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维权进行时
15405800000007

第7章 愈演愈烈的考试综合症

如果要问现在最辛苦的是哪一部分人?答案是学生。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每一次考试都足可以让他们生一场病。中考分流更是让他们灰溜溜的。还有数不清的烦恼在纠缠着他们。

是学生就离不开考试,而考试总会分出个三六九等高低来。所以说,和学生最有关系的就是“考试”两个字。

每逢考试,考前总会有一大批人产生考试综合症,患者包括学生、家长和老师。每年的高考和中考,是发病的高峰期。

考试的主人公是学生,所以发生考试综合症的主要对象首先是学生。而且奇怪的是,越是成绩好的同学越容易发病。

徐州市某重点中学初三年级,有一位15岁的同学名叫王雷(化名),在班级里担任学习委员兼课代表,曾经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团员,性格开朗大方,特别擅长演讲、踢足球等,是个多才多艺的好学生。根据该班老师和同学们的反映,由于许多同学在总复习迎考,同学们都铆足了劲,差不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复习,王雷这段时间同样也显得特别亢奋,精神特别紧张,有时候独自发呆、沉默不语。他多次对同学们说,他的父母亲希望他一定要考上重点初中,以便将来考上名牌大学,他自己也是这样想的。没想到,2001年6月6日上午,王雷的妈妈突然打电话给班主任,说王雷病了不能来上课。后来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王雷是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已经精神失常,不得不住进了精神病院。

据医生介绍,王雷患的是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发作病,是一种典型的因精神高度紧张而引起的“考试综合症”,目前还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进行心理疏导。

考试综合症有很多症状。例如,我们常常看见有的学生在复习时坐在椅子上怎么也觉得不舒服,于是调整一下坐姿,还是觉得似乎椅面不平,再往前面搬一搬椅子,仍然觉得不舒服,于是干脆放下书本一遍又一遍地调整起椅子来。越是调整就越觉得不舒服,最后竟没有心思看书了。

考前焦虑症的来源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家长,一些家长甚至比孩子还紧张。所以说,这种“考试综合症”不仅学生身上有,而且在家长身上也有。

2001年6月11日下午,北京市丰台区马官营一位母亲,因为即将看到中考的女儿成绩下降,承受不住心理压力,绝望地吞下了几十片安眠药。幸好接到报警的110及时赶到,把她送到医院抢救,才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

对此,清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王老师说,这位母亲,面对孩子成绩的波动,觉得无能为力甚至轻生,是一种不健康的“自罪心理”。她把孩子的成绩下降,归罪于自己的教育无方,进而产生抑郁倾向,从而导致疲劳综合症。但是,现在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和愿望,他们要走自己的路,发展自己的事业,这是他们的家长所无法代替的。

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的柏医生,对这些家长提出建议:首先,考生的家长应该给自己松绑。父母亲对孩子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不应该是儿女成绩好了我就“爱你”、成绩下降了我就“不爱你”。也就是说,不应该以是否能够考上重点学校为标准。在自己感到情绪焦虑的时候,可以向医生进行咨询,适当吃一点抗焦虑的药。

与此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成功”应该有一个科学的衡量标准。只要孩子勤奋、有耐力,只要孩子健康和快乐,那么即使做一个普通人,也是他的成功。在任何社会上,“普通人”总是占了绝大多数,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人人都成为“人杰”。

据调查,目前世界500强的企业中的许多企业家,当时他们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成绩排名都在班上10名以后。他们今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是因为他们有超出常人的吃苦精神。

孩子们作为“孩子”,他的天性是玩;作为“学生”,他的任务是学习。而事实上,家长对他们的要求是“学习”放在第一位,“玩”则放在某个角落甚至是根本找不到的地方,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天性。这是和今天提倡的素质教育相违背的,也不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的提高。

有一位外国作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检验一个民族创造力强弱的标准,就是看这个民族的人在40岁的时候还有没有玩游戏的兴趣”。

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在中国,如果许许多多的孩子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父母训练成了书本的附庸,只会跟着书本念正确的发音、写正确答案,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到了上学以后更没有自己的自由,那么,就必然丧失了创造力。

在西方的教育理论中,孩子就是孩子,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比书本更加重要。即使是成年人,只要他对游戏感兴趣,照样可以像孩子一样的玩,而没有人会笑话他。实际上有许许多多的创造,就是在这样的玩中得到发明的。看看我们的周围,这方面实在是太欠缺了。

所以说,要从根本上消除考试综合症,除了要端正学习态度、倡导素质教育以外,还必须给孩子们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得到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