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史蒂芬·柯维写给年轻人的高效工作秘笈
15406000000009

第9章 别怕犯错,就怕有错不改

工作是一种体力或者脑力的付出,一个人的能力越强,收获就越多。但是,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工作的过程中,就难免会犯点错误。不过,有的错误是无法弥补的,比如,装配机器时,零件安装失误会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一旦出现事故就无法补救。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我们应该在工作时保持谨慎的态度。年轻人工作经验不足,也最容易自高自大,自以为是。高效工作要求我们随时保持警惕心,避免这样的错误。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即使在非常小心翼翼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有可能犯错误。那样的错误可能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可能是缺乏经验而造成的失误。当错误已经发生之后,我们应该进行深刻的反省。但是,我们千万不能陷入无休止地自责中。受到打击而沮丧失意一会儿无可厚非,但是,千万不可从此一蹶不振,也没有必要因为畏惧犯错,而开始畏首畏尾,不敢继续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下去。

史蒂芬·柯维告诉我们,“正确对待犯下的错误不但不会降低我们的工作效率,反而有利于高效工作。”犯错并不可怕,就怕有错不改,一直错下去。不仅工作效率会因为错误大打折扣,连最后的结果是否能顺利完成都是一个未知数。

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了。他经过了1001次实验、分类试验了1600多种不同耐热材料、6000多种植物纤维才试验出了正确的材料。爱迪生乐观地说,每一次的犯错都让他否定了一种材料,让他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而在当代社会中,像爱迪生一样将失败视为财富,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应该是詹姆斯·戴森。这个被称为“英国设计之王”,集工业设计师、工程师、发明家、亿万富翁等身份于一体的传奇人物,其锐意创新出无集尘袋真空吸尘器的幕后故事,真实地为我们阐述了“创新不要怕犯错”的真谛。

詹姆斯·戴森早年在英国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前身Byam Shaw学校修习绘画与制图,后来,又进入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开始对家具与室内设计进行研究,除了学习的专业之外,他还有着对工业设计与机械设计天赋的敏感与不甘于现状的进取心。

真实的问题往往是创新的驱动力。1978年的一天,中年的戴森无意间发现家中“胡佛”牌吸尘器由于集尘袋使进气孔经常堵住,致使吸附能力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其功效逐渐减弱甚至完全失灵。这是自1908年吸尘器问世以来一直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于是,戴森就萌生了创新吸尘器的念头。在之后的5年里,他一直专注于这项工作。据相关统计显示他为此前后共制作了5126个功能原型,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终于在第5127次的试验中,制作出具备革命意义的双气旋、无集尘袋、并且,吸力不会随着时间减弱的真空吸尘器实验模型机。

成功后的戴森回首这五年来5126次创新失败与仅仅依靠妻子的薪水过活的历程,感慨万千:“几乎每一天我都想过要放弃,但是,每次失败的时候,我都会想起年轻时在长跑过程中想要慢下来时,就应该催促自己加速,而不是减速……创新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然而,在当时,作为吸尘器附件的集尘袋是一种易耗品,其生产与销售也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业内人士纷纷选择维持现状,对戴森的创新“商业化”视而不见,甚至给予否定的态度。但是,戴森没有气馁,他坦承:“气愤和沮丧如同现实需要一样,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动力。”功夫不负有心人,戴森终于于1986年,将自己第一款产品G-Force,这个将实用功能与诚实造型兼具的无袋真空吸尘器成功地推向了市场,成为了现代工业设计经典作品。

爱迪生和戴森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创新设计与发明中,犯错反而意味着进步,意味着距离成功又近了一点。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像大发明家与设计家们这样想。人们因为害怕犯错以后带来的后果,没有勇气去尝试新的事物,不敢大胆的改进,而选择了保守畏缩。大多数人害怕与传统有一点点的不同,不愿意做没有先例的事情。这些人的工作是陈腐的,缺乏创造力的,低效率的。

