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大脑养生书:让大脑更健康的100个习惯
15408900000099

第99章 将大脑中闪现的灵感记录下来

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注意及时往大脑中储存信息,然后加以记忆,活跃思维。

灵感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产生的突发性。灵感既不能预测,也无法邀请。当你千言万语呼唤着灵感时,它却不理你。而当你感到失望甚至绝望时,它却突然来拜访你,给你一个惊喜。往往是“终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代剧作家汤显祖说:“自然灵气,恍惚而来,不思而至,怪怪奇奇,莫名其状,非寻常得以合之。”现代诗人艾青在《诗论》中写道:“‘灵感’是不速之客,是不期而遇的朋友,它常给人突然袭击。”“随时要为接待‘灵感’而敞开大门。”苏东坡在谈到写诗的灵感时说:“作诗之急追亡逋,情景一失永难摹。”诗人臧克家认为,诗人进入创作情景时,诗情澎湃,如钱塘怒潮。大脑中有一条‘热线’,如果把这条热线打断就不容易接起来。因此在灵感来临时必须及时捕捉,将它记录在案。

冥思苦想是难以找到灵感的,反而是生活里点点滴滴的积累往往能让自己在不经意的时候灵光一闪。搜集平时的记忆片段,比如写100个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者要完成一件什么工作,先试着写出100个和这个工作有关的名词,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自己便容易对各种事物产生兴趣,也会提高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搜集积累得越多,灵感越多,大脑也越活跃。

有些东西绞尽脑汁也是想不出来的,这个时候就试着变换下角度吧。尝试从各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并且坚持,这样大脑也会越来越灵活。

说或写是从大脑里提取信息。把想法转化为语言从脑里传递出来,之后再一次转化为文字或声音进入大脑,由脑进行重新分析,形成新的东西。此时被大脑重新接收的信息又会被自己过滤审视一边,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让脑多运作几次也会促进大脑的锻炼。

灵感的来到之所以使人感到突然,是因为当你耗费巨大心血去思考一个问题而得不到解答时,你把它放下来,这个问题并没有从你头脑里消失,而是由显意识转入了潜意识,大脑仍在活动着,只是你不自觉而已。一旦沟通了信息,问题得到了解决,就再度转化为显意识,成为灵感。这时你会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你自己也不知道这个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灵感的另一特点就是它的短暂性。灵感往往象电光火花,一闪而过,转瞬即逝。它是智能中的一颗流星,当人们还来不及认识它的面目,估量它的价值时,往往就消失得无影无踪;那些美的光线,美的色彩,美的形体和美的动态常闪现一下就隐没了,也许一去不复返,因此必须及时加以捕捉。

爱因斯坦有一次在朋友家吃饭时,突然想到一个重要的公式,他来不及找纸,就在主人的新桌布上写下了那个公式。牛顿在一次宴请宾客时,去储藏室拿酒,途中忽萌灵感,他忘了拿酒,也忘了同伴,在自己的小书房里紧张地工作起来。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有一次正在教堂里做弥撒,忽然灵感来了,他立即从讲坛上冲下来,跑入一间圣器收藏室,写下了一首曲谱的主题,然后再去做弥撒,但教堂的负责人不理解这种创作方式,下令把他逐出了教堂。

经验表明,不但要把灵感的火花及时地记录下来,而且要趁热打铁,使思维向纵深发展,扩大思维成果,使火花连续闪现,将忽明忽暗的几星零散的火花连成一片,形成新的思想和成果。

灵感仙子既不轻易来临,也不长久逗留,这就使她显得更神秘、更宝贵。当她来拜访你时,你要象画家那样,快捷地速写下她的形象,然后再加工完善,涂上艳丽的色彩,呈在你眼前的将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图画。灵感的出现,带来的往往不是一个完整的方案,而只是指明了一个方向,一条道路,一种方法。有时忽明忽灭,若隐若现,需要人们去捕捉,去整理,去进行显意识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一个科学发明或发现,在有了新奇可行的想法之后,还需要进行严格的证明或实验的检验。就是做一道题,在想出了解题的路子之后,也需要从头到尾推导或演算一遍,才能得到确切的答案。所以说,灵感只是拉开了创造发明的序幕,只是发明这个复杂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尽管它是一个关键性的环节。在灵感的火花点燃之后,还必须再接再励,继续开拓原来的思路,乘胜追击,夺取完全的胜利。

特别要指出的是:灵感闪现的答案,不一定就是正确的。有时在推证或检验中又推翻了原有的想法。

要使灵感闪现,必须在工作、学习、生活三者之间作合理的调节。古语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工作与休息应当互相调节,把紧张的工作与愉快的休息恰当地调配好。长时间的用脑会使脑细胞过度紧张,降低效率。这时将工作放下来,使神经松弛一下,有利于知识的再消化,再改组,填补原来没有建立的联系,也可以使人跳出原来习惯的思路,从新的角度重新估计,找到问题的答案。

诗云:“用笔不灵看燕舞,行文无序赏花开。”在紧张工作之后,一定要松弛下来,到户外去呼吸新鲜空气,观赏花草虫鱼,打打球,跑跑步,与人谈谈话,看场电影,等等,这将会增加灵感闪现的机会。

一个善于合理调节时间的人,他的灵感的产生往往有一定的规律可寻。长期养成了工作习惯的人,到了该工作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思维集中,精力充沛,头脑处于最佳状态,因而灵感也容易降临。

许多事例证明,灵感大多是在思维长期紧张而暂时松弛时得到的,或在临睡前,或在起床后,或在散步、交谈、乘车中,甚至在养病时。这是因为紧张的思考使思维高度集中在一点上,对单点深入很有效,但对全面贯通则无功;而暂时松弛则有利于消化、利用和沟通已经得到的全部资料,有利于冷静回味以往的得失和忽略的线索,有利于消除大脑的疲劳,并使它再次高度兴奋起来重新投入战斗。

有的人最佳工作时间是夜晚。夜色宁静,万籁俱寂,他们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专心一意地工作着,效果远比喧闹的白天要佳。有的人喜欢清晨。清晨空气新鲜,经过一夜的睡眠,精力旺盛。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发现巧妙的设想往往是一夜酣睡之后的早上。杨振宁说他的灵感往往产生于早上刷牙的时候。苏格兰诗人司各特说:“我的一生证明,睡醒和起床之间半小时非常有助于发挥我创造性的工作。期待的想法总是在我一睁眼时大量涌现。”

唐朝诗人王勃才智双全,学识渊博,写了大量神采飘逸的词赋。他写作时有个奇怪的习惯:每当动笔前,往往先磨墨数升,然后斟酒喝个狂兴不禁,上床蒙头大睡。一觉醒来便展纸挥亳,顷刻成篇,一字不改。其实他睡觉是假,躺在床上借着酒兴紧张地思索文章是真,这就是所谓打腹稿。构思已成,自然挥笔成篇了。

现代脑科学的研究表明,瞬间的顿悟是通过战略直觉获得的。反向头脑风暴、搁置问题和灵感矩阵是激发战略直觉的三种途径,通过这三种方式,大脑在一个个难题之间徘徊,在所有的“货架”上搜索,找出相匹配的部分,然后勾勒出一张图片——这正是你想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