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者精品——小事物语
15404200000015

第15章 生命应该怎样才辉煌(2)

“我没有任何可以自由支配的用来安静学习的时间,我不得不在室友和战友的高谈阔论、粗鲁的玩笑、尖利的口哨声、大声的叫骂等等各种各样的喧嚣声中努力定下心来读书写字。要知道,他们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是属于最没有思想和教养、最粗鲁野蛮、最没有文化的人。你们能够想像吗?”

“为了一支笔、一瓶墨水或几张纸我要付出相当大的代价。每次,揣在我手里的用来买笔、买墨水或买纸张的那枚小铜币似乎都有千钧重。要知道,在我当时看来,可那是一笔大数目啊!当时我的个子已经长得像现在这般高了,我的身体很健壮,体力充沛,运动量很大。除了食宿免费之外,我们每个人每周还可以得到两个便士的零花钱。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这样一个场面,回想起来简直就是恍如昨日。有一次,在市场上买了所有的必需品之后,我居然还剩下了半个便士,于是,我决定在第二天早上去买条鲱鱼。当天晚上,我饥肠辘辘地上床了,肚子在不停地咕咕响,我觉得自己快饿得晕过去了。但是,不幸的事情还在后头,当我脱下衣服时,我竟然发现那宝贵的半个便士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已经不翼而飞了!我一下子如五雷轰顶,绝望地把头埋进发霉的床单和毛毯里,就像一个孩子般伤心地嚎啕大哭起来。

但是,即便是在这样贫困窘迫的不利环境下,科贝特还是坦然达观地面对生活,在逆境中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坚持不懈地追求着卓越和成功。他说:“如果说我在这样贫苦的现实中尚且能够征服艰难、出人头地的话,那么,在这世界上还有哪个年轻人可以为自己的庸庸碌碌、无所作为找到开脱的借口呢?”

这个自强不息的男孩终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上了科学的巅峰。

自强不息的男孩——马里昂·怀特

在伦敦一个破败不堪的马房里,住着一个名叫迈克尔·法拉第的穷孩子。他每日里背着一大捆报纸到街上叫卖,以一便士一份的价格将它们出售给路上的行人,以此来维持生计。他还曾在装订商和图书出版商那里当过7年的学徒。有一次,在装订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时,他的眼睛无意间看到一篇介绍电的文章,这篇文章像磁铁一样吸引了他,直到他一口气读完为止。他找到了一个玻璃药水瓶、一个旧的平底锅,再加上几样简单的工具,就开始做起了实验。

一位顾客被这个小男孩的求知欲深深地感动了,他把法拉第带去听着名化学家汉弗莱·戴维先生的精彩讲座。迈克尔·法拉第鼓足了勇气,给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写了一封信,并把自己做的讲座笔记送给戴维先生本人审阅。

此后不久的一个夜晚,正在迈克尔即将上床休息时,汉弗莱·戴维先生的马车停在了他那简陋的住处前,一位仆人下了车并递给一封亲笔书写的邀请信——汉弗莱·戴维先生请法拉第在第二天早上去拜访他。迈克尔读着信上的内容,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次日早上,他如约拜访了汉弗莱·戴维先生,戴维先生想请他做一些清洗实验仪器和搬运设备的工作。戴维先生在用一些危险的爆炸性试剂做实验时,脸上戴了一副用玻璃制作的安全面具,而法拉第则全神贯注地观察着他的一举一动,他那充满了求知欲的眼睛始终没有离开这位大科学家。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学习,迈克尔自己也做起了实验。很快,因为法拉第超凡脱俗的悟性和突飞猛进的成绩,许多一流的科学研究人员邀请这位当初没有任何“机会”的穷孩子为他们做讲座。这个自强不息的男孩终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登上了科学的巅峰。

当年那个畜棚里练习演说,只有一头奶牛和一匹马作为听众的男孩如今已变成了美国最伟大的演说家和政治家之一。

握住自己的命运——汤普森

亨利·克莱的母亲是一个寡妇,除了他之外,家里还有6个兄弟姊妹。由于家境贫寒,克莱无法到较好的学校去读书,只能在一个普通的乡小学接受教育,在那里他学到的只是一些最简单枯燥的拼写知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止步不前;相反,他利用了所有课余的时间,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行了自学。

这样,多年以后,他最终成为了自学成才的佼佼者,自力成功的典范。当年那个畜棚里练习演说,只有一头奶牛和一匹马作为听众的男孩如今已变成了美国最伟大的演说家和政治家之一,成千上万的听众一边听着他的演说,一边给予如雷的掌声和喝彩。

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遭遇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均有他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

你是独一无二的——卡耐基

我对园艺一直非常感兴趣,并在家里亲手设计建造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玫瑰园,它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一日,当我陶醉在盛开的玫瑰丛中时,我突然意识到:“这些,粗看起来都十分相像的玫瑰,其实差异很大,只要仔细看,便会发现它们朵朵不同,甚至连属于同种类别的开出来的花都彼此不太一样——如生长的速度、花瓣曲卷的程度、颜色的均匀与否等等,只要仔细分辨,便可以发现它们身上的细微差别和独特风姿。”

