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生肖文化:戌犬通灵
15409900000030

第30章 一、狗与服饰

20世纪80年代末,一位从事民族学调查的学者曾遇到了这样一个场面。在云南金平县铜矿区,这位学者请一位胡须飘白的苗族大爹讲述他们的族史。“你格认得字?”他问。

“认得。”他答,“祖先的事都记在上面,顺着它,可以回到狗王(即盘瓠,苗族神话中的始祖)讨老婆的地方。”大爹边说,边递件女人的花裙子给他。

一位阿昌族小媳妇,指着自己头上戴着的高帽“吴摆”告诉笔者,“吴摆”上披搭的黑色长条布(宽约20厘米,长可及腰,下为璎珞,现一般收至帽上),就是狗尾,来历她说不清。只记得出嫁时,妈妈亲手缝绣了一条花带给她系上,并指着花带上的图形告诉她,这是谷子,这是瓜子,这是包谷……它们都是神狗带来的。

时代的变迁并没能隔断古老的宗教习俗和图腾意识,传统习俗与宗教意识依然对他们的现代生活发生着一定的影响。

远在汉代,《后汉书·南蛮传》中就记述盘瓠子孙们“衣裳斑斓”。晋人干宝的《搜神记》也提到这种服饰“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所谓“好五色衣服,衣裳斑斓”,是与“帝有畜狗,其毛五彩,名曰儿瓠”紧密相关的。盘瓠神犬的毛为五彩,故他们的后代子孙的衣服也“五色斑斓”。直到现在,瑶人男女身穿之衣,均有织成五彩花纹之布缝贴其上,也是因为传说中,其祖宗为一五彩毛之狗。“制裁皆有尾形”,很显然是象征狗的尾巴。

今天的瑶族、畲族、苗族、黎族等的服饰上均保留了许多模仿狗外形的习俗。广东北江瑶族的服饰就很典型。岑家梧说:瑶族妇女帽之尖角,象征狗之两耳。腰间所束的白布巾必将两端作三角形,悬于两股上侧,像狗尾之形。而男人之裹头巾,将两端悬于两耳之后,长约五六寸,亦像狗的两耳。瑶人相传彼之祖先乃一狗头王,故男女之装饰,均取狗之意。

瑶族妇女的服饰最有特点。据说妇女的犬帽象征狗耳。据调查,其帽的形制,前面左右有两尖上举,高约16寸5分,帽后且围以绣有花纹的青布巾,长约28寸,宽18寸。戴在头上正像狗头一样。同时,戴这种象征狗耳的帽子,只限于出嫁的妇女,未出嫁的女子是不能戴的。瑶妇与瑶女所戴的高帽各不相同。年轻女子的帽上面为椭圆形,而出嫁妇女为两尖角形。

可见,只有获得了一定资格的女性才能戴双角高帽。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看,出嫁的媳妇们完成了她们的少女阶段,从而实现了人生礼仪的一次重大过渡,而这个过渡便是对社会角色和母亲角色的一次肯定,而特殊服饰的穿戴便是这种社会角色转换的重大象征。

岑家梧先生认为:图腾民族,其成员在一定年龄者,须行入社礼。入社者即被认为图腾集团的成员,遵守一切图腾禁忌及图腾习俗。大概瑶人未出嫁的女子,尚未被承认是图腾成员,无须作象征图腾的装饰,至于出嫁妇人,已经成人,当然称做图腾中的分子了。

古代有关的资料也有关于瑶族妇女出嫁时要穿着特殊服饰的记载。清人屈大均说:

连山有八排瑶……女初嫁,垂一绣袋,以祖妣高辛氏女,初配伕瓠,著独力衣,以囊盛伕瓠之足与合,故至今仍其制云。《后汉书》言:伕瓠诸子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干宝言:赤髀横裙,伕瓠子孙。是也。伕瓠毛五彩,故今瑶彿徒衣服斑斓……

瑶族的重要历史文献《过山榜》(即《评皇卷榜牒文》)还有关于瑶人服饰及其来历的记载:

传说远古评王当政,皇后耳疾,挑出金虫似蚕,疾愈,以瓠盛虫,盖以盘,虫变为遍身绵秀、五色斑斓的龙犬,名“盘瓠”。后高王乱,评王许以女嫁取高王首级者。盘瓠取之献于阙下,评王大喜,但难以女配。盘瓠曰:以吾置金笼蒸七天七夜即可变人。如言。至第六日,三公主不及待,悄悄开笼视之,盘瓠已化人,但头、脚毛未蜕尽。评王命制五色斑衣以赠,并让盘瓠包头、绑腿,与三公主成婚。居会稽山,生六男六女,封盘王,后裔有十二姓王瑶子孙,皆以盘王为始祖。瑶人根骨即龙犬。后世瑶族亦仿盘王服斑衣而包头、绑腿。

有关瑶族、畲族服饰的另一则说法是,公主和盘瓠结婚后,头戴“狗头冠”,以便与盘瓠“求同”。于是,他们的后代在穿着上也沿用了“衣着尾”、“着五色斑衣”的传统。

明清两代的史料对瑶、畲等盘瓠系民族的服饰也有记述。如《瓯江杂志》说:“盘瓠之后,言语侏离,椎结跣足,短衣斑斓,依林而居。”

