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能力创造机遇
15406500000005

第5章 创新并不神秘

“一个聪明的头脑价值连城!”这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话。的确,创意的力量是无穷的,它可以决定一个人能否准确地找到自己的定位。一个人善于创新是最基本的能力。

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人,也定会是个成功的人。只有养成了创新的习惯,才能在风风雨雨的事业之路上独创天下。

由独立思考带来的创新

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都具有一项十分重要也是十分基本的心理品质——独立思考。

达尔文说:“我耐心地回想或思考任何悬而未决的问题,甚至花费数年亦在所不惜。”牛顿说:“思索,继续不断地思索,以待天曙,渐渐地见到光明,如果说我对世界有些微小贡献的话,那不是由于别的,却只是由于我的辛勤耐久的思索所致。”他甚至这样评价思考:“我的成功就当归功于精心的思索。”

爱因斯坦也曾说过这样类似的话: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著名昆虫学家柳比歇夫说:

“没有时间思索的科学家,那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他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他最好放弃科学。”

从这些名言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条道理:独立思考是一个人成功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质。所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欲成大业者必备的条件。

一位教授强调:

“要提高你的创造能力,一定要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良好习惯,千万不要人云亦云,读死书,死读书。”

一位学者指出:

“人们只有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才会去探索被表面所遮盖的事物的本来面貌。”好奇,可以说是创造的基础与动力。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都具有少见的好奇心;而居里夫人的女儿则把好奇称为“学者的第一美德”。成功人士总是善于在人们熟视无睹的大量重复现象中发现共同规律,特别注意反常现象而有所创造。而漫不经心的人,往往就不怎么注意那些新奇而有用的东西。纵观一切高效的创造性人才,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品质,就足敢想、敢干、敢于质疑,遇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

巴尔扎克认为:

“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我们所有伟大发现都应该归功于疑问,而生活的智慧大都源自遇事都问个为什么。”

但创造构想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有大量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经验越丰富,知识越渊博,创造构想的思维就越活跃。有丰富经验的医学家对疾病的判断能力强,有经验的飞行员能根据发动机微小的变化来判断发动机的工作情况。

创造构想需要以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为基础,但并不是说只有等知识经验积累到自认为非常丰富的地步才能开始创造。比如,过河需要桥或船,如果发现了桥,何必还要去造船呢。为了准备“攀登”,必要的基础知识是需要的,但是如果总是怕东西不够用,样样东西都去学,到什么时候才算学到头呢?知识是无限的,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在短暂的一生中,在一定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只有早日进入创造,带着创造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补充自己所缺的知识,无疑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创造性思维构想的产物有时如同火花闪现一样,稍纵即逝。这种稍纵即逝的思维的火花就是灵感。可以说所有的灵感都源于直觉。爱因斯坦曾说:“真正宝贵的是直觉。”物理学家普朗克说:“每一种假说都是想像力发挥作用的产物,而想像力又是通过直觉发挥作用的,但直觉常常变成一个很不可靠的同盟者,不管它在假说时是如何不可缺少。”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工作中我们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发现问题或在解决问题时,可能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善于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想像与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把它迅速而准确地记录下来,进行思维加工与实践检验,可能获得创造性活动的很有价值的成果。

没有人天生就是科学家、大元帅、企业家,人类的一切知识和智慧都需要培养,人类的一切情感和思想都需要滋养。作为时代的弄潮儿,21世纪的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创新精神的意义和内涵,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创新精神。

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到一所著名的大学,给数学系研究生上课。

数学家一站上讲台,什么话也没说。“刷刷”几笔,他先在黑板上写了:“2 2=?”这样一个算式,并问这群满怀虔诚心情来听课的学生:“谁能告诉我答案?”

这些演算过无数复杂算式的研究生们面面相觑,不知数学家有什么高明之举,大家你看我,我看你,不敢轻易回答。他们想,这一定是一个表面简单,实际深奥无比的算式。这时候从角落里站出一位戴眼镜的学生,怯生生地回答说“2 2=4呀!”