自然界如此,人类的情形更是如此。对古代生活及民俗极有研究的亚瑟·吉始博士曾经说过:“没有两个人的生活遭遇是完全相同的……每个人均有他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不错,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按照自身的规律发展,绝无雷同之处。

走向成熟的首要条件,就是我们须要了解并接受这个事实,因为这也是我们与他人沟通的基础。我们必须认可他人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犹如我们自身一样,否则,要想与他们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是不可能的。

这听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是困难重重。例如,我们常认为自己并无阶级歧视思想,但却不知不觉地常把别人定位在某个阶层——普通百姓、中上阶级、中下阶级、大众市场、低收入人群、街头流浪者、白领阶级、蓝领阶级、上层社会,等等,这些都反映出我们不愿或不能把别人视为独立个体,而只能把大家看成是几大群体中的一员。

我们自己何尝不是别人归类的对象。许多社会研究或调查人员,几乎对我们无所不知:每天喝多少咖啡、有几辆车子、什么品牌、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擅长什么运动等等。

社会学的这种归类通常强调“定位”、“无藩篱”、“社会流动性”等,以顺应我们评定某族群的需要,而完全忽视个人的独特性。这就使得个性主义在我们这个国度已经濒临灭绝,也是我们对自已的独特性愈来愈没有概念,甚至没有了自己的思想,更不敢标新立异的症结所在。

现代人非常渴求能够得到如何使自己变得“独特有个性”这方面的知识。姑且不论社会对我们的评定归类、对我们顺应群体的要求带来什么压力,在内心深处,我们却希望自己能与他人区别开来。为了表达这种渴求,解除这种束缚,越来越多的人被送进了心理医生的诊所或精神专科医院,还有一部分人选择用酒精、药物来麻醉自己,使自己完全堕落。

到底用什么方法来治疗这些疾病呢?要如何才能使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要如何才能变得成熟呢?这里有3点建议:

第一,安排一定时间独处,对自己进行反思。

紧张高效的现代社会使我们几乎没有时间来深思自己。我们应该想办法抽出时间来面对自己、认识自己。

对此,每个人的独处方法各不相同。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他通常在人群拥挤的街道上,一面散步,一面冥思。“这种方法,可以使我达到忘我的境界,所想出的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比较独特。”

我喜欢到附近的教堂去,那里可以安定我的神经,恢复精神,并使自己的心灵变得清澈起来。

此外,我还喜欢接触大自然。虽然并没有充裕时间可以散步或从事什么户外活动,但我可以独自到花园里走走,甚至只坐在窗旁偶尔眺望窗外的蓝天或树木,这些都可以让心灵得到极好的休息。每到交季时节,面对变化的景致或是大地,我都会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甚至想象自己也融入其中,成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然而,更多的人却喜欢静室独处,或用其他自我隔离的方式。总之,每天安排一定时间不受干扰地自我反思,能够对你自己的生活、信仰和种种行为进行深刻探索。历史上许多哲学家或思想家都有独处静修的习惯,如耶稣、笛卡尔、蒙田、拜扬等。

第二,勇于挣脱习惯的藩篱。

我们都生活在习惯的蕃篱或习以为常的无聊事件里而不自知,非用火药或极大毅力难以将之破除。想想看,我们有多少人每天都不断重复相同的行为,生命因此而变得迟钝、单调和毫无创新。

在成人训练班里,有一位家住俄克拉荷马州的年轻妇女,把自己如何突破习性束缚的经过告诉我们:

“我和丈夫都爱看电视,每天下班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然后一面吃速食餐,一面看节目,直到就寝时为止。我们很少与亲友们联络,或阅读书报,或参加社区及其他活动。因为做那些事会错过一些电视节目,就是有人来拜访我们,我们也常常心不在焉,只盼望赶快回到电视机面前。一天,我和几个老朋友一道吃午餐,发现自己很难融入其中,因为他们所谈的话题我都不清楚。我很少外出,也很少阅读什么报纸杂志,我几乎很少做其他事——我唯一的嗜好就是看电视。”

“我把自己遇到的尴尬告诉了丈夫,并对他说,我们得想办法把这个习惯改掉。他表示同意,我们便开始计划要如何去做。我们先报名参加某些成人夜校,也开始偶尔去打打羽毛球或跑步;我们到亲友家拜访,或到图书馆借书来看,并大声念出来给大家听。我很庆幸自已摆脱了坏习惯,我感到从电视中走出来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充实,尤其是与他人的关系也变得密切起来。”

这两个深陷在习惯的漩涡里的人,经过共同努力,终于自己拯救了自己。

第三,发现生活中最能让我们感到满足的东西。

请看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森在1878年写给妻子的一封信:

“……我认为,检验一个人品格的最好方法,应该是发掘出他的精神状态来,尤其是发生某些特别事件的时候,使他能感觉到自己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在这种重要时刻,他的心思会豁然开朗:‘这是真正的我啊!’……”

也就是说,兴奋时刻的我们是最真实的我们自己。因为,感觉到“最深刻、最活跃的生命”,正是最令人兴奋的事!

