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党建工作实务丛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上)
15401600000006

第6章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社会主义文化。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弘扬主旋律、提高多样性,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对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的能力方面的根本要求。

(第一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一、文化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文化,通常是指精神、观念形态的文化,它包括理想信念、伦理道德、科技人文知识、文学艺术、社会心理以及社会舆论等,内含知识系统和价值系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有机统一,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于文化的地位与作用的新认识。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的频繁流动,而且带来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总体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上面临巨大压力,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外开放进人新的发展阶段。如果不能迅速建立自己的文化优势,就难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扞卫自己的战略利益,就会处于被动守势。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高扬自己的文化理想,高举自己的文化旗帜,在世界文化交流和竞争中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在中国人民中间,乃至在全世界人民中间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文化是对其他国力因素具有不可或缺的渗透力量。无论是经济力、政治力、还是军事力、外交力,都渗透了文化的力量,都离不开文化力。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现实的综合国力离不开文化因素,要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同样离不开文化的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离不开文化建设所提供的智力支持,离不开文化建设所提供的凝聚力,离不开文化建设所提供的人力资源。没有同现代化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没有国民素质的极大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作为一个产业,也是综合国力的一种现实力量。这种力量主要通过文化与经济、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政治,以及文化与军事的结合而体现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社会分工不太发达的阶段,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隐性的力量。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达,文化作为一个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成为综合国力的一个明显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集中于文化的竞争,其核心是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复杂格局;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地区文化产品和企业文化标识(文化品牌)的进出口与其竞争力的消长密不可分。一个有文化竞争力的国家,必然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

二、文化在民族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民族问题与文化问题不可分割。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文化是民族共同体不可或缺的因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界长期的生存斗争中,在本民族成员的相互联系中,在与外来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形成,成为该民族生存的惯常模式,并以之影响其后代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之源。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这种文化在世代传承中积累和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历史延续性,是无法割断的历史链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植根于当代伟大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四有”公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民族走向复兴,也正是我们民族文化那些生生不息、创造不止的精神在激励着我们。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是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把全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的重要保证;而弘扬中华文化,在民族复兴的大旗下把全世界炎黄子孙凝聚在一起,促进海外华夏子孙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则将会大大地加快我们事业的前进步伐;同时,祖国统一大业还未最终完成,加强文化建设,还可以增进全体中华儿女的感情,加快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在新世纪,我们要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把文化建设摆在战略地位。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节)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提高我们党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一、要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大指出: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旗帜。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给予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以巨大的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先进文化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核心是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推向前进。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坚持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鼓舞和凝聚亿万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使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进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文化建设上升到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根本任务的要求上来,进一步表明我们党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其主体部分应该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决定了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我们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准确理解“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涵,牢牢把握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二、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我们的立党立国之本,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不断发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绝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则我们就会失去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前进的政治思想基础,就会引起思想上的混乱,失去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改革开放给思想文化带来空前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打破了思想的禁锢,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主流。同时也应看到,一些西方自由化思潮和形形色色的腐朽没落思想文化乘机而入,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主义腐朽思想观念沉渣泛起,对它们在人们思想上造成的某些混乱以及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决不可低估。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文化的传统,借鉴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着力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另一方面,又用对西方自由化思潮和形形色色的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进行坚决抵制和斗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团结、鼓舞人民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三、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我们党对文化发展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是对精神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是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优秀文化作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广大文化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到群众中汲取营养,繁荣创作,把优秀的文化产品奉献给人民群众。实践证明,“双百”方针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基本方针。我们要全面贯彻这一方针,遵循艺术和科学发展的规律,文化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讨论,坚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作家、艺术家写什么、演什么,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前提下,都应享有充分的自由。我们要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一个团结、民主、融洽、和谐的气氛和环境。在学术研究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新闻出版是极其重要的大众传媒,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对新闻出版业要加强管理,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舆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无论在革命和建设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舆论作用的发挥需要进行正确引导,而引导舆论则主要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等新闻出版手段实现的。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文艺工作者要时刻不忘伟大时代赋予自己的神圣使命,以不懈的追求和卓越的才华,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这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