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名人成才故事——著名科学家成才故事
15411500000026

第26章 陈景润(5)

李尚杰对数学是个门外汉。他也许不知道哥德巴赫猜想为何物,也不懂得解决这个猜想会有何种巨大的意义。但是,他认定,自己支部范围内的成员思想上有了顾虑,自己作为支部书记,应该尽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说服他。

李尚杰开始关注有关陈景润的情况,他向每一个可能了解陈景润的人打听,科学怪人究竟怪在哪里,结果,许多人都畅所欲言。

有人说:“陈景润是个书呆子,除了读书,什么也不知道,生活自理都有困难。”

有人说:“陈景润是个数学迷,只要钻进去,命都不顾的。”

也有人说:“陈景润曾是白专典型,被批判是修正主义苗子,搞古人、死人、洋人的东西,没有实际意义,纯粹是寄生虫。”

也有人说:“陈景润啊,他是个老病号,千万别去他的房间,他有肺结核,会传染的。”

还有人说:“陈景润属于比较顽固的白专,改造他不容易,必须触及他的灵魄。”

李尚杰的心里越发好奇,陈景润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李景润几次要见陈景润,都没有找到他。

一天下午,资料室里关大姐来到李尚杰办公室。

李尚杰站起身来,热情地招呼关大姐:“快请坐,快请坐!”

关大姐开门见山:“李书记,你不是找陈景润吗?他身体好点了,已经来过几次资料室了。”

李尚杰十分关心地问:“哦,他现在怎么样?”

关大姐叹了一口气,说:“还那样,他还对我说要来看你。他这人事事紧张,等有机会,我带他来。”

几天之后,关大姐如约带陈景润来到李尚杰的办公室。

当关大姐把她身后的陈景润介绍给李尚杰的时候,李尚杰热情地伸出了手,陈景润冰凉的手一下被那只温暖有力的手紧紧握住了。

李尚杰打量着陈景润,棉大衣里裹着的是一个瘦弱的身躯,典型南方人的白皙皮肤,脸上泛着肺结核患者特有的红晕,由于睡眠不足眼睛红肿着。他的样子很像是一个弱不禁风的书生。

李尚杰招呼他们坐下,陈景润则一个劲地说:“谢谢李书记,谢谢李书记!”

关大姐说了声:“我忙去了,你们谈吧。”转身走开了。屋里只剩下李尚杰和陈景润两个人了。

李尚杰再次招呼他坐下,陈景润说什么也不坐,却坚持要李尚杰坐下,最后,两个人的第一次谈话是站在那里进行的。

“听说你前几天发烧了,好了吗?”李尚杰关切地问。

陈景润连忙回答:“好了,我经常发烧,没关系的。”

李尚杰有些不放心地说:“那怎么行呢?你得去看病去。”

陈景润认真地说:“我已经看过了,没事的,医生给开了药。”

李尚杰说:“那你可要按时吃药,早点治好病,总发烧不是好事情。”

李尚杰想起同事们所讲的陈景润居住的6平米的小屋,他决定去看一看陈景润的住处。

李尚杰十分亲切地对陈景润说:“小陈,今天下班后,我去宿舍看你好吗?”

陈景润连忙回答:“好,好,好,我在88号楼门前等你。”

李尚杰笑着说:“不用接的,我知道你的房间号。”

陈景润固执地说:“要等的,不然你会找不到我,找不到就不好了。”

李尚杰笑着摇了摇头,说:“好吧。”

下班了,李尚杰按时来到88号楼前,果然看到陈景润站在楼前向南张望,看见李尚杰走来,他迎下台阶,笑着招呼:“李书记。”

陈景润拘谨地笑着,带着李书记上楼,走到房门口,他停住了脚步,执意要李尚杰先进。

陈景润客气地请李尚杰坐下,可是屋里连一只矮凳都没有。陈景润示意李尚杰坐在床上,李尚杰答应着,在屋里走来走去,上下打量着这间小屋。

房屋的角落里放着两只麻袋,一叠一叠的稿纸堆在里面,暖气片上放着一个饭盒。窗台上堆着一堆药瓶,还有两个竹壳的暖瓶……李尚杰心里暗暗感叹,实在是不能再简陋了。

李尚杰还发现,窗子上钉着几条大木板,好几块玻璃破了,就用报纸和牛皮纸糊严,阳光一下被拒绝在窗外了。

李尚杰转过身对陈景润说:“这木板钉在窗上,又暗,又不能随时开窗,应该拆了。玻璃碎了,糊纸怎么管用,夏天怕雨淋,冬天不挡风,……”

陈景润连忙说:“没关系,满好的,满好,我已经习惯了。”

李尚杰说:“晚上我去找办公室张主任商量一下,明天通知木工李师傅,给你换玻璃和窗纱,拆掉这些木板。对了,让张主任找人给你搬张桌子和凳子,你先用着。”

