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史蒂芬·柯维写给年轻人的高效工作秘笈
15406000000047

第47章 工作与企业都需要均衡发展

每个人都会关心四个方面的事情: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精神状态,智商和情商,自己的人际交往圈。身体健康是工作的本钱,它是我们可以高效地完成工作的资本。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决定了他工作的积极程度。一个情绪高涨的人,在工作中往往是积极上进的;一个失落沮丧的人,我们很难想象他能以亢奋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从而获得优秀的成绩的。个人能力对于高效工作也非常重要,如果吸收了更多的知识,我们就能把工作完成得更好。一个高效能的人,也一定是心智坚强的人,他能够承受更多的困难,不被挫折打败。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就常常被告诫要与别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为丰富的人脉是一个人巨大的财富。它可以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让我们少费一些周折,多走一些近道,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在史蒂芬·柯维看来,一个人要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就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自我提升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上述四个方面的任何一个层面。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重视每个层面的更新,让各方面都均衡地发展,这样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我们或许可以从安踏公司的创业经历中得到启发。

在福建省晋江市有一个靠近大海的小镇,在这个小镇上住着一个名叫丁志忠的年轻人。起初,他跟镇上其他想致富的人一样,渴望着有一天自己也富裕起来。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初中没有毕业,就成为了一家作坊的作坊主,开始从事制鞋业。由于他精明能干,比他比别人以更快的速度转变为一个现代企业管理者,并且,率先发掘了国内市场。就这样,他迅速从当地三千多家鞋企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小镇人人羡慕的鞋王。

为什么丁志忠从小就有经商致富的愿望呢?据说,他从小在制鞋作坊里长大,耳濡目染,逐渐地对经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也曾回忆说,他最初经商的动力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过得更好一点儿,他希望自己也可以像别人一样有钱买摩托车。他所生长的地方——福建晋江陈埭镇,本身就是一个很容易让人萌生商业细胞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有着出海谋生的传统。当海外侨民赚了钱之后,就会输送一定的资本回来,并且,带来市场信息与订单,所以,很好地促进了当地的制造业的产生与发展。早在1980年代初期,晋江陈埭镇就已经有一批制造作坊开始兴起,海外的晋江侨民为这些作坊带来了最初的订单。当地农民丁和木,也就是丁志忠的父亲,在1980年代中期曾经参与过陈埭镇一家村办鞋厂的创办。有过亲身经历的丁和木也想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制鞋作坊,于是,在1991年前后,他将家里谷子、鸡、鸭等所有可以换钱的东西都变卖了,再加上族亲的资助,总共筹集到五六万元钱,单独地成立了一家制鞋作坊,这就是安踏的前身。

根据安踏公司所提供的资料显示,早在1987年前后,父亲丁和木就给了丁志忠1万元钱以及从陈埭各个制鞋作坊里买来的600双鞋,让他托运到北京去销售。这个时候,丁志忠才刚满17岁,初中都还没有毕业。就这样,丁志忠也成为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北京卖鞋的几百个晋江人中的一个。他在北京选择了一些特定的商场,比如,王府井商场等,开设了晋江鞋专柜,生意做得非常火爆。据说,从那个时候起,丁志忠便有了营销意识,他开始学着研究消费者的类型,留心什么样的鞋具有更好的销路。

据一位对安踏非常熟悉的人士说,1994年,丁志忠带着从北京赚到的20万元回到了晋江。那个时候,他们的鞋厂已经开设,由丁志忠的父亲与哥哥在经营。当丁志忠回晋江之后,就担任起了主管营销的副总经理一职。1994年,在连续更换了几个厂名以后,丁家父子一致决定将厂名与产品品牌统一为“安踏”。据父亲丁和木回忆,起初选择这个品牌,其中含有“安心创业,脚踏实地”的意思。

两年之后,丁志忠掌握了家族企业的主导权,成为了安踏的总经理。老父亲丁和木正式退居二线,而他的哥哥丁世家,因为性格温和,“不喜欢出头”所以专门负责生产事务;而他那个中专毕业、学财务出身的妹妹丁雅丽,则掌握起公司的钱袋子。其实,丁志忠本身是一个比较内向封闭的人,不喜欢与他相处。相关人士在谈论他的成功时,这样说道:“非常幸运的是,丁志忠有一个非常好的父亲,及早地放权给儿子,而他的哥哥和妹妹跟他形成了非常好的互补关系,没有争权,没有内斗。”

虽然丁志忠本人不太善于进行人际交往的,但是,他和自己的兄妹有着非常和谐的关系,而这份关系帮助了他平衡了自己的人际交往圈。而且,他从很久以前就树立了志向,并为此一直努力奋斗。我们可以想象,他的精神状态一定是充满斗志的,他的相关才能也已经得到了锻炼。在这样的均衡发展的状态下,他才能够高效地完成了每一次的目标,最终取得了事业巨大的成功。

通常,对于企业来说,企业是一个法人,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企业与人有其共同之处,企业的财务状况好比是它的身体;企业文化,目标,宗旨和原则是它的精神;人力资源的开发、运用和培养就如同它的智力;而办公室气氛,公关和员工待遇就可以比作企业的社会情感了。那么,企业要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也需要像个人一样,协调四个层面上的发展,力争上游。

企业当然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一个企业若把这个当作它存在的唯一目标,它就太狭隘了。中国人都信奉孔子的智慧,孔子曰:“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而只求盈利,便是这里的“取乎其下”,到头来,是“无所得矣”。这样的企业,不在少数,在表面上还装模作样地谈着理想,其实骨子里是“拜金主义”,一心一意只想赚钱。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企业内部势必会产生很多不和谐的现象,明争暗斗,各自为政,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最终也只会让企业承担更多亏损和压力。

但是,反过来讲,企业和组织毕竟有自己的盈利目标,这就是说也不能软弱地一味讲求人文关怀,任何成功的组织都是需要严格的纪律的,优胜劣汰是生存的自然法则。对于面对严酷市场竞争的企业来说,更需要有力的组织。从某种意义上,没有组织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的价值体系和经济标准,没有组织就意味着没有效率和执行力,这样的企业最终只能被市场淘汰。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它们有着严格的组织纪律,也确立了适当的服务标准,经济标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是,就是没有“智力”层次的更新,换句话说,他们忽略了对员工的发掘和培养,企业没有思考过企业的延续和继承,产生的企业文化有相互的冲突和抵触,没有连贯性。而过度的人员流动让员工对于企业没有一点儿归属感,不能够安心地工作,在这样的状态下,肯定也不可能集中精力,高效率地工作。

所以说,想要达到高效能工作,取得所在领域的成功,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平衡地发展身体、精神、智力和社会(情感)四个层面。它们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不小心忽略了其中任何一个层面的发展,都有可能会减弱整体的战斗力量,因而影响其工作的效率,阻碍其成长速度,妨碍其取得成功的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