“哈哈!”这位学生的回答引来满堂哄笑,因为这个答案是幼儿园小朋友也能回答的。

可数学家对这位学生的回答非常满意,他严肃地给学生们上了第一堂课:“幼儿园小朋友能回答的问题,你们这些研究生却不敢回答,你们是被你们自己吓倒的呀!”

生活中的许多事,不正像这般可笑吗?

当然,也有一些人是积极思考、善于动脑的。罗伯特·依普斯丁给罗宾讲述了下面的故事:客人先后来到,可是酒仍是温的。我又忘记把葡萄酒先冰好了。一位朋友说:“不用担心,我可以立刻把酒弄凉。”五分钟后,她从厨房里出来,手中拿着一瓶冰凉得恰到好处的葡萄酒。她不肯说出冰酒的秘诀,后来我吓唬她说,如果她不公开秘诀,我们就到处宣扬她有巫术,她只好不再坚持。

“很容易,”她说,“把酒倒进塑胶袋,浸在冰水里,摇晃几下,酒就凉了。困难处在把酒倒回瓶子里去。我找不到漏斗,就用蜡纸做了一个圆锥来代替。”

客人齐声赞好,有一位说:“要是我们都能那么聪明就好了!”

罗伯特说:经过10年的调查研究,我深信我们都能够那么聪明。一般人所以不能和爱迪生、毕加索或莎士比亚相比,问题不在创造的能力,而在是否能激发自己的创造欲,利用创造的能力。

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发挥创造的潜能,我想我知道其中原因,也相信我能帮助大家打开我们潜藏的智慧宝库。

我在实验室里用鸽子试验,发现了基本的道理。前几年我做的试验是,凡是爬上小箱、用嘴去啄悬挂在头顶上方一对玩具香蕉的鸽子,我都奖以食物。然后我教鸽子在地上推盒子。最后,我给鸽子出了一个难题。香蕉挂在鸽子够不到的地方,盒子放在香蕉正下方离香蕉45厘米。

在这样的情况下,鸽子的表现和人差不多。起初鸽子似乎不知道怎么办,来回走动,伸长脖子想去够那玩具香蕉。过了一两分钟,它便开始推那只盒子,推到正好的地点,然后爬上盒子,啄那只香蕉。

罗宾悟出:鸽子尚且能这样做,人可能做的事还用说吗?

你见过消极的成功人士吗?很多人说自己天生就消极,其实,没有“消极的婴儿”,只有消极的成人。所有积极和消极的习惯,都是后天培养出来的。既然是后天培养出来的,就一定可以变,凡事为什么不多往积极面去想呢?

也许你会问:“想法要积极,难道有了问题,不要去想它吗”研究问题,有时候也是积极的,因为你研究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这并不是消极,这里指的是一般人的负面思考,也就是只谈论问题本身,而不思如何解决。

想想见过的成功人士,一定都是积极思考者。

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会问自己:从这个问题当中可以学到什么;当他们遇到挑战时候,他们相信自己一定能突破;当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告诉自己,人生就像季节更替一样,问题一定会过去。

他们总是抱着对未来的期望,要想就要往好处想,为什么要往坏处想?思想是原因,环境是结果。

如果你不满意现在的环境,你就必须改变脑中的思想。

名人触网经营创新

提到发明创造,有些人总是觉得神秘,很多人会马上想到:“那是专家的事。”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因为某某人有发明创造,我们才称之为专家;而不是因为某某是专家,他才会有发明创造。而且,创造有大有小,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

例如,一位家庭主妇将收缩薄膜覆盖在晒衣竿上并浇上热水。由于薄膜收缩,所以它就紧紧地贴在晒衣竿上,于是变成了竿的塑料薄膜。这是20年前的一件价值100万日元的,发明。有人发明一个帚子,把帚子在油腻的饭菜上边一扫,就吸去全部的油。现在,这一个帚子不但行销美国,而且销至加拿大和欧洲,这发明的人,已经是亿万富豪了。

