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国际关系与国际时事
15401500000007

第7章 国际关系和国际组织(2)

1949年4月4日,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和意大利等12国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宣布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大西洋公约共14条,其宗旨是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缔约国同它国发生战争时,成员国必须给予帮助,包括使用武力。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常设理事会由全体成员国大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20世纪90年代,随着华沙条约组织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欧洲的政治与安全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北约开始向政治军事组织转变。1990年7月,北约第11届首脑会议在伦敦宣布冷战结束。1991年12月,北约在罗马首脑会议上决定与部分中东欧国家成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自1992年起,波兰等东欧国家相继提出加入北约的请求。同年,北约批准了一项原则,允许它的军队离开成员国领土到其他地方参与维和行动。当年年底,北约便决定以军事力量介入南斯拉夫危机。

北约东扩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美国乘机调整它在欧洲的战略,提出北约东扩主张,意在将西方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东移,以填补苏联解体后中东欧地区出现的“真空”地带,确立北约在未来欧洲安全格局中的主导地位。1994年1月10日至11日,布鲁塞尔北约首脑会议正式通过美国提出的北约东扩计划。1997年7月8日,北约马德里首脑会议正式决定,首批接纳波兰、匈牙利和捷克三国加入北约,酝酿了三年多的北约东扩计划正式启动。1999年3月12日,上述三国正式加入北约,北约成员国增至19个。2002年11月,北约布拉格首脑会议决定邀请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7个国家加入北约。这是北约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扩大。按计划,上述7国将于2004年完成所有入盟手续,正式加入北约,从而使北约成员国增加到26个。目前,美国主导的北约组织在布置反导和谋求东扩问题上与俄罗斯发生利益冲突,但北约东扩已成定局。

加勒比国家联盟

1994年7月24日,加勒比地区25个国家和12个未独立地区的总统、政府首脑或外长在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签署了加勒比国家联盟成立纪要,加勒比国家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首都西班牙港。联盟是政府间的协调、协商和合作机构,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各成员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维护本地区在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中的利益,实现地区经济一体化,最终建立一个广大的自由贸易区。

拉丁美洲议会

1965年7月18日,拉丁美洲议会在利马正式成立。拉丁美洲议会总部原设在利马,1993年7月迁往巴西圣保罗。拉丁美洲议会由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22个国家和地区的议员组成。这些国家和地区是:阿根廷、阿鲁巴、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尔、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墨西哥、荷属安的列斯、尼加拉瓜、巴拿马、巴拉圭、秘鲁、苏里南、乌拉圭和委内瑞拉。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1995年以前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1995年修改后的新章程规定每年举行一次会议;领导委员会在大会休会期间负责日常工作,每六个月举行一次会议,必要时可举行特别会议,其宗旨是促进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团结和地区一体化。

国际刑警组织

其前身是1923年成立的非政府间组织国际警察委员会,1977年改为现名;总部最先设在维也纳,1946年迁往巴黎,1989年6月又迁往里昂。国际刑警组织现已成为协调打击国际性刑事犯罪活动的政府间合作和咨询组织,截止到2002年10月其成员包括181个国家和地区。每个成员国都设有一个“国家中心局”,局内人员全是当地的警务人员,但受命专为国际刑警组织工作。国际刑警组织的宗旨是在各成员现行法律范围内,保证和促成各成员刑警部门在预防和打击刑事犯罪方面最大限度地进行合作,互相提供帮助。其主要任务是:交换情报,提供咨询,搜集、编写和保存刑事犯罪材料以及罪犯指纹、照片和档案等资料,通缉追捕重要罪犯和引渡犯罪分子。1984年9月,国际刑警组织第53届大会通过表决接纳中国为其正式成员,同年11月国际刑警组织中国国家中心局在北京正式成立。

亚太议会论坛

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议会间组织,1993年1月在东京成立,由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发起并担任第一任主席。年会是论坛的最高决策机构,每年轮流在太平洋两岸举行。1993年第一届年会通过的《东京宣言》确定论坛宗旨为:通过讨论共同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加深各国议员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扩大共识,进一步促进亚太地区更广泛的合作。截至2004年1月,拥有27个成员国。中国是论坛创始成员之一。亚太议会论坛第12届年会于2004年1月在北京举行。

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

1992年3月5日至6日,在德国和丹麦的倡议下,波罗的海沿岸的10个国家-丹麦、德国、瑞典、芬兰、挪威、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俄罗斯和波兰的外长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会议,会上成立了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合作。理事会每年举行一次外长会议,主席国外长负责协调理事会在外长会议期间的活动,并由高级官员委员会协助其工作。截至1998年7月,共有丹麦、爱沙尼亚、芬兰、德国、冰岛、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波兰、俄罗斯、瑞典、欧洲委员会等12个成员。

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

马格里布是一个专有的地理名称,阿拉伯语意为“西方”,是历史上对北非地区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突尼斯的统称。大马格里布除上述三国外还包括毛里塔尼亚和利比亚两国。1989年2月17日,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和毛里塔尼亚等地处北非马格里布地区的国家组成阿拉伯马格里布联盟,简称马盟。其宗旨是在尊重各成员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协调经济、社会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政策,大力发展互补合作,在外交和国防等领域协调立场、互相配合,最终实现经济一体化。元首委员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由各成员国元首组成,每年举行一次例会。