或许,这种兴奋与观念、性格或某种客观情况有关,但无论如何,兴奋本身能让我们摆脱掉习性、厌烦和压抑,然后把我们整个的形态自然、不加掩饰地表现出来。

兴奋的品质是决定人类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为情绪的动力是促成我们前进的力量。伟大的物理学家及诺贝尔奖得主爱德华·维克多·亚伯顿爵士就说过:“在科学研究的领域里,我认为专业技术远不如热忱更重要。”

亚伯顿爵士的意思并非是说专业技术在研究工作上不重要,而是认为:热忱——也就是一种兴奋——能使一个人把专业技术完全甚至超常发挥出来。

我从事演讲教育已经44年了,期间我发现,人们在演讲的时候,其效果当视演讲人对其所讲题目热心的程度而定。不论此人讲的是氢弹、岳母大人或是非洲的热带丛林,他对听众所发挥的影响力,完全是由他对演讲题目是否感兴趣所决定的。

人的个性是天生的,但可以借由某些行为呈现出来。要想发觉真正的自我——也就是可取的与众不同的东西——则必须先去除掉许多人性的束缚,诸如恐惧、畏缩、自我疑虑、迷惑及僵化人性中的种种积习,等等。这时,兴奋便有如一把利斧,能把捆绑住自我面貌的层层枷锁斩断,使真正的自我解放出来。

兴奋的表现形式有多种,爱便是其中之一。有部电影名叫《玛蒂》,讲述的就是两个单调寂寞的人,如何因爱而彼此敞开心灵,从而迈向一个崭新世界的故事。

对有些人来说,兴奋也可说是一种令人振奋的工作、活动或创作行为。耶鲁大学的威廉·林恩·菲尔普教授,曾写过一本名叫《教学的乐趣》的书,书中详细描述了教学生涯如何使他活得又兴奋又快乐的人生经历。

有些危急、惊险时刻也能激发人的兴奋感觉,并能把人的某些性格呈现出来。例如在发生战争、洪水或地震时,就会造就出不少英雄人物。因为人在这种极具刺激或挑战性的时刻,才会把真正的自我和潜藏能力激发出来。还有一些退休后与儿女同住的老年人,虽然平常看起来好象没什么用处,但若家庭发生危机或遭受意外打击,他们能发挥出的力量和效率,往往就变得有如巨塔般令人仰之弥高了。

持续不断的自我发现、自我探寻才能促使我们逐渐成熟。除非我们先了解自己,否则我们很难去了解别人。根据苏格拉底的说法,“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端。那么,“你是独一无二”的说法,便是现代人对古老智慧的继承和发展。

一只蚂蚁背着一个比它大好几倍的玉米粒正在爬越一个小山包。但每到最高处总是连着玉米粒摔下来,蚂蚁不甘心,一次次冲锋,终于在第70次时成功了。

坚持就是胜利——奥里森·马登

在敌人的紧紧追赶之下,帖木儿皇帝慌不择路躲进了一间几乎马上要倒塌的破屋里。心灰意冷的帖木儿皇帝悲从心生,不禁黯然神伤起来。忽然他被一只蚂蚁吸引住了。这只蚂蚁背着一个比它大好几倍的玉米粒正在爬越一个小山包。但每到最高处总是连着玉米粒摔下来,蚂蚁不甘心,一次次冲锋,终于在第70次时成功了。帖木儿皇帝不禁被蚂蚁的这种精神所感动,重新振作了精神,对前途又充满了信心。

失败对意志的考验有两种结果:一种意志薄弱,被失败击得粉碎;一种意志顽强,失败被击得粉碎。

富兰克林·皮尔斯是个有韧性的人,如若不然他也不可能成功问鼎总统宝座。当他在律师界里崭露头角之际,遭受到了致命打击。虽然他也苦恼不已,但他却依然没有心灰意冷。他说如果999次尝试都失败了,他仍然要满怀信心进行第1000次冲击。有这样一种坚韧精神的人,世上几乎没有什么事可以难住他,这种强大意志力可以摧毁一切。

“虽然说连瑞普雷、巴达维亚等老实人都认为西斯·格兰特是个极为普通的孩子,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哈姆林·加兰说,“无论如何,一个年仅13岁的孩子独自驾着马车成功穿过无人烟的地带都算个奇迹。他依靠自己在机械方面的超前领悟能力把人力无法挪动的木头装进马车;他尝试着解决遇到的所有数学问题,他不会为了少干点活而投机取巧或大发脾气;他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训练出了一匹让自己随心所欲使唤的马;他还做到了正直、友善、忠诚,而远离欺骗。像这样的孩子表面上看来虽很平凡普通,甚至有些愚笨,但是他真正的价值是一般人难以看到的,他具备了必备的优秀品质、天生的聪明才智,以及好学上进的生活态度,再加上坚韧的意志力,这些注定了他生命中将铸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