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的转型模式
15407200000005

第5章 经济转型的新阶段

经过十多年的经济转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任务在大多数国家已经基本完成,市场经济已经牢固地确立了其在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经济转型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前苏联东欧各国,这一新的历史阶段可以定义为后转型时期,它的主要特点是:传统的计划经济被彻底打破,政府的作用大大削弱,经济体制呈现出了过度自由化的倾向,由此导致了市场竞争秩序的混乱和经济增长的迟缓。进一步改革的任务是提高市场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中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

迄今为止,中国的经济转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从1978 年改革开放开始到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前期或初级阶段。这一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被打破,市场调节的作用逐步增大,但是,市场经济还没有获得合法的地位,在新旧体制并存的双重体制中,传统体制的因素还处于主导地位。(2)从1992 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确立到中国加入 WTO 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中期。这一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得到确立,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为目标的企业、财税、金融、外汇、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逐步确立。但是,新旧体制并存的格局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国有经济改革的任务仍然比较繁重,双重体制的摩擦更加严重。(3)以加入 WT O为标志,中国的经济转型开始从中期进入后期。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改革面临的形势、任务、矛盾和路径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新的改革形势。经过二十多年的深入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建立。2003 年,中国的市场化指数达到了近74%,非国有经济对GDP 的贡献已经达到了69%,90%以上的产品价格完全由市场来确定,关税税率已经降到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经济改革的任务已经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是,改革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繁重、生产要素市场化相对滞后、市场秩序还不完善、分配关系尚未理顺、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只能说是初级的市场经济。

2.新的发展阶段。2004 年中国的GDP 已经达到13.65 亿元人民币,人均GDP 已经超过了1 000 美元,实现温饱和小康的任务初步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时,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978~2002年,农业在GDP 中的比重由28.1%降到15.4%,农业劳动力在农业就业中的比重由70%下降到50%左右,城市化的水平从18%上升到39.1%,工业化已经进入了中期阶段,并与信息化相结合构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别是随着“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3.新的国际环境。20 世纪末和21 世纪初,经济的全球化也进入了一个急剧扩张的新阶段。随着中国正式加入 WT O,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日益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一个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新阶段。2004 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 547.4 亿美元,当年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606 亿美元,外贸依存度超过了70%。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强,相互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的全球化对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是经济转型后期改革和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4.新的矛盾与风险。主要有:(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区域和不同阶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贫富两极分化问题开始凸显,社会中弱势群体被边缘化的问题引人关注。(2)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以及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原材料等资源的短缺和紧张问题日趋严重,需求不足与资源短缺的并存可能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常态。(3)一方面经济的市场化和货币化日益发展,另一方面政府的行政干预和对要素价格的控制依然广泛存在,这导致了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的广泛蔓延。(4)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市场经济的普遍化和与此相伴生的经济波动、失业、两极分化等问题逐步成为了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5)随着中国日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全球性的经济混乱和金融危机的不断爆发、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依附的加深以及国际化与国家主权之间的冲突等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

5.新的理论与战略。正是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一重要思想。并强调在“十一五”时期,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党中央提出的这些科学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于创新中国改革与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进一步推进经济改革必须从这些新的情况出发,用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中国的改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