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史蒂芬·柯维写给年轻人的高效工作秘笈
15406000000013

第13章 “以原则为重心”才能保持冷静

上文中所提到的“影响圈”,它的核心部分,可以让我们观察到整个世界。当我们确定自己的“影响圈”时,我们会先问自己最根本的愿望是什么,确定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我们的意识会自动检查我们的思维定式是不是符合实际,有没有坚持最重要的原则等等。

我们都知道,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中心。比如,以配偶为中心,以家庭为中心,以金钱为中心等等。高效工作一定要“以工作为中心”吗?史蒂芬·柯维认为这是错误的。以工作为中心的“工作狂”,哪怕牺牲了个人健康、家庭,为了工作,也在所不惜。但是这种态度并不能提高他们工作的效率,相反的,一旦他们无法工作或者是在工作上遇到了什么样的阻碍,他们便会缺乏安全感,反而会大大地降低工作的效率。

史蒂芬·柯维告诉我们,“以原则为重心”才能保持冷静,才能够达到高效工作的目的。他曾经说:“原则是恒久不变,历久弥新的,不像其他中心那样多变,所以值得信赖,可以给我们高度的安全感。”那么,原则到底指的是什么呢?

这里所说的原则,是指那些准确无误,强而有力地指引我们工作的准则。它们会贯穿在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原则是我们自己用来解释世界的道理。

原则是理性的,以原则为重心,可以给我们带来高度的安全感。工作中有其他的情况来扰乱我们时,以原则为重心可以让我们采取冷静理智的态度,全面分析整体局势,坚持自己的工作目标,选择最为合适的作法。而坚持自己的目标,则是高效工作最重要的一点。

也许你听说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8世纪后半叶,欧洲的探险家发现了一块“新大陆”,也就是澳大利亚。英国想要最先占领这块宝地,就派弗林达斯船长带着船队向澳大利亚驶去。与此同时,法国的拿破仑同样也有这样的“雄心壮志”,他也派阿梅兰船长驾驶三桅船前往澳大利亚。就这样,英国与法国都争先恐后地冲向澳大利亚,进行了一场世间上的较量赛。

法国仗着先进的三桅快船很快就捷足先登,他们将澳大利亚的维多利亚全部占领,并且,将此地命名为“拿破仑领地”。他们以为已经大功告成了,于是便放松了警惕。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种当地所特有的珍奇蝴蝶,为了将这种蝴蝶尽快地捕获,他们竟然全体出动,一直跟着纵深追入澳大利亚腹地。

就在这个时候,英国人也来赶到了这里。当法国人的船只映入他们的眼帘时,他们以为法国人已经占领了这个地方,一个个都非常沮丧失落。但是,他们仔细观察却没发现一个法国人。于是,弗林达斯船长立即命令手下人在这里安营扎寨,并且迅速地将这个好消息报告给了英国首相。

当法国人兴高采烈地带着那种珍奇的蝴蝶回来的时候,这块大小与英国领土面积相当的土地,已经牢牢地掌握在英国人的手中了,他们只能是悔恨不已。

在这个故事里,法国人并没有从大局出发,以“原则”为重心。他们被好奇心所影响,没有及时完成本应该做的事情——占领大陆。在现实生活中,像这样把精力用错了地方,忙忙碌碌干了很多事情,最后却没有及时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或者是工作质量非常糟糕的人有很多。他们之所以最终会遗憾悔恨就在于没有以原则为重心,时刻保持冷静。

纵观那些以原则为重心的人,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均善于把握工作的方向,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与愿望,明确地知道自己完成这份工作最后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他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盲目地采取行动,是绝对不会取得成功的。只有清楚了自己想取得什么样的结果,才能帮助我们正确地选择出工作中的重点。

而那些以其他事物为中心的人,比如,以名利为中心的人,他们日常工作中,常常只是把赚钱或者获得名誉作为目标。他们无限扩大了这个目标,很少考虑自己的天赋、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的问题,把自己置于盲目的紧张、忙碌的状态之下。他们不懂得以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为依据,没有从工作本身要达到的成就方面来考虑问题。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就会对工作失去兴趣,最终自然摆脱不掉失败的结局。

与之相对应的,以原则为重心的人都知道,如果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觉得自己总是处于低效率的状态下,无法成就什么事业的话,那么,就应该下定决心对这些情况加以改变,而不是做无谓的抱怨。并且,他们也清楚只有多加思考,采用更好的方式工作,才能提高效率的道理,并努力地将其付诸于行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认为高效工作只是提高工作的速度,而只是把目光盯在工作的快慢上,那就大错特错了。有时候工作的方向比速度更能决定其工作的效率,因此只注意工作的快慢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工作上有很多细小的选择都能改变工作的方向,而这些改变很有可能是你没有察觉到。比如,一次跑步,有的人选择先保存体力,最后再冲刺。有的人选择先领先一段距离,再稳定地向前。但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速度,却都只能朝着终点的方向跑。即使道路泥泞,也只能忍受和坚持,因为终点在那里。因此,在提高工作效率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原则为重点”,时刻保持冷静,根据工作中出现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

当然,“以原则为重心”也并不意味着不允许任何失败。在实现工作目标的过程中,理智而有序地进行各种不同的尝试,适当地总结经验教训,这也是有原则的表现之一。这些尝试,就可能会让我们离目标越来越近,也可能让我们达到高效工作的目的。

1744年8月1日,拉马克出生在法国的毕加底。由于他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因此,父母都非常宠爱他。拉马克的父亲希望儿子长大之后,能够当个牧师,于是,就将他送到了神学院读书。德法战争爆发之后,拉马克参了军,成为了一名战士。后来,他因病退伍之后,喜欢上了气象学,他就梦想着通过自学,将来成为一个气象学家,所以,他整天仰首望着多变的天空。之后,拉马克找到了一份银行里的工作,他又想着将来能当一个金融家。没多久,拉马克又爱上了音乐,于是,他又开始整天拉小提琴,幻想着可以成为一个音乐家。这个时候,他的哥哥就劝他做一名医生吧,因为拉马克曾经学了四年医。但是,拉马克感觉自己对医学没有多大的兴趣。有一天,24岁的拉马克漫步走在植物园里,偶然遇到了法国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卢梭。卢梭很喜欢拉马克,就常常将他带到自己的研究室里去。在那里,这位“南思北想”的青年深深地爱上了科学。从此之后,拉马克全身心地扑在了研究植物学上。为了能够系统地对植物学进行研究,他花了整整11年的时间,写出了名著《法国植物志》。在拉马克35岁的时候,成为了法国植物标本馆的一名管理员。接着,他又花了15年的时间继续研究植物学。后来,50岁的拉马克,又开始研究动物学。此后,他又将自己35年的光阴放在了动物学的研究上。换句话说,拉马克从24岁开始,花费了26年时间研究植物学,35年时间研究动物学,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博物学家。他在世界上很早就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有很多人都认为,理性地设计工作的终极目标有一些难度。拉马克的故事告诉我们,工作中可以先做短期设计,在一段时间内解决一个问题,用试错的方法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但是,在工作中,只有以原则为重心,认准一个目标后,全心全意地投入,集中精力地去奋斗,才能取得最高的效率,从而快速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