这样的人一旦犯了错误,只会陷入悔恨不已的泥潭而无法自拔。他们不能正确地对待错误,也不会采取积极的行动进行挽回,只是在那里不断地悲伤、失意或者发愁。所以,年轻人应该格外小心畏惧与后悔这两种情绪,保持谨慎的态度,万一犯错只要能够吸取教训就好,千万不要沉溺于其中。因为无论我们再怎么后悔,也改变不了这个犯错的事实,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正视错误,吸取经验教训,为下一次的成功做准备。

1876年,一位年仅20来岁的年轻人独自来到了芝加哥。他既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特长,为了生存下去,只好到一家商店去卖肥皂。后来,他发现销售发酵粉的利润很高,也想从中赚一笔,就立即用自己所有的存款购进了一批发酵粉。结果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当地做发酵粉生意的要远远地多于卖肥皂的,而自己是个新手,根本不可能打败他们。

眼见着发酵粉再不及时地处理掉,就会血本无归。年轻人一咬牙,决定将错就错,将身边仅有的两大箱口香糖贡献出来:凡是来到本店来购买发酵粉的顾客,每买一包发酵粉,都可以免费获得两包口香糖。很快,他手中的发酵粉就全部处理掉了。

在后来的经营中,年轻人又发现:市面上口香糖的销售变得越来越流行,虽然它属于一个薄利行业,但是,由于数目庞大,其发展前景要比发酵粉好得多。于是,他又集结起所有的家当,转向经营口香糖。在营销过程中,他积极听取顾客的意见,尽可能地配合厂家改良口香糖的包装与口味,后来,他感觉这种配合局限性很大。于是,索性倾其所有,自己办了一个生产口香糖的小厂子。

1883年,他们厂生产的“箭牌”口香糖正式面世。然而,当时已经有十多个品种的口香糖分割了整个市场,而人们对他们的口香糖接受速度极慢。就这样,他又陷入了困境。这时候。经过再三考虑,他决定采用一个非常冒险的招数:将全美各地的电话簿搜集起来,然后按照上面的地址,给每人寄去4块口香糖与一份意见表。

这一措施几乎耗尽了年轻人的所有家当,不过,“箭牌”口香糖也几乎在一夜之间,迅速风靡了全国。1920年,“箭牌”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营销单一产品的公司,年销售量达九十亿块美元。而这位善于在错误中取得胜利的年轻人,正是“箭牌”口香糖的创始人——威廉·瑞格理先生。

在接下来的大半个世纪,“箭牌”口香糖也犯了不少的错误:20世纪60年代,该公司为了进一步扩大规模,投资1000多万美元成立了保健产品分部,同时,还推出了新产品,即抗酸口香糖。然而,因为这种口香糖中添加了有争议的药物成分,所以还没上市就被查禁了,致使产品胎死腹中。为了抢占市场份额,他们更是不惜投入巨资,收购一些竞争对手,导致几度陷入严重的生产危机与经营危机中。

错误连连的“箭牌”最后的命运怎样呢?现在,几乎连三岁孩童都能说出“箭牌融入生活每一天”的广告词,“箭牌”口香糖早已成为了年销售额逾50亿美元的跨国集团公司。为什么“箭牌”能够取得如此令人羡慕的成就呢?它的第三代传人小瑞格理一语点破了其中的玄机——“大胆犯错”。要知道,机遇往往藏在犯错的过程中,只有经历错过的尝试,才能更加准确地找到成功的方位。

年轻人常常是创业团队的主力军,因为年轻人是最有激情最有活力的。年轻人也没那么害怕失败,因为把青春用于试错也是很值得的事情。恰恰是这样“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也使得年轻人们在工作中积累下很多的经验教训,在一次又一次地犯错中迅速地成长着。当筹码积攒够了,做任何工作也就得心应手,可以高效地收获很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