的社会经济效益。从技术方面看,要研究技术引进项目是否具备先进性、适用性,国内批量生产的可能性和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要考虑到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水平,能否在短期内达到技术引进项目的水平或国内是否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通过这类可行性研究,可以避免低水平引进和重复引进,提高外汇使用的经济效益,提高我国的自力更生的能力。

盲目引进

指在对外经济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过程中,重引进轻消化、多头重复引进和低水平引进的不良倾向。引进技术是对外经济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加快技术进步,实现产品更新换代,更好地满足需要和进一步出口创汇,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对外开放十年来引进技术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确实存在着盲目引进的情况。首先是重引进轻消化,资料表明,我国现已消化的项目只占全部引进项目的10%左右,其次是重复引进,各地区、部门和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竞相引进,以至不顾实际需要和国内配套能力,使大批生产线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更严重的是低水平引进。相当一部分引进技术并不是世界先进的技术,有的甚至是由我国输出的技术。产生盲目引进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缺乏经验,统筹协调不够,工作中缺少科学论证和体制上不相适应,也有一些纯属不正之风的产物。盲目引进,浪费了宝贵的外汇,贻误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战机,后果十分严重,必须认真对待,坚决纠正。

对外资金交流

指国际间的资金输出、输入。对外资金交流包括下述几个内容:①对外直接投资,即我国吸收外国的直接投资以及我国在海外的直接投资。前者指外国客商在我国举办的独资、合资企事业;后者指我国在外国办企事业。②国际信贷。即通过国际信贷机构和外国金融机构借入我国使用的外资和我国向国外的各种贷款。③国际援助。包括我国得到的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的援助款项及我国向外国的援助款项。同时,对外资金交流常伴随物资交流和技术交流以及相应的劳务合作等。

国际资本移动与流动

指导致改变资源分配的真实资本在国际间的移动。它一般包括长期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证券投资是指私人或机构投资购买外国证券和股票,其特点是不参与或控制有关公司企业的经营管理;直接投资则指私人或机构在海外从事生产性活动,其特点是参与或控制有关公司企业的管理决策。国际资本移动不同于国际资本流动,后者仅指短期资金、外汇等的各种商业性或投机性的频繁流动,属于国际金融现象。因此,国际资本移动对各国经济的发展更具有直接而深远的影响。国际资本移动同现代世界市场几乎有同样长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国际资本移动的高峰时期。国际资本移动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包括绕开贸易壁垒、货币制度、东道国的需要等许多因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国际资本移动,它是利用外资的重要形式。

国际信用

国与国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是商品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带来的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国际存在形式。其主要类型有:出口信贷、银行信贷、租赁信贷、补偿贸易、政府信贷和国际金融机构信贷等。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角度分析,国际信用是信用提供者运用借贷资本推动商品输出或直接的资本输出形式。但对于信用的接受者来说,也可以将其看作是利用国外资金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国际资金市场

指国际货币市场、国际信贷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的总和。国际货币市场,即短期资金市场,其借贷期限为一年以下;国际信贷市场,即中期资金市场,其借贷期限为一年以上五年以下;国际资本市场,即长期资金市场,专门经营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存放和借贷,组织吸收和利用国内、国际的各种长期资金。国际资金市场上的各种金融机构,利用各种工具,开辟多种渠道,不断吸收存款并把它输送到需要资金的地方和借入者手中。国际资金市场的资金,主要来自各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国际金融组织的资金、国际银行和跨国公司的闲置资金和西方国家国内资金市场的游资。目前交易量最大的国际资金市场,是伦敦和纽约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