明代学者王士性也记述了瑶族服饰中的崇犬内容。如说:“女则用五缯帛缀于两袖,前襟至腰,后幅垂至膝下,名狗尾衫,示不忘祖也。”

即便到了近现代,瑶族、畲族、苗族等的服饰仍保留了传统的图腾特色,如云南红河的瑶族男人腰系狗尾襟带,有的在祭祖的场合中要着尾花衣(斑衣)跳舞。红河瑶族“吉门”支的男人衣背上还要绣上方形图案,俗称“盘王印”。

广西金秀茶山瑶族的腰带要绣上七层花,底边则有丝编的狗牙花图案。有的瑶族男人的裤管上要绣红绒,以象征“龙犬”之形。

无论属于什么支系的瑶族,其服饰在色彩上大都严格地承袭古老的“五色”之宗。他们要在衣服的领口、胸襟、袖口、肩垫、底边、裤口、裙边等处镶绣五色花边、花纹。妇女们的挑花、刺绣,均用青蓝、深蓝、黑或白色底布,上以红、白、黄、绿、黑五色丝线挑绣各种花式图案。

现代云南瑶族的男女服装,除皆在领边、袖口、裤沿和胸襟两侧绣上色彩鲜明的花纹图案外,上衣还特意剪成前短后长型;妇女则将发结梳成角状,再覆以花帕,腰带故意在后臀部掉下一截,以喻狗尾;儿童戴狗头帽,穿狗头风衣。

广西等地的瑶族,有的还在衣襟两侧和裤管两侧,特地挑绣两条鲜明的红线条,据说象征盘瓠狩猎坠崖死后从口中流出的血丝。

苗族的支系分布很广,但也保持了“五色犬衣”的传统。如云南苗族“妇女束发戴五色花冠,耳缀银环,著紫布短衣,或绣花布裙”。顺宁苗族妇女布冠戴头,衣桶裙,皆用五色桃花布为之。而丽江苗族则“姓氏服色皆以五色分类”。此外,贵州苗族的“凤头鸡”及“狗耳龙家”之说,也都因妇女们的发型而得名。檀萃在《说蛮》中云“狗耳龙家……妇女辫发螺发上若狗耳,故因以名”。这恐怕都是苗族犬图腾崇拜在服饰上的遗留。

畲族妇女的头饰也十分有特色。这种头饰呈龙犬之头、身、尾三截之状。《皇清职贡图》曰:“妇女以蓝布裹发,或戴冠为狗耳。”

这种高帽,在畲民中随处可见。畲妇的头上常戴着布帽竹筒,竹筒长约34寸,外面包以红呢,再嵌以银边。竹筒的前后都钉以银牌,并挂上一串串白珠。这种布冠竹筒,究竟象征狗的哪一部分,我们尚未明了,可确是畲民尊崇图腾的一种遗留。据T.C.沃纳于20世纪20年代调查,畲妇“挽发髻于后,编竹为架,插之髻中,前置絮垫与编竹连系,以求平衡。上覆红帕,其状当与广东北江瑶妇相似。且谓妇人蒙红帕者,盖昔卓公主下嫁时,畏狗王之丑陋也”。

对于畲族的图腾服饰,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族学家们也做过不少的实地调查。如凌纯声、庞新民、江应梁、岑家悟等著名学者也都撰写论文进行研究。据凌先生调查,畲族妇女的狗头冠是图腾装饰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狗头冠的样式,还由于宗族姓氏的不同、地域的不同各有差异,但主要结构完全相同。一般都由狗头、狗身、狗尾三部分组成。丽水式的狗头在竹筒的一端,包有银皮,上镌有狗面形,狗身即用竹筒象征,狗尾为红布一条系在竹筒之后。

浙江泰顺的畲族妇女的狗头冠,也是以竹筒制成,长三寸左右,外包红呢,嵌以银边。竹筒前后都钉有一个银牌,并挂上白色的串珠。

景宁畲族妇女的狗头冠与丽水的狗头冠多有差别。《景宁县志》说畲族妇女:“跣脚椎结,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皆五色椒珠。”

妇女后脑盘发髻,头顶置银箔包的竹筒,竹筒直径约一寸,长约三寸。整体呈三角木架,架之纵轴,一端包黑布,状如狗头,轴身为狗身,三角架上的上角,如狗尾向上竖之状。

另外,福州畲族妇女的头冠也很别致。狗之头、身、尾三部分的分别最为明显。据凌纯声的调查,这种狗头冠的样式,历代相传,不容易改。据说,此冠还是过去结婚时戴的头冠,畲族妇女还称此为凤冠,凡节日或出门做客时要戴,死了也戴着入棺。

观赏瑶族、畲族等民族的服饰,我们深深地感到没有哪几个民族能像他们那样,数千年来都一如既往地保持了对盘瓠图腾的敬拜之情,以致把这种远古的祖先崇拜意识转化成了富于审美价值的服饰文化,从而在中国服饰文化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