在当今,创造活动已不再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事,已经深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进发出创造的火花。人们在事业上的新的追求、新的理想、新的目标会不断产生,在为新的事业创造奋斗中,实现了这些新的追求、理想、目标,就会产生新的幸福。

头脑不使用会老化,越使用越灵敏。对世界上的事物关心并注意观察,然后把灵机一动所想出的东西,试着构思出自己的方案。躺在床上也好,上厕所也好,乘电车也好……什么时候都行,只要脑海中浮现出方案,就要立刻把它记下来。至于想出来的是妙计还是愚方,放在以后再评价。“枪法再差,多放也可命中”——在众多的方案中,总会有一二件碰巧是出色的。

卡耐基常引用罗丹的名言说:“真正的艺术大师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这就说明了思路开阔的重要性。

如今的社会竞争尤其是商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有时一个突破常规的好主意就能产生异乎寻常的效果。

一家规模不大的建筑公司在为一栋新楼安装电线。在一处地方,他们要把电线穿过一根10米长、但直径只有3厘米的管道,而且管道是砌在砖石里,并且弯了四个弯。他们开始感到束手无策,显然,用常规方法很难完成任务。最后,这位爱动脑筋的装修工想出了一个非常新颖的主意:他到市场上买来两只白老鼠,一公一母。然后,他把一根线绑在公鼠身上,并把它放在管子的一端。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老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并轻轻地捏它,让它发出吱吱的叫声。公鼠听到母老鼠的叫声,便沿着管子跑去救它。它沿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拖着跑。因此,工人们就很容易地把那根线的一端和电线联在一起。就这样,穿电线的难题顺利得到解决。这位爱动脑筋的装修工,也因为善于创新得到上级嘉奖,并被委以重任。他的这种方法,不也是一种很好的创造吗!

有人说:环境太平凡了,不能创造。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达芬奇挥笔画他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杰作。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到了菲迪亚斯、米开朗基罗的手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有人说:生活太单调了,不能创造。单调无过于坐监牢,但就是在监牢中产生了易经卜辞,产生了正气歌,产生了苏联的国歌,产生了尼赫鲁自传。单调又无过于沙漠了,而雷赛布竟能在沙漠中造出苏伊士运河,把地中海与红海贯通起来。

可见平凡单调,只是懒惰者之遁辞。既已不平凡不单调了,又何须乎创造。我们是要在平凡中造出不平凡;在单调上造出不单调。

有人说:年纪太小,不能创造,见着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当你把莫扎特、爱迪生及冲破父亲数学层层封锁之帕斯加尔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给他们看,他们又只好哑口无言了。

有人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之绝境,等死而已,不能创造。但是粮水断绝,众叛亲离之哥伦布,毕竟发现了美洲大陆;冻饿病三重压迫之下,莫扎特写下了安魂曲。绝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说: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希尔指出:“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当英雄无用武之地,他除了大无畏之斧还得有智慧之剑、金刚之信念与意志,才能开出一条生路。古语说:穷则变,变则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样变得通,要有大无畏之精神及金刚的信念与意志,才变得出来。”

可以说,“人人都是创造之人”。是否能够发挥出创造性是成功者与平庸者的分水岭。

虽然人人都会创造,但不同人的创造还是有所区别。知道管理而不知道经营,是雇员与老板的区别。知道经营而不知道创新,是老板与企业家的区别。

阳光文化的创始人杨澜搞网络也许是一种必然,早在1997年11月杨澜参加联合国全球电视论坛时,当时她的发言题目就是《互联网时代的电视从业者》。而今她的确成了不折不扣的“互联网时代的电视淘金者”。

名人“触网”按说不算稀罕事儿,姜昆、陈逸飞早就办起了自己的雨站,并且这一热潮还方兴未艾,可他们的网站“网”不着钱,还要往里搭钱。但杨澜不一样,先是有雄厚的资金支撑,一出手就是3000多万港币收购了不太景气的“良记”,改头换面后的“阳光文化网络公司”成功地炒作了“杨澜 网络”的概念,一推出就“圈”了10个亿,也算创造了网络经济的一个不小的神话,不仅给“触网”的名人们上了一课,连网络界的“精英”们也都瞠目结舌。