几天之后,在李尚杰的关照下,陈景润小屋里的条件明显改善了。

再见到李尚杰的时候,陈景润开始主动地打招呼,并且在“谢谢李书记”之前,加上“非常”两个字。

如今,一篇流光溢彩的惊天动地之作,就揣在陈景润的怀里。

这篇着作就是对“哥德巴赫猜想(1+2)”的简化论证。

陈景润是在极其秘密的状态下,经过6年的刻苦攻关,才写出这篇长达100多页的论文。

此时,陈景润心里清楚,这篇论文不仅是他有生以来最重要的成就,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重要的数学成就之一。

在世界数学界引起轰动1973年4月,中央开始启用邓小平,人们在滚滚寒流中,已经预感到春天的气息。

但是,陈景润并不完全了解中国当时的政治气候,他心中疑虑重重。

一天,陈景润在去医院的路上偶遇时任中科院数学所业务处处长罗声雄。

罗声雄是湖北人,为人豪爽仗义,喜欢打抱不平。有一次,陈景润受人欺侮,周围的人都哈哈大笑。只有罗声雄为他出头,因此,罗声雄成了陈景润为数不多的朋友之一。

此时,陈景润小声地对罗声雄说:“最近,我完成了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论文也写好了,你看怎么办?”

罗声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但他还是有些不放心地问:“论证过程有问题吗?”

陈景润充满信心地回答:“绝对没问题。但是我担心没法发表,即使发表了又会挨批。”

罗声雄坚定地说:“只要是真货,就不怕。”

陈景润是个十分谨慎的人,虽经罗声雄劝说,他还是把论文压在了箱子底下。

为了给陈景润打气,罗声雄和数学所的另一位业务干部乔立风,决定把事情直接反映到中国科学院。

很快,一份题为“数学所取得一项重要理论成果”的工作简报,就送到了中国科学院领导处。中国科学院副书记武衡看完这份简报后,顿感眼前一亮。

不久前,周恩来曾经借接见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和数学家林家翘的机会,与中国科学院负责人谈话,他要求中科院在理论研究上要有所突破。

因此,武衡认为陈景润取得的这个成就,真是恰逢其时。

武衡立即赶到数学所。他当着数学所党委书记的面,十分尖锐地指出:“单是陈景润有论文不敢拿出来的事,就应该向总理反映。”

这位书记说:“陈景润的论文能不能发表,要经全体群众讨论通过!”

当时,派驻中国科学院的军代表负责人是一个将军,这个负责人知道陈景润的事情以后,沉着地告诉部下,尽量动员陈景润把论文拿出来。

陈景润十分谨慎。他经过仔细考虑,把这篇珍贵的论文交给他最信任的北京大学教授闵嗣鹤。

闵嗣鹤在北京大学开过“数论专门化”的研究生课程,培养了曾攻下哥德巴赫猜想(1+4)的潘承洞等人,更重要的,他为人正直而又忠厚,是德高望重的数学界前辈。

不少人后来都说:“当时,闵嗣鹤先生的确是审定这一论文的最理想人选。”

不过,当时闵嗣鹤已经身患重病,他的心脏不好,体力十分衰弱,但是,他仍然带病审读陈景润的论文。

闵嗣鹤把陈景润的论文放在枕头下,他靠在床上,看一段,休息一会。

闵嗣鹤的态度十分认真,每一个步骤,他都亲自复核和演算。

3个月后,闵嗣鹤终于读完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此时,他已是精疲力竭。

闵嗣鹤看到陈景润时,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他十分风趣地对陈景润说:“为了这篇论文,我至少少活了3年。”

陈景润顿时热泪盈眶,他连声说:“闵老师辛苦,谢谢闵老师。”

闵嗣鹤教授在审核完陈景润的论文不久,果然因病而不幸去世。

陈景润悲痛万分,他痛楚地对同事说:“闵先生是个好人……”

数学所的王元和陈景润是同辈。王元在冲击哥德巴赫猜想过程中,证明过(3+4)、(2+3)、(1+4)。

因此,他也独立审阅了陈景润的这篇论文。

王元支持尽快发表陈景润的论文。

在陈景润刻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期间,陈景润所在的数学所五学科研究室党支部书记李尚杰给了陈景润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1+2)。

陈景润的这篇论文简洁、清晰,证明过程处处闪烁着令人惊叹的异彩。

世界数学界轰动了!

中国数学界的不少有识之士也都看到了陈景润这篇论文的真正意义:它是无价之宝!

那些一直在密切关注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2)的外国科学家,看到陈景润的这篇论文以后,都心悦诚服了。

世界着名的数学家哈贝斯特坦从香港大学得到陈景润论文的复印件,如获至宝,他立即将陈景润的(1+2)写入他与黎切尔特合着的专着中。

在这本书的第十一章,也就是最后一章,哈贝斯特坦和黎切尔特决定以“陈氏定理”为标题。

陈景润喋血跋涉的精神,感动了所有认识他的人们。

华罗庚曾经培养了不少出类拔萃的学生,他一生严谨,从不轻易评价他的学生,但是,华罗庚在提到他的学生陈景润时,也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他说:“我的学生的工作中,最使我感动的是(1+2)。”