桑戈委员会

1971年至1974年之间,一个由15个国家组成的小组,在瑞士教授克劳德·桑戈主持下,在维也纳举行了一系列非正式会议,就核出口“竞争规则”和“触发清单”达成了谅解。故该委员会被称为桑戈委员会,又称“核出口国委员会”。该委员会是非正式组织,联络点设在维也纳。委员会的宗旨是加强国际间关于核出口控制的协调与合作。委员会禁止转让钚等与开发核武器直接有关的物资设备,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查。委员会每年5月和10月在维也纳举行两次会议。1997年5月,中国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了该委员会会议。1997年10月16日,中国成为该委员会正式成员。

核供应国集团

1975年,加拿大、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英国、美国和苏联等7个主要核出口国在伦敦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加强和完善核不扩散的政策和措施及敏感核材料和设备的出口控制等问题,并通过了《核转让准则》和《触发清单》,外界称其为“核供应国集团”。该集团的宗旨是通过加强核出口管制,防止敏感物项出口到未参加《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国家。1992年,集团通过了一项与核有关的两用设备、材料和相关技术的转让准则和清单,并提出核供应国以进口国接受全面保障监督为核出口条件。“准则”和“清单”一俟当事国书面通知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表示接受即对该国产生约束力。2004年1月26日,中国正式提出了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申请。同年5月27日,核供应国集团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全会上决定接纳中国为其新成员。

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1997年5月6日至27日举行的禁止化学武器组织缔约国大会第一届会议上成立,总部设在海牙。该组织宗旨是实现《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宗旨和目标,确保公约的各项规定、包括对该公约遵守情况进行核查的规定得到执行,并为各缔约国提供一个进行协商和合作的论坛。缔约国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由所有缔约国组成,其执行机构是由选举产生的41国执行理事会。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简称“关贸总协定”,是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和组织。1944年7月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召开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会议建议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贸易组织,作为支撑全球经济的三大支柱来调节世界经贸关系,推动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1946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决定召开一次国际贸易与就业会议,并成立了一个筹备委员会着手起草国际贸易组织章程。1947年4月至10月,在日内瓦召开的第二次筹委会会议同意将正在起草中的国际贸易组织宪章草案中涉及关税与贸易的条款抽取出来,构成一个单独的协定,并把它命名为《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该文件于1948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并根据该文件成立了相应机构,其总部设在日内瓦。1995年12月12日,关贸总协定128个缔约方在日内瓦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告关贸总协定的历史使命完结。根据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达成的协议,从1996年1月1日起,由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简称世贸组织,是一个独立于联合国的永久性国际组织。它的前身是1947年订立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与关贸总协定相比,世贸组织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以及知识产权贸易,而关贸总协定只适用于商品货物贸易。世贸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国际组织,在调解成员争端方面具有更高的权威性。部长级会议是世贸组织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一般两年举行一次会议,讨论和决定涉及世贸组织职能的所有重要问题,并采取行动。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协调经济和社会政策的国际组织。简称“经合组织”。前身为1948年4月16日西欧十多个国家成立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1960年12月14日,加拿大、美国及欧洲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等共20个国家签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约》,决定成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公约获得规定数目的成员国议会的批准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公约》于1961年9月30日在巴黎生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正式成立。总部设在巴黎。经合组织的宗旨是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帮助成员国政府制定和协调有关政策,以提高各成员国的生活水准,保持财政的相对稳定;鼓励和协调成员国为援助发展中国家做出努力,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经济状况,促进非成员国的经济发展。1995年经合组织与中国建立对话合作关系。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和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等背景下,澳大利亚前总理霍克于1989年1月提出召开亚太地区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相互间经济合作的倡议。这一倡议得到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东盟的积极响应。1989年11月6日至7日,亚太经合组织第一届部长级会议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标志着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1991年11月,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在韩国汉城通过了《汉城宣言》,正式确立该组织的宗旨与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利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贸易壁垒。亚太经合组织为官方论坛,其议事采取协商一致的做法,合作集中于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等经济领域。1991年11月,中国以主权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香港(1997年7月1日起改为“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名义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国际能源机构

石油消费国政府间的经济联合组织。1974年2月召开的石油消费国会议,决定成立能源协调小组以指导和协调与会国的能源工作。同年11月15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各国在巴黎通过了建立国际能源机构的决定。同年11月18日,16国举行首次工作会议,签署了《国际能源机构协议》,并开始临时工作。1976年1月19日该协议正式生效。总部设在法国巴黎。其宗旨是协调成员的能源政策,发展石油供应方面的自给能力,共同采取节约石油需求的措施,加强长期合作以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提供石油市场情报,拟订石油消费计划,石油发生短缺时按计划分享石油,以及促进它与石油生产国和其他石油消费国的关系等。理事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由各成员国的能源部长或高级官员为代表组成。1996年10月,国际能源机构执行主任普里德尔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署《关于在能源领域里进行合作的政策性谅解备忘录》,加强双方在能源节约与效率、能源开发与利用、能源行业的外围投资和贸易、能源供应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世界能源理事会

一个综合性的国际能源民间学术组织,于1924年7月11日在伦敦成立,原称“世界动力大会”。当时有24个国家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断活动,1950年恢复,1968年更名为世界能源会议,1990年1月改为现名。其宗旨和任务是积极研究和帮助各国解决能源问题,促进世界能源在对各国有利的情况下得到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潜在能源和各种能源的生产、运输及其利用方法问题,探讨能源消费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收集和交流能源或资源利用的数据资料;举行大会磋商能源工业和经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常设秘书处设在伦敦。1983年9月中国被接纳为会员国。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