“阳光文化”是一个制作、出售电视节目的公司,主要是人物专访、人物传记等专题片,与网络根本就没有多大相干,最多不过是把节目在网上播放一下(还得是在“售卖期”结束后,片子已经基本成了“旧货”的情况下,否则先播后卖肯定卖不出去)。

至于为何“名人效应 网络概念”可以套钱则是一个更复杂的心理游戏。诸如“由于人们对杨澜普遍看好,股民极力追捧”的分析隐含着如下逻辑,即股民们是因为相信“杨澜做的电视节目”加上网络的传播能够卖到足够多的钱,才来捧杨澜的。但真实的逻辑显然并非如此,而是——所有投资者都是因相信“别人会相信杨澜做的电视节目加上网络传播能卖到足够多的钱”,才来追捧杨澜的。所有人的回报预期都来自后来跟进的投资者而非真正的消费者。

因为名人有太多的不光彩,有人才怀疑其头上的光环。因为网络有太多的泡沫,有人才指责其为“烧钱产业”。杨澜果真与众不同,一个大胆的创意加上一个创新的理念,使这一切都有了奇迹般的改变。

抢占先机算创新

做生意必须要有抢占术,即只要是自己看准的目标,就一定要敢于行动,才能赢得胜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芝加哥,许多失业者流落街头。一日,他们在报纸上发现了“你能成为瓦工”的广告,于是争先恐后地跑到广告上所提供的地址那里学习瓦工手艺。这个时期,美国建筑业迅速发展,需要大批瓦工师傅,这些失业者虽有心前往,却无奈手艺不行,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肥肉在嘴边却吃不到嘴里。这个“瓦工培训班”雪中送炭,他们顾不上学费之高昂,全部一哄而上去学瓦工手艺。这样,办瓦工训练班的人就大大地赚了一笔。办培训班的这人叫迈克,他本来也是一个从外地来到芝加哥的无业者,在大家纷纷想着去当瓦工之时,他却租了一块场地,雇佣了一位技艺熟练的瓦工师傅,开始了瓦工培训业务。如此,他一天赚的钱等于一个瓦工累死累活干20天的工资。

迈克高人一筹的思路是他成功的关键。在大家纷纷把目光转向瓦工行业之时,他也把目光瞄准了这个热点,但他不是去做瓦工,而是做培训瓦工的人。他抢先干了别人没有想到要干、却是社会所缺的事。

不放过每一笔生意。如果一心想做大生意,到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结果一笔生意也未成交。好高骛远,脱离实际,往往会徒劳而归。有的公司在展示会上,营销计划做得太大,尽管客户十分感兴趣,决策人物也到了场,但结果仍不尽如人意。

对于新创业的公司来说,找到客户,有业务做,尽管这笔生意利润并不可观,但只要有业务做总是值得庆幸的。万事开头难,有了开端即第一笔生意,就会有第二笔、第三笔……因为客户已为你敞开了大门。同时不要小视小生意,船小好掉头,生意小但易成交,虽然制单、发货、运输等方面显得费心些,但积少成多,钱毕竟是有赚的。

如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比萨饼,在35年前由美国密歇根城两个名叫莫纳汉的爱尔兰兄弟从意大利人手里买下的多米诺比萨饼屋开始创业,这笔不起眼的生意后来在美国餐饮业中掀起了一场革命。今天,饱尝创业之苦的莫纳汉兄弟在全世界已拥有5000家比萨饼连锁店,年收入高达50亿美元。这正是比萨饼成功推动世界的传奇。

因此聪明的营销员总是不放过每一笔生意,即使是一笔利润很少的生意,为了抓住客户,他们不惜修改过去制订的促销方案。只要客户中意,即使促销计划规模小些,自己业务困难些,但只要生意成交,方案能为客户所接受而在所不辞。因为,小一点的生意,总是会说服客户乐意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