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能力创造机遇
15406500000018

第18章 贵人属于有双赢心态的人

双方皆赢是一种在所有人们相互影响中一贯谋求共同利益的心理状态。双方皆赢意味着,所达成的协议或解决办法时大家都有益处,使大家均感满意。如果达成双方皆赢的解决办法,所有方面都会赞成所作时的决定,并感到有义务执行已确定的行动计划。“双方皆赢”理论把生活视为一个合作的舞台,而不是竞技场所。多数人往往用两分法思考问题:不强则弱、不硬则软、不得则失。但是,这种思维方法是有重大缺陷的。它以权位为基础,而不是以原则为基础。双方皆赢所根据的观点是,每人都有众多机会,一个人的成功不是以牺牲或排除他人的成功为代价的。

有一个人被带去观赏天堂和地狱,以便比较之后能聪明地选择他的归宿。他先去看了魔鬼掌管的地狱。第一眼看去令人十分吃惊,因为所有的人都坐在酒桌旁,桌上摆满了各种佳肴,包括肉、水果、蔬菜。

然而,当他仔细看那些人时,他发现没有一张笑脸,也没有伴随盛宴的音乐或狂欢的迹象。坐在桌子旁边的人看起来沉闷,无精打采,而且皮包骨。这个人发现每人的左臂都捆着一把叉,右臂捆着一把刀,刀和叉都有4尺长的把手,使它不能用来吃。所以即使每一样食品都在他们手边,结果还是吃不到,一直在挨饿。

然后他又去天堂,景象完全一样:同样食物、刀、叉与那些4尺长的把手,然而,天堂里的居民却都在唱歌、欢笑。这位参观者困惑了一下子。他怀疑为什么情况相同,结果却如此不同。在地狱的人都挨饿而且可怜,可是在天堂的人吃得很好而且很快乐。最后,他终于看到了答案:地狱里每一个人都试图喂自己,可是一刀一叉以及4尺长的把手根本不可能吃到东西;天堂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喂对面的人,而且也被对面的人所喂,因为互相帮助,结果帮助了自己。

卡耐基指出:这个启示很明白。如果你帮助其他人获得他们需要的东西,你也因此而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而帮助他人使自己受益的例子可以说俯拾即是:

许多年以前,在北弗吉尼亚,一个老人站在一条河的岸七等着过河。由于天气非常冷,河上又没有桥,他必须得骑马过河。长时间的等待之后,他终于看到一群骑马的人走过来。第一个过去了,第二个过去了,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都过去了。最后,只剩下了最后一个骑马人。当他走到老人面前时,这个老人看着他的眼睛说:“先生,你能让我骑马过河吗?”

那个骑马的人毫不犹豫地说:“当然可以,上马吧。”一过了河,老人就下了马。在他离开之前,那个骑马的人问:“先生,我看到您让其他骑马的人从您面前走过却不叫住他们,当我走过时您却叫住了我,我很想知道这是为什么?”老人平静地回答说:“我在他们的眼睛里没有看到爱,我心里知道即使我向他们提出要求,他们也不会答应的。但是在你的眼睛里,我看到了同情、爱和热心,因此,我卸道你会乐意帮助我过河的。”

听完这些话,骑马的人非常谦恭地说:“我很感激你刚才说的话,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带着这句话,托马斯·杰克逊走进了白宫,开始了执政生涯。

哈维,法拉斯通,这位帮助人们登上了成功的巅峰的人,曾有一句精彩的话:“往往是这样:你把最好的东西送给别人,你就会得到别人身上最好的东西。”

对此,希尔体会颇深,他经常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南边墓地的守墓人每个星期总会准时收到一封来信和50元买花的钱,信里署名为“可怜的老太”的人,托他每星期给她相依为命却睡到墓地里来的儿子哈里献上一束花。老实的守墓人每次收到信与钱,总会买束鲜花送到哈里墓前。

一天,“可怜的老太”终于露面了,她坐着小车来到墓地,却没下车,派开车司机来请守墓人说:“那位托你每星期给她儿子送花的妇人,请你到她那儿说几句话,因为她腿瘫痪了,行走不便。”

守墓人跟着司机来到那位“可怜的老太”面前,这是一位上了年纪身体极差的老太,高贵的脸部表情掩饰不了她对生活的绝望和病痛留下的印记。

“我是那位寄信的老太,”她断断续续地说,“这几年麻烦你了。”

“我每星期都按时送花。”守墓人说。

“谢谢你。”她接着说,“医生说我将不久人世,死了倒也好,我活在世上对这个世界来说已无一点意义。只是,我惦记着将没人再给我儿子送花了。”

守墓人忽然问道:“夫人,您去过孤儿院吗?那里的孩子都没父母。”

“孤儿院?”

“夫人,恕我冒昧,”守墓人说,“在我这儿睡着的人,有哪个是活着的?与其把鲜花大把大把送给那些死去并不能体味生者痛苦与快乐的人,不如把买花的钱留着给那些活着的人。”

“可怜的老太”听了守墓人的话,半天不言语,叫司机开车走了。宁墓人心想:自己的话可能说过头了,对一个临死的孤募老人。

没想到过了几个月,那辆小车又载着“可怜的老太”来到墓地,这次开车的不是那个司机,而是“可怜的老太”自己。她兴高采烈地跳下车,神采奕奕地对守墓人说:

“嘿,你的建议创造了奇迹。我把钱全部捐给了孤儿院,那里孤儿的快乐深深感动了我,让我觉得我还有些用处。更想不到这种帮助他人得到的好处,竟奇迹般治好了我的腿。”柯维则用另一个故事来说明和支持这一观点:

一个刮着北风的寒冷夜晚,路边一间简陋的旅店迎来一对上了年纪的客人,不幸的是,这间小旅店早就客满了。

“这已是我们寻找的第16家旅社了,这鬼天气,到处客满,我们怎么办呢?”这对老夫妻望着店外阴冷的夜晚发愁。

店里小伙计不忍心这对老年客人受冻,便建议说:“如果你们不嫌弃的话,今晚就住在我的床铺上吧,我自己打烊时在店堂打个地铺。”

老年夫妻非常感激,第二天照店价格要付客房费,小伙计坚决拒绝了。临走时,老年夫妻开玩笑似地说:“你经营旅店的才能真够得上当一家五星级酒店的总经理。”

“那敢情好!起码收入多些可以养活我的老母亲。”小伙计随口应和道,哈哈一笑。没想到两年后的一天,小伙计收到一封寄自纽约的来信,信中夹有一张来回纽约的双程机票,信中邀请他去拜访当年那对睡他床铺的老夫妻。

小伙计来到繁华的大都市纽约,老年夫妻把小伙计引到第五大街三十四街交会处,指着那儿一幢摩天大楼说:“这是一座专门为你兴建的五星级宾馆,现在我正式邀请你来当总经理。”年轻的小伙计因为一次举手之劳的助人行为,美梦成真。这就是著名的奥斯多利亚大饭店经理乔治·波非特和他的恩人成廉先生一家的真实故事。为此,柯维说:“帮助别人的时候,受益的常常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